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受害人对他人的侵害有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2001年的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规定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该项权利,同时规定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受害人不能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与《民法通则》规定的差异,导致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受害人在实践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与法律规定形成一种冲突,成为我国现代司法制度中的一个明显缺憾。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是应当存在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可行的。笔者就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涉及公民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重视公民人格权的保障,认真研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此项立法起步较晚,目前除《民法通则》外,尚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确立等问题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以期更有利于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国际油污赔偿法律体系下环境损害的定义进行分析,明确了国际油污赔偿机制下可予赔偿的"环境损害"的范围;进而,对我国《民法通则》、《海商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中涉及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法律规定以及对环境损害赔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国内立法和司法实践,得出结论:我国船舶溢油事故中海洋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应限定在"实际已采取或行将采取的合理复原措施的费用".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民法学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但我国民法通则立法中还没有规定此制度。由此 ,参照国外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 ,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适当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额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死亡赔偿金"作为一个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直接关系到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科学性构建的重要法律术语,在我国现行法中并没有被给予直接的说明,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各种规定更是相互间冲突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身损害赔偿司法工作及当事人权利的实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生命丧失的损害进行的赔偿,以此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禁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求赔偿,这既与宪法和民事立法相冲突,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矛盾与困惑.因此,探询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缺失,分析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行政赔偿制度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制度领域的两大重要成果,然而我国颁布施行的<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赔偿金没有作出相应规定,导致行政审判实践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仲裁混乱,有悖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有损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尊严.对行政侵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范围、原则、事实依据与法律依据进行剖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新《婚姻法》增加的一项规定,它既是婚姻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文章就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适用程序、赔偿范围、赔偿金额的给付方式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详尽介绍了唐律对保辜制度所作的规定。认定从立法层面来看,唐律关于保辜的规定并未明言人身损害赔偿的内容,与人身损害赔偿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保辜者,加害人有为受害人请医疗伤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保辜也是人身伤害赔偿的办法。而民间社会在处理人身伤害赔偿纠纷时,其自有的一套规则和习惯,与“保辜”精神并未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纵观我国的法律,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规定仅见于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120条,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到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所应享有的权利。而这样一个简单的法律规定,实在是难以适应实践中产生的数量众多、大大小小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要求。在此,笔者就精神损害赔偿作一点探讨,以求对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民事立法不完善是造成民事司法不公乃至司法枉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法典的制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事司法规则缺乏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民法规范的统一,并有利于规制行政机关的行为,这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同时,民法典的制定,民法精神的深入人心,可以为司法公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公务给相对人造成精神损害,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既是我国宪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要求。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精神损害案件的发生,给我国行政精神损害的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我国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立法还存在很大缺陷,亟需完善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民事损害赔偿在我国立法中的适用早有明确规定,在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日益复杂化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活动也愈加频繁,导致的精神利益受损范围和程度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精神损害赔偿在民事法律中也就日益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4.
论家庭精神赡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赡养内在地包含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两个方面.家庭精神赡养是指赡养人对被赡养人在感情、心理等精神上给予关心和帮助的行为.相对家庭物质赡养,精神赡养具有恒久性、先导性、宽泛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人的需要理论与我国人口、家庭职能、家庭观念的变化是重视家庭精神赡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实现家庭精神赡养,需要依靠立法、司法、守法、道德等综合手段,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规范下调整家庭关系,促进家庭稳定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农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受传统法律观念、立法及司法机构的设置、执法与司法运行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落后 ,突出表现在以情代法 ,权力至上 ,族规家法神圣等观念根植于农民的思想中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纠纷时厌诉避诉。要培养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应从完善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立法 ,加强农村的执法和司法 ,协调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 ,深入普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犯罪行为致被害人精神损害的,受害人不能提起赔偿诉讼请求.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当予以修正,并以人格权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给予被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7.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婚导致的情感伤害也在增加,而目前这种情感伤害往往被人们忽视。文章试图分析离婚导致的配偶一方、儿童以及其他人的情感伤害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补偿措施,希望更多的具体补偿措施能在立法和实践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立法和民事活动中,注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序良俗原则"也自应成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这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弥补法律缺陷、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外国民事立法中大多确立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我国在未来的民法中也应把公序良俗原则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立法应明确规定对违约案件中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并进而明确规定可预见性规则适用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明确可预见性规则适用于合同范围外的损失;区分违约方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合理确定预见的时间和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范围,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