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盆缘凸起火山岩风化壳油藏位于油源之外,油气运聚过程复杂,成藏认识程度低。文章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为例,利用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总结了该区火山岩风化壳油藏油气运聚特征,剖析了油气运聚过程,建立了盆缘凸起风化壳油气运聚模式。研究表明,风化壳结构层与断层决定着凸起内石炭纪火山岩风化壳圈闭的形成与分布;石炭纪火山岩风化壳具有双源侧向供烃特点。该风化壳在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经历过2期较大规模油气充注。在油气充注过程中,油气通过"断层-毯砂"、"断层-风化淋滤层"及"断层-毯砂-风化淋滤层"等3种复合输导体系向凸起运移,从而在风化壳圈闭中聚集成藏。由断层-风化淋滤层输导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靠近凹陷部位;由断层-毯砂、断层-毯砂-风化淋滤层输导的油气相对远离凹陷。车排子凸起石炭纪火山岩风化壳油藏油气运聚模式可概括为:双源侧向供烃,断层、毯砂及风化淋滤层复合输导,2期充注,浮力驱动,风化壳圈闭聚集。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油气运聚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新理论,对东营凹陷中浅层的输导层及其油气运移特征、所对应的网毯输导体系中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油气运移起重要作用的输导层主要有连通砂体和断层,连通砂体包括仓储层和其下与之相连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断层对油气的输导作用不仅与断层的级别和类型有关,还与断层的幕式活动有关。根据其油气聚集的特征,可将该区油气藏划分成仓储层和聚集网层两大类9种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和地震资料,对断层、不整合、砂体的输导能力进行评价,认为南部乌夏断裂带大断裂及其伴生断裂是研究区的油源断裂,为油气由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提供了重要通道;八道湾组和清水河组砂岩厚度大,泥质隔层少,横向连通性好,成岩作用弱,物性好,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上部的近物源底砾岩,分选差、物性差,对油气的横向输导作用不大.深浅2套断裂、上下2套毯状砂层匹配构成了研究区高效的网毯式输导格架.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提出了"断-毯-梁"三因素控藏的认识.断裂(油源断层、油藏断层)控制油气聚集层位,毯状输导砂体控制平面分布,鼻状构造背景控制相对聚集,储集层岩性、物性控制富集程度.成藏体系分析,建立了宽缓斜坡带源外沿梁网毯式输导成藏模式,指出毯内断层遮挡的断块圈闭、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次级断裂沟通的毯上砂体构造-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远离油源,来自洼陷中心的油气经沿途分流,多级输导运移至低凸起带,往往具有它源成藏、复式输导、多层系含油的特点,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分布规律入手,分析输导要素特征及其输导能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探讨了不同输导要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2条油源断层,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均呈现周期幕式变化特征,控制了"幕式空间分段输导"模式;研究区发育4种不整合上、下岩性配置关系,其中,不整合"天窗"为油气纵向分流的重要通道。在明确了输导体系及其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建立了林樊家低凸起带"断层沟通源储-不整合面分流-复式输导-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油源断层的时空有效性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源条件及不同层系油气的充注方式和充注范围,不整合"天窗"的垂向分流作用控制了不同层系油气的差异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5.
油气输导系统及油气运移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从阜东斜坡典型的陆相缓坡特点出发,以中上侏罗统非构造油气藏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输导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运聚模式.指出阜东斜坡带输导系统及油气运聚过程具有3个特征:①阜东斜坡带的油气输导系统由砂体单一输导系统、砂体—断层复合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复合输导系统3种类型组成;②成藏期古构造特征、地层压力特征及古流体势特征表明研究区属于油气有利聚集带,尤其是东南部阜5井区;③研究区内油气运聚模式主要包括阜东斜坡中、北部受砂体—不整合面控制的油气侧向运移聚集模式和阜东斜坡东南部受砂体—断层输导系统及砂体—不整合面输导系统共同控制的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6.
非烃源岩层系断层和砂体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胜利油田滨海北部新近系断层和砂体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分布的规模和层系,断层封闭能力控制油藏的最大含油高度,反向遮挡断层圈闭比顺向遮挡断层圈闭封闭能力强;砂地比小于0.15的砂层组不利于油气运聚,砂地比为0.15~0.5的砂组有利于油气聚集,大于0.5的砂层组有利于油气的输导;主干断层-主河道砂体型组合是最有利的油气运聚组合;"定区-定砂组-定点"的思路可以有效地指导非烃源岩层系河流相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7.
分析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不同构造区油藏类型和油水分布规律。结合有效源岩控范围、油源断层控通道、构造样式控部位、沉积演化控层位和单一圈闭控规模等油富集条件分析,提出凹陷不同构造区油聚集机制受控于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最终建立凹陷分区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源内向斜区主要发育受断层密集带背形构造、油源断层短距离垂向输导和高孔渗分流河道选择性充注匹配控制的窄带状岩性油藏;近源鼻状构造区主要发育受继承性鼻状构造隆起和油源断层近距离侧向输导匹配控制的连片状构造-岩性油藏;源外斜坡区主要发育受断阶带高点、"断-砂"桥连式远距离侧向输导、断层侧向封闭性和岩性上倾尖灭控制的宽带状断层-岩性油藏和岩性上倾尖灭油藏。凹陷分区成藏模式为源内向斜区"T型"运聚成藏模式、近源鼻状构造区"犁式"运聚成藏模式和源外斜坡区"断阶状"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油气运移流向研究有助于认识含油气系统内部的油气运聚与油气分布规律。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对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地区含油气系统中的油气运移流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区内现今异常压力的分布规律,并用逐层回剥的方法恢复了Es3+4和Es1+2的流体势。研究结果表明,异常高压和流体势的展布规律显示了油气主要沿着几个优势运移通道运移,笔架岭-西部斜坡带、双台子和中央低凸起等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其中以向中央低凸起上的运移优势最为显著。研究区主要存在断裂带、横向连通的储集体和区域不整合面3类输导层,这3种输导层往往相互配合完成对油气的输导。油气输导层与优势油气运移通道往往形成统一的油气输导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油气输导的效率。油气勘探成果证明,研究区内油气运移的主要流向与有利油气赋存单元的分布相吻合,主要含油气单元围绕海南生烃中心成环带状分布,有利于指导后期油气勘探和勘探目标的优选。  相似文献   

9.
油气运移流向研究有助于认识含油气系统内部的油气运聚与油气分布规律。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对辽河西部凹陷滩海地区含油气系统中的油气运移流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区内现今异常压力的分布规律,并用逐层回剥的方法恢复了Es3+4和Es1+2的流体势。研究结果表明,异常高压和流体势的展布规律显示了油气主要沿着几个优势运移通道运移,笔架岭-西部斜坡带、双台子和中央低凸起等构造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其中以向中央低凸起上的运移优势最为显著。研究区主要存在断裂带、横向连通的储集体和区域不整合面3类输导层,这3种输导层往往相互配合完成对油气的输导。油气输导层与优势油气运移通道往往形成统一的油气输导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油气输导的效率。油气勘探成果证明,研究区内油气运移的主要流向与有利油气赋存单元的分布相吻合,主要含油气单元围绕海南生烃中心成环带状分布,有利于指导后期油气勘探和勘探目标的优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构造的油气运聚过程,预测有利的油气分布区,本文以过乌参1井剖面为地质模型,并结合该区的地质特征建立油气运移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模拟实验揭示:温宿凸起是油气运聚的目标指向区,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驱动力相同的情况下,高渗透性砂岩层易于成为油气运移的运载层及有利储集层;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在温宿凸起北部边界出现的变质岩分布带,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屏障,寻找油气时应该避开,有断层沟通的潜山及砂体才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宝岛凹陷优势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以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解释、古构造恢复、油气运聚模拟、3D地质建模等技术手段,在宝岛凹陷识别出了4级4组断裂、4套骨架砂体和4条主构造脊,建立了宝岛凹陷烃源岩-输导体系-储层-圈闭空间格架,划分了T型、阶梯型、受限网毯型3种输导体系,南部断阶带和东北断阶带为阶梯型输导体系,松南低凸起和北部斜坡带为受限网毯型输导体系。运移模拟表明南部断阶带、东北断阶带、松南低凸起前排构造带都是优势的运移方向,垂向+侧向运移为主。区带优选表明南部断阶带为最有利区带,具有"近源、断-砂-脊阶梯型输导、海底扇和扇三角洲储集、断块岩性圈闭"配置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松辽盆地尚2区块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规律,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的分析方法,研究其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油气向扶杨油层垂向运移的输导通道;断裂密集带边部的地垒、断阶构造是油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及前缘席状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砂体类型.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为反向断层配合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模式与南北向展布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模式.该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垦东凸起“陀螺式”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垦东凸起位于郯庐断裂带西缘,具有构造样式多样、油气分布各异的特点.分析其区域应力场,认为郯庐断裂带在新生代右旋走滑及其产生的拉分作用影响下,垦东凸起"陀螺式"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垦东北部斜坡带、西部主体带和东部斜坡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和不同的构造样式及不同的油气输导方式和油气藏类型.北部斜坡带油气呈"立体式"输导,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西部主体带油气呈"网毯式"输导,形成古背景上的岩性油气藏;东部斜坡带油气呈"阶梯式"输导,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刘伟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16-3218
断裂在敖南地区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遮挡条件。研究了敖南地区断裂的剖面和平面特征。扶余油层输导体系主要为斜坡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模式,在该输导模式框架内油气在侧向封闭性较好的断层附近的河道砂体内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留楚地区和文安斜坡区油气分布规律,在其断-砂输导体系构成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与断-砂输导体系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留楚地区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气纵向分布层位不同,留楚地区断-砂输导体系可向多层砂体中侧向分流运移,造成同一部位油气多层分布,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主要沿一层砂体侧向输导油气,造成同一部位油气仅在一层分布;油气平面分布区域不同,留楚地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有利和较有利断-砂输导体系处或附近的背斜核部,而文安斜坡区油气主要分布在油气侧向运移路径上的断层圈闭内;油气在断裂密集带分布部位不同,留楚地区断-砂输导体系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油气聚集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内,而文安斜坡区断-砂输导体系横穿断裂密集带,油气聚集分布在断裂密集带及边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渤东地区丰富的钻探资料,开展油气横向与垂向运移路径研究,总结远源型凸起区和斜坡带的油气运聚规律。研究表明,潜山不整合面和馆陶组底部区域砂岩是输导脊的2种通道类型。输导脊是浅层新近系油气富集的基础,它与断层耦合程度控制浅层油气运移。根据输导脊上圈闭与断层的接触方式,"脊-断"耦合关系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进一步细分为控圈式和非控圈式。只有接触式的"脊-断"耦合关系才利于浅层油气运移,其中控圈式的接触关系浅层运移条件最优越。综合考虑输导脊规模及其与有效烃源岩的接触范围、输导脊上圈闭面积及其与有效烃源岩之间的压差等参数,构建的输导脊油气运聚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输导脊的运聚能力。油气富集层系受断层活动强度与区域盖层厚度综合控制,利用断盖比参数可以定量判断,断盖比值0.25和1分别是深层东营组、浅层明下段底部区域盖层遮挡的临界值。输导脊分布的区域是远源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带,"脊-断"耦合好的构造是浅层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陶组厚层块状砂砾岩体在油气侧向运移过程中被称为油气运移"高速公路",而基底不整合面则是潜山及古近系油气成藏的主要通道.由于输导体系不同,导致研究区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模式和古近系及潜山"S"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油气输导系统及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根据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的分析,指出在异常低压的背景下,该研究区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聚集呈现如下特征:(1)该区输导系统主要由砂体和断层组成,断层(以夏口断层为主)在油气运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且受断层面形态控制,两个北凸面起首汇聚油流的作用;(2)由于异常低压使得运移动力非常弱,油气运移表现为低速流近距离运移的特征,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夏口断层两侧,斜坡南侧高部位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油气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根据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的分析 ,指出在异常低压的背景下 ,该研究区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聚集呈现如下特征 :( 1 )该区输导系统主要由砂体和断层组成 ,断层 (以夏口断层为主 )在油气运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且受断层面形态控制 ,两个北凸面起着汇聚油流的作用 ;( 2 )由于异常低压使得运移动力非常弱 ,油气运移表现为低速流近距离运移的特征 ,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夏口断层两侧 ,斜坡南侧高部位无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准中4区块侏罗系油气藏具有混源、多期充注的特征,而断层和砂体复合形成的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利用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刻画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特征,明确优势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分布和成藏模式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具备强输导能力(断层输导有效性评价系数小于3.5、启闭系数大于1)并沟通烃源岩层与储层的油源断裂为垂向输导通道,砂地比大于30%的部分连通和完全连通砂体为油气横向运移通道;优势输导体系为强输导断层汇聚面与连通砂体构造凸面脊,控制了油气分布;综合输导体系演化和油气充注过程建立混源供烃-两期充注-断砂复合输导油气成藏模式,第一期成藏期为断层和砂体共同输导至三工河组与头屯河组,而第二期成藏期断层为主要输导通道,垂向输导至头屯河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