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军阀黑暗统治的结束为新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障碍,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不仅成为了支援我国抗战的大后方,也成为联共和共产国际物资援助和精神援助的大通道。正是以此为契机,在新疆这块文化荒地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  相似文献   

2.
康龙 《当代地方科技》2010,(6):140-140,15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未来走向和新世纪中国哲学的现代走向的交汇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根本途径。回顾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认为“主义”的兴起正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具体主张,把这种主张概括为某种“主义”就是为了它更快地传播.李大钊认为,“主义”与“问题”是不可分离的,“主义”的作用恰恰在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对当前首要问题的共识,形成社会的共同的运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主义”引导,“主义”的传播更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能否正确把握中国问题直接相关.透过中国问题的维度,我们才有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清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就其原因,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5.
朱执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最早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介绍给中国人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不但客观介绍、主观认同马克思主义,他还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中国社会,解答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所有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广大学生中的进程,但是网络境遇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也受学术色彩浓厚、理论工作者的素养不高、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多元化网络内容的挤占等因素的影响。解决的途径在于构建有吸引力的网络传播平台、树立积极主动的传播理念、加强网络传播队伍的建设、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归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逻辑关系的视角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一切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外御列强,内建强国。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陈澜 《咸宁学院学报》2013,(12):46-47,50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经过社会精英的翻译、评介和宣传,扩大了它在中国的影响,在与多种社会思潮的竞争中,马克思主义逐步为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和信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出现了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尽管卢卡契的文艺思想被认为是“反映论型”的,但是,它与作为中国主流文艺思想的反映论文艺观有所不同。首先,中国的主流意识和卢卡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歧异。其次,中国主流意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辩证关系这一思想基础上,强调政治对文艺的制约;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制约。卢卡契却反对文艺从属于某一意识形态,强调文艺的客观真实,认为作家只要具有正视现实的真诚和勇气,便能表现客观真实,实际上否定了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制约。反映论在中国与西方的流变,反映了中西社会文化的差异,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西方处于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首先必须要解决"用什么"、"怎么样"和"向谁"来进行大众化的三个最基本问题。为此,可以从其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刻把握。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不是一个单向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而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交织、发展和完善的互动过程。全面把握和深入领会其内涵界定,还必须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重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罗马共和国基本统一意大利半岛后 ,力图称霸地中海世界 ,因此 ,罗马和地中海另一强大霸国迦太基的冲突已不可避免 ,公元前 2 6 4年布匿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对当时的地中海世界格局及未来欧洲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表现大体上分为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革命性与进步性;阶级性与人民性;实践性与理论性;中国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阶段性;广泛性与世界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虽分歧巨大,但共通性也不少。从二者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来看,二者都是为了探索适合本国、本民族的工人阶级解放的道路,而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于苏联模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指导和解决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的现实需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立场的当代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主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内情况,而不断进行探索的历史性课题。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以及我们党执政地位和环境的变化,都需要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由群众掌握再用来指导实践的过程,而要想使这一过程能更好的进行,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纵观建国60周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主要有两个:即我国的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发展。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客观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结合”的主体,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满足中国国情的客观需要成为了现实的可能。这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基本经验。只有提高中国共产党与各族人民的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建构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