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大块液膜体系初步研究了杯芳烃类载体对Cr(Ⅲ)的液膜传递机理.采用单因素实验,考查了载体浓度、源相Cr(Ⅲ)浓度、pH值、氧化反应条件等因素对液膜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杯[4]乙酸衍生物在氧化促进和pH梯度条件下可以较好地进行Cr(Ⅲ)的识别传递,提出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衍生物对Cr(Ⅲ)的氧化促进同向传递机理,传递过程通过化学反应、配合过程和扩散过程的结合实现,外相和内相的△pH是主要的传质推动力,内相双氧水的引入可以明显地改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铕(Ⅲ)—TTA体系在含氧有机溶剂中的荧光特性,发现在含氧醇类中荧光强度有大幅度的提高,据此,可以测定铕,我们系统考察了铕(Ⅲ)—TTA—含氧水一醇体系的溶剂化效应和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3.
探究水葫芦对Cr(Ⅲ)污染水体的修复能力.水葫芦在质量浓度分别为5,10,15,20,25 mg/L的Cr(Ⅲ)培养液中生长4周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了水葫芦根和叶中Cr(Ⅲ)的质量浓度,并计算了水葫芦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移因子(TF).水葫芦对Cr(Ⅲ)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受性,生物量随着Cr(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Cr(Ⅲ)质量浓度为25 mg/L时,根部叶片出现了萎黄现象.根的Cr(Ⅲ)质量浓度高于1 000 mg/kg以上(培养液质量浓度≥10 mg/L时),说明水葫芦对Cr(Ⅲ)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在Cr(Ⅲ)质量浓度为20 mg/L时,根和叶的BCF最大,分别为213.23和5.86;在Cr(Ⅲ)质量浓度为5 mg/L时,水葫芦的最大TF值为0.066,表明Cr(Ⅲ)主要蓄积在根部.水葫芦作为根和叶可以同时收获的浮水作物,将其用于Cr(Ⅲ)污染水体修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二甲基甲酰胺中Sm(Ⅲ)电化学性质及其合金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二甲基甲酰胺中Sm(Ⅲ)在Pt上的电化学性质,表明Sm(Ⅲ)在Pt上的还原为不可逆反应,同时测得传递系数α=0.0289,扩散系数D0=1.288×10^-5cm^2·S^-1;通过塔菲尔曲线求得交换电流密度i0=1.596×10^-7A/cm^2;对Sm(Ⅲ)在Pt上离子成核机理研究表明,Sm(Ⅲ)在Pt电极上是按三维模式扩散控制下连续成核的;用恒电位法可以制得有金属光泽、附着力好、表面均匀致密的Sm-Ni-Co合金膜,与Ni-Co合金膜相比较结构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邻苯二胺缩合反应得到新型葡萄糖配基Salen配体.再通过配位反应使新型配体与Mn(Ⅲ)配位生成葡萄糖配基Salen Mn(Ⅲ)催化剂.采用UV-Vis,FT-IR,化学分析法和高斯03软件(Hartree-Fock/3-21G+)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新型葡萄糖配基Salen配体与传统Salen配体结构相似,都能与Mn(Ⅲ)配位.以环己烯、反式二苯乙烯和苯乙烯为反应底物考察了葡萄糖配基Salen Mn(Ⅲ)催化剂的环氧化催化活性.从环氧化结果可以看出葡萄糖配基Salen Mn(Ⅲ)催化剂在环己烯的环氧化反应中催化性能最佳,而且在反式二苯乙烯和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中显示出一定的手性催化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碘酸高铈溶于酸并将铈(Ⅳ)还原成Ce(Ⅲ)后,碘酸高铈中的微量铕可以用P507萃取色谱法分离,然后用偶氮肿Ⅲ法测定。与以前在235nm处直接测定铕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较,灵敏度与准确度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断裂现象始终是同材料与结构中的孔洞、缺口或裂纹相关联的,在材料的这种宏观不连续部分最明显的特点是应力分部极不均匀,从而导致应力集中。缺陷(孔洞、裂纹、位错等)和应力集中往往是造成结构破损的重要原因。利用复变函数方法,通过构造保角映射,研究了带双裂纹的椭圆孔口的反平面剪切问题,给出了Ⅲ型裂纹问题的应力强度因子,在极限情形下,不仅可以还原为已有的结果,而且求得带双裂纹的圆形孔口问题、十字纹问题在裂纹尖端处的Ⅲ型应力强度因子。  相似文献   

8.
小净距公路隧道仰拱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对不同围岩等级下的仰拱设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净距隧道边墙下部为整体性好的Ⅲ级围岩时,不设置仰拱对围岩的稳定性和初衬、二衬的受力影响并不大,因此可以取消仰拱的设置,简化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诱导反应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同时测定多元素的方法;以I,~-—淀粉配合物为指示剂,用停留法研究了Ti~(3+)和Sb~(3+)诱导的Cr(Ⅵ)-I~-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性质,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微量钛(Ⅲ)和锑(Ⅲ)的动力学—停留光度法.线性范围分别为0~2.8μg/mL Ti(Ⅲ)和0~2.0μg/mL Sb(Ⅲ),检测限为0.016μg/mL Ti(Ⅲ)和0.010μm/mL Sb(Ⅲ).测定了模拟样品中的钛、锑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4,6-二乙酰基-2,5-二甲基间苯二酚铕配合物和协同配体(1,10-邻二氮杂菲、2,2'-联吡啶或2,2'-联吡啶N,N'-二氧化物)在二氧化硅基体中通过两步凝胶反应实现了原位合成.在二氧化硅凝胶中配合物的形成可以通过电致发光光谱来证明.含有原位合成的这种铕配合物的二氧化硅凝胶显示出有铕离子发射谱带特性.结果表明有两种方法可以加强铕离子(Ⅲ)的放射强度:(i) 在二氧化硅基体中合成这种复合物;(ii) 合成的铕配合物中应含有能有效转移能量到Eu(Ⅲ)的协同配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批处理法研究了Eu(Ⅲ)在天然竹纤维和木纤维上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固体投加量、pH、离子强度、腐殖酸、接触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讨论了Eu(Ⅲ)在竹纤维和木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pH对吸附的影响明显;背景离子会抑制Eu(Ⅲ)在竹纤维和木纤维上的吸附;在低pH值下,腐殖酸对吸附有强化作用,在高pH值下,腐殖酸对吸附有抑制作用。Eu(Ⅲ)在竹纤维和木纤维上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78和18.54 mg·g~(-1)。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表明,Eu(Ⅲ)在竹纤维和木纤维的吸附为自发且吸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红外光谱、极谱对-SiW11MnⅢ,-SiW11CoⅢ异构体进行了表征,并对其酸碱稳定性和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偶氮胂Ⅲ作萃取剂,探讨了在聚乙二醇-硫酸铵-偶氮胂Ⅲ体系中Cu(Ⅱ),Zn(Ⅱ),Ni(Ⅱ),Fe(Ⅲ),Al(Ⅲ)的非有机溶剂萃取分离 行为。在一定条件下,Fe(Ⅲ),Al(Ⅲ)几乎可被PEG相完全萃取、而Cu(Ⅱ),Zn(Ⅱ),Ni(Ⅱ)不被萃取,从而获得了Fe(Ⅱ)-Cu(Ⅱ),Fe(Ⅲ)-Ni(Ⅱ),Fe(Ⅲ)-Zn(Ⅱ),Al(Ⅲ)-zN(Ⅱ)及Fe(Ⅲ)-Cu(Ⅱ),Zn(Ⅱ)_  相似文献   

14.
首次用3.0代聚酰胺-胺型(PAMAM)树形分子与聚丙烯酸(PAA)合成了聚电解质复合物(PEC),并用于痕量元素的富集分离。实验表明,在pH=5时,痕量的Cr(Ⅲ),Pb(Ⅱ),Bi(Ⅲ),In(Ⅲ),Hg(Ⅱ),V(Ⅴ)和Ga(Ⅲ)离子能被0.1g吸附剂定量富集,回收率超过95%。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详细研究了富集酸度、洗脱条件、共存离子干扰、饱和吸附量、分析精密度,并用于实际废水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和绘制软件在水文计算中的特殊函数图的方法。在海森机率格纸画的P-Ⅲ型频率曲线,也可以优化水文变量的统计参数。实践证明,该方法准确、快速、规范。在工程实践中有的实践价值。本文还提出了利用MATLAB软件求解水文计算相关的问题,如单位过程线方法,相关分析计算和一系列的插补延长。实践证明,该方法准确、快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在硝酸介质中DBS—偶氮胂与铋的显色反应,其摩尔吸光系数为8.8×10~4,0~12 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查明了30余种离子干扰情况,在pH=0.5~1的盐酸介质中用p204甲苯溶液萃取可使铋(Ⅲ)进入有机相,而大量的铅(Ⅱ)、铜(Ⅱ)、锌(Ⅱ)、铝(Ⅲ)、铁(Ⅱ、Ⅲ)等元素均留在水相,用硝酸反萃取可使Bi(Ⅲ)定量返回水相。测定了保险丝中微量铋,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手段,以吖啶橙(AO)作探针研究了Sm(Ⅲ)(HE),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苏木索(HE)与sm(Ⅲ)形成了配离子,其结合比,nSm(Ⅲ):nHE=1:3,Sm(Ⅲ)(HE)3与DNA的结合常数K=1.36×106L·mol-1.同时研究了酸度、盐效应等对Sm(HE)3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Soatchard图表明该配合物对吖啶橙与DNA的结合为非竞争性抑制.实验综合表明,Sm(Ⅲ)(HE)3与DNA之间的结合主要为外部静电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pH=7.25的溶液中甲基百里酚蓝(MTB)-铒(Er)(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MTB-Er(Ⅲ)-DNA的最大吸收峰为595 nm,比MTB蓝移5 nm,比MTB-Er(Ⅲ)蓝移9 nm,比MTB-DNA蓝移6 nm.DNA对MTB-Er(Ⅲ)有明显的增色效应.应用双波长物质的量比法和平衡透析物质的量比法对MTB-Er(Ⅲ)-DNA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结合比nMTB∶nEr(Ⅲ)∶nDNA=13∶52∶1,MTB-Er(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K=3.28×106.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环丙沙星荧光法测定镓(Ⅲ).在pH 4.5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镓(Ⅲ)与环丙沙星反应,使体系荧光强度增加,体系最大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373.0 nm和449.0 nm,镓(Ⅲ)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25×10-6 ~6.48×10-3 mol.L-1,检出限为5.44 ×10-7mol.L-1.对1.00 ×10-5 mol.L-1的镓(Ⅲ)平行测定(n=11),其相对标准偏差为1.5%.方法用于粉煤灰样中镓(Ⅲ)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与AAS法测定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20.
蔡淑莲在1953年首先研究了碘酸高铈的均匀沉淀反应。在碘酸钾存在下,用过硫酸铵将铈(Ⅲ)氧化而生成碘酸高铈沉淀。最近Donohue'。’指出,在盐酸介质中这个反应可以用254毫微米波长的辐射线引发而毋需外加氧化剂。他利用此反应将铈与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