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两者有其相同之处,但是仔细分析、题为,通感毕竟不同于比喻,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比喻和通感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通感是诗人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审美通感是诗人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艺术想象得到的一种艺术感受。从诗歌创作角度看,审美通感意象可分成直觉型、想象型、比喻型、象征型、多重型等五类。诗人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感受、捕捉审美通感,激发诗歌创作灵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就决定了广告创意必须发生变化.审美通感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本文从审美通感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审美通感在中的作用.调动感官.展开想象:打通感觉.激活审美:全面感官.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4.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词汇层面的主要体现是通感式复合词.在选取典型语料的基础上,运用单、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深入分析通感式复合词的通感模式.量化统计结果显示,通感式复合词的通感模式主要包括:(1)视觉是通感引申过程中最大的源域;(2)听觉是通感引申过程中最大的目标域;(3)通感引申规律基本遵循"视觉→肤觉→味觉→嗅觉→听觉"的排列顺序,但是个别感觉之间存在双向引申关系,如视觉和肤觉之间存在大量的双向引申的例子;(4)各感觉作为通感引申源域的数量与感觉类形语素数量成正比,即含有形语素数量越多,成为最大源域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现代修辞论著把它揉于比喻或比拟中。通感虽近于比拟,极似比喻,但他自有特色,别具一格。比拟着眼于“拟”,比喻着眼于“喻”,而通感则着眼于“通”。通感是一种上乘的修辞手段,运用得妙就会收到令读者目之动容,思而生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它把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用一种感觉的词语去表现另一种感觉.通感包括多种种类.通感与比喻,既有相关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通感及其心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的产生源于联觉与联想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它的妥贴运用,能强化文学作品的抒情氛围,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有利于记者更好地把握艺术形象,深刻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隐喻在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反映了感官词之间的相互映射和意义变化。以通感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味觉词“苦”的语义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多部辞书,总结其通感语义演变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苦”的通感义项演变过程符合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规律,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解释了“苦”的通感义项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梳理味觉词“苦”的通感语义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留学生把握“苦”等味觉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思维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艺术家抒发情感、表达独特体验的手段,通感隐喻展现了人们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通过对约翰.济慈的颂歌进行分析,旨在从认知角度挖掘出通感隐喻的特征以及通感隐喻对于情感表达的强烈效果,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通感隐喻,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作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细胞,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隐喻角度出发,论述隐喻认知模式,探讨隐喻与词汇的关系,并将其引入到英语词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论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学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雅娟 《孝感学院学报》2003,23(1):32-35,85
修辞离不开题旨、情境、语体等外在条件,更离不开联想、想象、情感等内在的心理因素。夸张修辞格的运用当然也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文章着重论述夸张修辞格与心理学中的“想象”这一视点的关系,并以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拓展,广告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传播手段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翻译在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断凸显,而英汉广告中大量的隐喻的存在成为广告翻译的关键。对英汉广告中的隐喻成份进行恰当的诠释,才能更好地传达广告所要表达的意境,实现广告的根本目的。因此,本文从广告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分析并探讨了英汉广告中隐喻翻译的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多义词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人类隐喻认知的产物。文章在分析隐喻认知与多义词形成规律的关系及多义词的构成特征与隐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别的隐喻对多义词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在此,我们将对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不同所导致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的这些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谢丹丹 《科技信息》2010,(33):225-225,253
研究习语中的隐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探讨习语中的隐喻概念,研究其本质,发展阶段,隐喻认知法,并通过对翻译中问题及翻译方法的分析来提高我们对英语习语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会话含意理论对于隐喻解释有局限性,应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利用关联理论来分析隐喻。隐喻是随意言谈,隐喻的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语言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听话人通过处理一系列语境假设来找出话语最佳相关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讨论语言想像的含义、特征、结构,其意图是打开从语言到影像、再到人文社会想像的构成,为现代语言想像建立结构性理论基础,确定现代想像的认知原理。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隐喻修辞仅仅强调语句的修辞作用,忽略了其文化认知内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的起源和发展与人类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人类活动中语言的使用不仅是符号特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具体反应。认知隐喻修辞的研究是揭开这种关系的最好佐证。  相似文献   

20.
想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学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在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是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以民族院校艺术教育为例论述了想象力的培养在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想象创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