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巡警是老舍笔下城市贫民形象系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舍塑造的巡警形象与其他作家不同,老舍笔下的巡警形象具有属性的双重性与性格的矛盾冲突性,这是巡警在庙堂机构与民间文化中均找不到自己的立场,从而陷入了身份迷失的表现.这些巡警形象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彰显出老舍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文化反思,既有对现代性正面价值的追求,又有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质疑与反抗。老舍的文化反思充满了怨恨的现代性体验:他既怨恨旧派市民老弱迂腐,又怨恨新派市民浅薄恶劣,更怨恨城市贫民的辛酸悲惨以及城市生活的堕落不公。为解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释放自己的怨恨心理,老舍在其文本中又创造了一批具有反抗意识与实干精神的理想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3.
老舍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婚姻悲剧,揭示了城市文明对人性的异化,提出了城市贫民的生活出路在哪里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甚至可以延续到我们21世纪的市场化经济社会中。  相似文献   

4.
在老舍先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悍妇"形象是其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沉重的颠覆,在老舍的小说世界中占有独特而光辉的艺术地位。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以及精神上的失衡和追求是其创作"悍妇"形象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执着于剖析和批判国民奴隶心理性格的现代作家,老舍在抗战时期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汉奸人物,既是其在市民形象上的新发掘,也成为其笔下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老舍细致刻画了不同类型的汉奸,客观上呈现了这个阶层所代表的民族劣根性。并且,老舍抗战文学中的汉奸书写对于其笔下的异国形象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老舍对汉奸形象的充分关注和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拓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金凤 《科技信息》2013,(5):265-266
老舍的著作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气质纯真秀美且富有灵性的女性,家庭恶妇女形象,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新式女性和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性。生活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的老舍,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因此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深层的文化心理倾向——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尤其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和排斥。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一个善于“创造人物”的作家,但在他的小说众多的人物群中,却大多是被讽刺的对像,抨击的目标,虽然老舍也在少数人物身上加一点“理想”,然而这往往是不成功的。可以说,这些被讽刺、抨击的丑陋形象,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老舍早期的三部小说,也就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赴伦敦讲学期间写的《老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在老舍的小说中很难找到新女性(时代女性)形象,这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切入社会人生的方式以及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怀旧情愫所导致的特殊审美心理有关。老舍是一个心态极其矛盾复杂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老舍在其一系列表现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善于从文化伦理的角度分析展示女性的命运,并在其作品中对传统伦理社会虚妄的女性形象大胆提出质疑,使其小说在描写表现女性形象时,渐渐疏离女性神话而坚持女性个体意识,表现出独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张燕丽 《科技信息》2008,(5):165-165
20世纪以来创造的视觉图像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刺激了消费,成就了视觉经济,引导人们选择生活。现代传媒和信息的迅猛发展。为视觉文化和视觉图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人们生活在视觉文化之中,改变着人类的审美,消费和生活。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作品,作品里塑造的阿Q形象深入人心,对于这个形象的解读和阐释学术界也从来没有中断过。阿Q无疑是一个落后愚昧的小人物,而他生活的地方———未庄,本质上是封建传统社会的缩影,阿Q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典型,既有其个性也有其社会共性,他身上的精神弱点必然也反映在未庄人身上。通过对阿Q及其他未庄人身上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影视剧中对苗族形象的塑造,包含着美国传统文化价值和固定的模式,即以影像误读方式来塑造苗族形象。通过分析三部美国影视剧作品中塑造苗族形象的神秘化、符号化、失语症,发现他者语境中对苗族文化的误读与曲解,及停留于影像认同层面对苗族的想象。本文从文化场域的角度,通过对影视剧中苗族形象的诠释,探析他者视阈下苗族形象的塑造方式。  相似文献   

14.
神话在产生之初,其原始意象就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人们在笃信的同时,生发出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这些崇拜仪式和习俗传承着神话原始意象本身的文化内涵,延续在后世人们的生活中,文章试以壮族花生人神话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方志敏狱中遗稿的核心内容是"清贫",方志敏的物质观和精神观以此而显示其内容。在方志敏的物质观中,"清贫"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的生活状况,而是"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的精神观融战斗意志、竭诚的信仰、死的理念及雄心壮志等为其中,体现了"人穷志不短"。把握方志敏以"清贫"为实质的物质观和精神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屈原的《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使用象征手法的先河,从此形成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草木意象色彩斑斓、虚实相生、尊卑有序,其象征手法的使用,为全诗形成了完整的草木象征体系。诗人以草木的世界来映射人的世界。那些尊卑有序、善恶有别的草木意象,浸润着诗人内心的灵性,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楚国社会政治斗争的全图。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经过代代相传的以民间传说为核心的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演绎,他逐渐由一个治国安邦、富国强军的良相,变成了一个忠孝的榜样、民族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及无所不能的神人。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是人民集体智慧和心血的历史结晶,是诸葛亮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间传说的研究,可以让诸葛亮的形象以独特的色彩和光辉来丰富我国的文艺宝库。  相似文献   

18.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美国最著名的黑人剧作家.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成功塑造了以露丝、伯妮斯、瑞莎和伊斯特阿姨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揭示了威尔逊的黑人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扶贫济困、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共产党开始局部执政以后,面对天灾人祸,党领导各根据地从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救灾措施,不但使根据地安然渡过了灾荒,而且为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丁玲在1927—1956年间的文本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嬗变特征:女性叙事的逐渐湮灭、两性角色形象及重要性的日渐倒置、家庭要素由淡化到重现。结合丁玲在这段时期和中共党组织逐渐靠近并最终溶入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上述变化与中共性别混同、鼓励阶级审视、要求两性阶级内联合的社会性别范式的逐渐渗透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了-玲文本”也就成为研究“权力话语”进行社会性别范式驯化过程的很好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