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9年11月7日,在周汝昌先生、叶嘉莹女士倡议下,由王功权创立的中华诗词(BVI)研究院主办的顾随诗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100多人,收到研究论文33篇,大家就顾随先生的生平事迹、诗词创作成就、杂剧创作成就、诗学思想、词学思想以及与儒学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广泛地交流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顾随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一生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戏曲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与戏曲。精于旧学且擅长填词谱曲的顾随,表面上更像是一位旧式学人,实际上却和新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顾随的旧体诗词写作和古典文学研究,背后都有新文学的立场和精神的底色。整体来看,顾随与新文学的关系可谓貌离神合,即使将其视为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传统的传人,恐怕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3.
宫震 《科技信息》2012,(7):333-333
产生于蒙古族统治之下的文学样式——元杂剧,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蒙古族文化习俗的一定影响,如称妻子为“大嫂”就是受其“收继婚”习俗影响而体现在杂剧的创作当中的。对于这一点,中山大学的康保成先生曾做过阐述,不过对于他的某些观点,笔者不敢完全赞同.故而在康先生的基础之上对此问题再做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顾随先生是现代著名词人、教授和学者。先生词融会古今,自成一格;小说、诗歌创作也有一定的成就;执教40年,桃李满天下;在中国古代词学理论、诗学理论、戏剧研究、禅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顾随先生是现代著名词人、教授和学者。先生词融会古今,自成一格;小说、诗歌创作也有一定的成就;执教40年,桃李满天下;在中国古代词学理论、诗学理论、戏剧研究、禅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的笔记小说,为后世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明杂剧文人化色彩突出的特质与《世说新语》在内容和体制上都有着内在的契合.所以,明杂剧中存在着不少以《世说新语》中的文人名士作故事作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明中后期杂剧的特色,是明杂剧中文人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7.
在元杂剧创作中,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他的杂剧直指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在他现存的十八种剧作中也存在大量的天命意识,究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种类型:信天、天兆、果报。天命意识在关汉卿戏剧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使关汉卿创作理想得以实现;推动剧情发展,消解悲剧意识;迎合观众口味,增强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8.
山东东平在元前期杂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东平在元前期杂剧发展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它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与汴京、大都之间有着密切的戏曲交流活动;它是元初集聚高质量的杂剧艺人最多的地区,并以特殊的地位决定着元杂剧的走势;它是最早将纽元子、刘耍和等特殊演技成熟运用于杂剧并形成自己独特演出形式的地区;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题材创作特征———水浒戏。  相似文献   

9.
元人孙季昌创作了套数《集杂剧名咏情》,作品汇集杂剧名称六十个,不仅为后世研究元杂剧提供了史料,同时,巧用杂剧名抒写了一曲闺怨离情之歌,这种形式与全曲内容相谐相契,诡喻出奇,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杭州是元代的戏剧中心之一。尤其是杂剧中心,作为杭州剧坛构成要素的剧作家,对杭州确立和维持杂剧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代杭州剧坛的曲家构成按其行迹可分为三类:一是杭州本土的曲家(杭州籍且居杭曲家),他们是杭州剧坛的主要经营力量;二是因各种原因流寓杭州的曲家,他们是杭州剧坛的壮大力量;三是游历杭州的曲家,他们激发、烘托了杭州剧坛的气氛,促进杭州作为杂剧中心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在这些曲家先后共同的营造、努力下,杭州的杂剧创作渐成气候,并逐渐成为元代后期杂剧活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但都特色鲜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岭南文化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12.
舞台时空问题是戏剧艺术的灵魂。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在表演形式和作品结构方面,之所以差别这么大,本质上是由于对时空处理采用不同方式所致。追溯中国戏曲的时空处理方式,理所当然的首先是对元杂剧中时空处理的研究。虽然南戏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但总体上还比较粗疏幼稚。而元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则首推关汉卿。在元代众多杰出的杂剧作家中,关汉卿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名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乃至当代都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他多产而高质的剧作、作品中表现出的高超的编剧技巧、作品思想内容的进步性,都代表着元代杂剧整体创作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历史顶点。  相似文献   

13.
围绕北宋末年梁山义军而形成的水浒故事,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沉寂之后,于元杂剧中突然兴盛起来。这乃是因为面对元代黑暗的吏治,百姓呼唤天道公平;从思想上摆脱了“成则为王败则寇”的束缚,对英雄豪杰的评价有了新的标准;要呼唤心目中的英雄,以寄寓理想,于是宋江等辈成为剧作者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体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具有多重价值效益。白朴改编唐诗《井底引银瓶》为元杂剧《墙头马上》,体现了文体转换过程中文学作品形式的转化、不同时代作者思想情感的异同、文学所具备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院本包含着元杂剧的性质在内,并不是如元代院本一样纯为滑稽之短剧,诸宫调有着多种表演方式接近戏剧.金元之曲和诗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增加了新的质素,但直到今天与诗、词三者还是并行而不悖.其兴起并不是和传统文学相对立,更不可能是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6.
不仅介绍了鲁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曾作过的大量工作,同时阐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独特见解,涉及到戏剧的许多根本问题,如戏剧的社会功用,戏剧和生活的关系,表演和欣赏等,至今仍可以给人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北宋高度中央集权和守内的政治结构下,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他丑恶的、执拗的形象特征,对他的评价也是毁大于誉。现存与王安石有关的元杂剧也是采用“褒苏贬王”的模式,其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北宋高度中央集权和守内的政治结构下,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他丑恶的、执拗的形象特征,对他的评价也是毁大于誉。现存与王安石有关的元杂剧也是采用“褒苏贬王”的模式,其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彭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141-143
洪山戏是流行于来安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对它的历史、音乐、表演形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此来展现这个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