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在25℃加氢汽油介质中,铁系胶体催化剂「Fe(naph)2-Al(i-Bu)3-CH2=CHCH2Cl」单组分,多组份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结合Tyndall效应,聚合实验结果,得出Al(i-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同环烷酸亚铁的作用是形成胶核的主要反应  相似文献   

2.
FeCl3—Al(i—Bu)3—Phen催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FeCl3-Al(i-Bu)3-Phen胶体催化剂在25℃加氢汽油中,单、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并测定相应的紫外、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Al(i-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与FeCl3作用是形成胶粒的主要反应,Phen与Fe^3+络全有阻止Fe^2+被还原更低价态的作用。适当过量的Al(i-Bu)3形成双电层,使催化剂胶粒稳定,同时将Fe^3+还原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2.OEt2+n-C8H17OH)催化体系的相态。通过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滤实验,证明镍催化体系在溶有丁十烯的加氢汽油中以小颗粒分散和,粒径在1-100nm之间,为胶丛催化剂,属于高度分散的多相催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己证明在加氢汽油介质中Ziegler-Natta镍体系「Ni(naph)2-Al(i-Bu)3-(BF3OEt2+C8H17OH)」为胶体催化剂。本工作按多相 化反应动力学理论处理体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体系,提出了催化机理,认为链引发反应是催化剂各组份相互作用,在胶粒表面形成的活性位,再与单体反应形成活性种的过程,且后者为速率控制步骤;在链增长反应中,丁二烯在胶粒表面服从Langmuir吸附规律,且  相似文献   

5.
已知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本工作应用FT-IR谱结合Tyndall效应,电导率,UV-Vis,ESR谱对催化剂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应用FT-IR谱和Uv-Vis,对加氢汽油介质中FeCl3-Al(i-Bu)3-phen胶体催化剂的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在胶粒表面FeCl3与phen作用生成Fe(phen)Cl3,它被Al(i-Bu)3还原为二价离子的表面双金属配合,丁二烯在空位上配位,形成π-烯丙基活性种,实现了链引发反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Tyndall效应,电镜观察和超过滤实验表明,FeCl3-Al(iBu)3-Phen催化剂在溶有了二烯的加氢汽油介质中为胶体分散系,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因此是胶体催化剂。催化剂各组分配比影响胶粒形态,其中以较佳配比所得到的颗粒较小,分布均匀,催化活性高。  相似文献   

8.
五价钼体系Ziegler—Natt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催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MoCl3(OC8H17)2-(i-Bu2)AlOPhCH3为催化剂的丁二烯聚合反应,应用胶体的光学,电学,动力性质,对催化剂行方法影响催化活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Al〉/〈Mo〉比值影响催化剂颗粒大小,数密度及还原程度;混合顺序影响颗粒形态,固而影响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FeCl3—Al(i—Bu)3—phen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T-IR谱结合UV-Vis,对在加氢汽油介质中FeCl3-Al(i-Bu)3-phen胶体催化剂及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在胶粒表面FeCl3与phen作用,生成Fe(phen)Cl3,它被Al(i-Bu)3还原为二价离子的表面双金属配合物,丁二烯在空位上配位,形成π-烯丙基活性种,实现了链引发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分别利用K3Fe(CN)6,CuCl2·2H2O-DMSO,Cu(NO3)2·3H2O-CH3CN,CuCl2·2H2O-DMF,CuCl2·2H2O-NaOCH3,等5种不同催化体系制备了阻燃剂聚二溴苯醚,并详细地研究了其中3种催化体系中的单体浓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找到了合成的最佳条件,并讨论了几种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5种催化体系所得产物存在着分子量由大到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CO2加H2合成甲醇反应中CuO/ZnAl2O4催化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制备条件对CO2加H2合成CH3OH反应中CuO/ZnAl2O4催化剂的性能及ZnAl2O4尖晶石形成的影响。采用XRD、BET、TPD和FT-IR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晶相结构和表面物种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沉淀方法对催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NaCO3沉淀剂最有利于ZnAl2O4尖晶石的形成;Zn/Al摩尔配比为0.23/0.38时,尖晶石形成最为完整,活性最好。经TPD和FT-IR测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CO氧化模式反应考察CuO/γ-Al2O3,CuO/CeO2/γ-Al2O3,CuO/α-Al2O3和CuO/CeO2/α-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运用TP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结果表明,CeO2能提高Al2O3负载CuO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抑制CuAl2O3尖晶石的形成,改善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及TPR等技术考察了CaO、Fe2O3及CaO-Fe2O3等氧化物助剂对Ni/Al2O3催化剂的CH4/CO2重整反应制合成气的催化活性和抗积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CaO-Fe2O3助剂的催化剂能最有效地抑制积炭,同时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气配比及空速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鸟苷为起始物,制备了1-乙酰氧基-2,3,5-三苯甲酰氧基-β-D-呋喃核糖(2),再利用化合物(2)与三甲基氰基硅烷反应制备了标题化合物(1).着重研究了多种Lewis酸(SnCl4、AlCl3、FeCl3、BF3·OEt2等)对化合物(2)→(1)的反应的催化作用,同时讨论了化合物(2)与三甲基氰基硅烷的最佳配比,并对化合物(2)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5.
采用快速燃烧方法制备了超细Cu/ZnO/Al2O3催化剂,考察了制备参数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在脲与NO3^-摩尔比为0.26、预置反应温度为500℃,制得了分散度较好、颗粒较细的Cu/ZnO/Al2O3催化剂,其粒径和比表面分别为16nm和93.5m^2·g^-1,制备参数对CO2与H2合成甲醇反应中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对制备过程和机理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氧化铈对负载型氧化铜催化剂的助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XPS方法研究了CuO-CeO2/Al2O3催化剂的表面特征,探索了CeO2对CuO催化剂的助催化作用。结果表明〈CeO2是较好的助化组分,在CuO催化剂中添加适量的CeO2,可促进催化剂表面Cu^+含量的增加,从而有利于CO氧化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顺丁烯二酸二丁酯(MB)催化加氢制γ-丁内酯(GBL),是一个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反应.本文采用Cu/ZnO/Al2O3催化剂得到较高的收率和选择性.低压、低温有利于GBL生成,H2/酯比对GBL收率影响不大,助剂B使催化剂抗烧结能力提高.在0.5MPa反应压力下,经过1000h的寿命试验,结果表明,Cu/ZnO/Al2O3催化剂仍具有较高的活性,选择性及良好的寿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喷射共沉积法制备了Al-Fe2O3及Al-CuO复合体,Fe和Cu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60%和5.50%.在热处理过程中,随着温度由600℃升高到800℃和1000℃,Fe3O4按Fe3O4FeOFe顺序被还原,得到Al-Fe/Al2O3复合材料,其中Fe以Al13Fe4相及AlFe相形式存在.Al2O3粒度为2~4μm均匀分布在基体中.Al/CuO复合体在900℃处理后,形成Al-Cu/Al2O3复合材料.文中对显微结构形成、反应进行的过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改进型XC502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离子掺杂价态补偿原理及正交试验方法,在三组份Cu-Zn-Al低压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添加适量的IVB族和VB族金属氧化物助剂,研制五组份多促进的Cu-Zn-Al-M1-M2的甲醇合成催化剂XC502.实验结果表明,在5.0MPa、240℃的条件下,XC502催化剂耐热前的活性比Cu-Zn-Al催化剂高约10%,耐热后高约29%;XRD和DTA表征显示,XC502催化剂前驱态含绿铜锌矿[(Cu,Zn)(OH)2(CO3)]和孔雀石[(Cu2(OH)2CO3]构型的组份较多,分散度较好.这与XC502型催化剂具有低温高活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CuO/Cr2O3/Al2O3催化剂常压1,4-二醇催化脱氢合成γ-丁内酯的反应,γ-丁内酯的产率可达99%以上,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扫描电镜法(SEM)、比表面及孔容测定法(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0为催化剂的脱氢活性中心,Cr的存在促进Cu在载体表面的高度分散,并与Cu形成CuCr2O4固溶体,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