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青年科学》2010,(10):12-13
8月21日,“反曹派”集体爆发,23位学者云集苏州,向全国发表了“反曹”宣言,在全国立即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反曹”热。主要代表发言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拥刘反曹”是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它有历史的、个人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原因.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罗贯中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有此思想不难断定;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广泛采纳史书及民间故事,而这些史书、民间故事中大都充斥着“拥刘反曹”的色彩,罗贯中在搜集整理写作《三国演义》时肯定会受其影响;罗贯中生于动乱的元末明初,“拥刘反曹”无疑寄托了他向往圣君贤相的仁政统治的政治理想;另外,“拥刘反曹”也寓有反蒙兴汉之意.  相似文献   

3.
《青年科学》2010,(2):4-5
2009年12月27日,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河南安阳。承载了太多传说与猜测的充满着神秘色彩与争议的历史人物曹操的陵墓“曹操高陵”得以确认并正式对外公布。刹那间,一石激起干层浪,国内专家学者、海外报章一片哗然。质疑声起,争议不断,孰是孰非,各执已见。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的读者,都能明显地体会到该书流露出的强烈“拥刘反曹”倾向。依据元明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三国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日益增强的“拥刘反曹”倾向对最后整理和编定者罗贯中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以为这种倾向性集中地体现了封建时代的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下层人民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青年科学》2010,(10):18-19
就在人们为真假“曹操墓”争论不休之时,又传出了“反曾派”中出现身份造假消息——网络红人、“反曹”旗手闫沛东身份遭疑。这无疑给本已胶着的“曹墓”之争增添了更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对“疯狗浪”这个词,人们可能感到陌生。它是怎么一回事呢?近几年来,“疯狗浪”吞噬人命事件在香港和大陆沿海时有发生。据香港《成报》1994年12月28日报道,港岛石港后滩一批中学生在临海边岩石上观赏浪花,突然翻起一个大浪,将其中一个学生卷入大海失踪。在我国大陆沿海的一些地区也多次发生过“疯狗浪”卷走人的事情,不过见于报端者不多。例如,1992年9月1日下午,一名内地教师携女儿到青岛市鲁迅公园海滨游玩,在岸边的一块礁石给女儿留影,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大浪突然袭来,将心爱的女儿卷入海中,不幸遇难。“疯狗浪”究竟是什么?有关气象人员表示:“疯狗浪”  相似文献   

7.
《青年科学》2010,(8):7-8
1号墓主的不确定,给本来就疑问多多的“曹操墓”又增添了新的悬疑,但以刘庆柱为代表的部分专家仍认定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墓”,而且,作为“曹操墓”坚定的“确认”方,其“确认”的依据也从去年岁末的6项增加到今天的9项,是否无可辩驳呢?请看  相似文献   

8.
冠雄  紫燕 《青年科学》2010,(8):9-12
从去年岁末的6大依据到今天的9大依据,以刘庆柱为代表的部分专家认定: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墓”。而质疑之声自去年12月27日北京新闻发布会“确认”消息传出后从未停息过(关于之前的6大依据,本刊今年第二期“千年问曹操”专题已经对正、反热议双方的观点做了详细报道,在此恕不赘述)。  相似文献   

9.
各位老师: 你们好!当每月一期的《青年科学》又如期到我手中时,我随手一翻发现书角有一组关于“曹操墓”的题,顿时来了兴趣。关于曹操墓,这一轰动世界的新闻,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结果,想当年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三国中最富深刻意义的人物形象,他的墓究竟什么样呢?  相似文献   

10.
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好绝”。刘备的描写似乎是平庸的,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卜书“拥刘反曹”,岂能不把刘备作为描写的重心?又岂能不把刘备的人格推到“王者”的地位?作者早是如此做了,而读者不知,或者因为历史的隔膜以为他做得并不成功,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个问题应当做一篇长论。但是,笔者却只是想就个别的材料发些议论,算做把问题提出来。我总的看法是:《三国演义》是按照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写刘备的,不仅曹操是他反面的衬托,诸葛亮、关羽等也是映衬他的…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安阳发现并确认曹操墓,引起了社会不同层面的持久而广泛的关注,引起了文学、史学、法学、考古学界激烈的论争,成为公共话题。近日,“反曹派”提出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这场持久的论争,平息风波,也给相关方面一些反省。  相似文献   

12.
李路平 《青年科学》2010,(10):13-17
李路平关于《鲁潜墓志》的言论旱已家喻户晓,在社会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近日,他经多方调查、搜集、查阅历史文献等,对之前的“论据”又做了颇具新意的和更具说服力的补充,也许,这对于关注“曹操墓”真伪者会有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1995年4月的一天,一场风暴袭击了北大西洋上空,正在航行的“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突然掉进了海面上的一个“巨洞”——四周是高达29米的巨浪,仿佛顷刻就要把它吞没。幸运的是,邮轮最终闯出了“巨洞”,船上乘客都得救了。事后,他们确信自己遇上了传说中的“疯狗浪”,也就是“奇异波”。  相似文献   

14.
“反训”是指一个词同时兼具两种相反的意义,这样的词可称为“反训词”;“反训”可分为“正反同辞”、“美恶同辞”和“施受同辞”三类;词义引申、动作的特征、修辞等是“反训”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0,(2):13-14
2009年12月28日下午,也就是“确认营操墓”消息发布的第二天,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做客新浪,与网友交流有关曹操墓确认这一倍受关注的热题。本文摘录了尹俊的采访记录。  相似文献   

16.
“虎照事件”是2007年末媒介与公众的重要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传统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特定的条件的干扰下产生了失效的表现,显示出“反沉默螺旋”特征。本文试从“中坚分子”、群体压力等角度论证了此事件中“反沉默螺旋”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反沉默螺旋”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17.
传统训诂学上有所谓“反训”一说,人所共知。所谓“反训”,是指一个词具有正反对立的两个义项。探究起来,较早有意识研究“反训”者首推晋代郭璞。《尔雅·释诂》:“徂,存也。”郭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为,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对于“反训”的成因,历代多有学者研讨,文章叠出,角度日异,均图一解千古之谜,然而终是众说纷纭,茫无定论。本文不就“反训”论“反训”,而试图从汉字发展史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来胧去脉,或许可以一窥其端倪。  相似文献   

18.
郭莹  吕文静 《科技信息》2009,(26):I0302-I0302
反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刘军在《旅游目的地隐性“反营销”研究》一文,对旅游目的地中隐性“反营销”问题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洪志的“法轮大法”否定科学,诋毁科学,亵读科学;冒充科学,宣传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神创论”和“救世主论”、反天文学的“多层宇宙论”和“地球爆炸说”、及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业力论”和‘审病不治说”、反伦理学的假“真、善、忍”,是反宗教学的邪教。  相似文献   

20.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