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气泡沫辅助吞吐逐渐被提出和应用于稠油油藏的开发中,但措施效果差异比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开展了蒸汽吞吐油藏氮气泡沫调剖技术适应性研究。研究利用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施效果分析氮气泡沫体系油藏适应性,提出了适合应用氮气泡沫辅助吞吐技术的直井和水平井油藏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2.
单113块原油粘度高,蒸汽吞吐效果逐年变差,开发难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提高稠油开发效益,自2008年开始,在连续三年的时间内展开水平井开发效益攻关活动,新钻水平井17口,利用HDCS开采技术,使稠油水平井在老油田开发中大放异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四大稠油生产区:辽河油田、新疆油田、胜利油田及河南油田。渤海油田稠油热采技术起步较晚,但储量丰富。目前开发主要以常规开发为主,部分油田开展化学驱采油,热采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本文主要结合目前海上油田特殊的环境条件、油藏类型和井型特点,介绍了稠油热采的几种常规技术以及海上稠油热采的探索应用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侯炼  黄志强  吴健  游尧  孙伟 《河南科技》2013,(17):29-30
PX11-1HF井是江汉油田坪桥油区2012年第一口非常规水平井,由于地层松软、油层薄、靶前位移小、中靶精度高等因素,使小井眼水平段水平井开发难度高。本文在介绍该井地质概况、井身结构和井眼轨道设计的基础上,对该井施工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总结了定向井施工经验和认识,通过优化轨迹控制技术方案,采用无线随钻测量仪器实时监测,严格控制井眼轨迹,追踪油层,成功完成了长水平段小井眼水平井,为以后利用水平井技术进一步开发油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在稠油油藏的开发中得到广泛试验与应用,为确保SAGD双水平井的顺利施工,磁导向技术应运而生。国外研发的MGT和RMRS技术在测量时不会随着井深的增加产生累积误差,实现了井眼轨迹的精确测量和层间位置的准确计算,可对SAGD双水平井轨迹进行精细控制。本文主要阐述了MGT和RMRS技术的工作原理、基本组成、技术优势等,并结合现场应用,对两项技术进行应用分析和综合对比,为油田现场磁导向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利油田尚二区水驱稠油油藏低产低效、水驱水窜严重、注水效果差的开发现状,通过对高效高渗降粘驱油剂的筛选优化实验,优选出适合该区块的降粘剂浓度,针对现场实际情况,优化设计了三段塞式注入方案,有效地降低了储层原油粘度,提高驱油效率,改善了该区块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稠油开采技术可分为热采和冷采两大类,前者作为稠油开采的有效手段已在陆地油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用于海上油田开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宜开采稠油的工艺技术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HASD(水平井环道加热蒸汽驱)、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D+SAGD(驱泄混合)和HP+SD(多底水平井吞吐+汽驱)等新的开采机理的研究应用有效改善了稠油开发效果。胜利油田渤海油区有一部分非常规稠油油田由于原油黏度高,现有技术和投资条件下,使用注水等常规开发方法非常不经济,急需在海上实施稠油热采技术。  相似文献   

8.
太原地热开发是太原市近年的重点环保项目,担负着太原新城区集中供暖的任务。由于区块地层条件复杂,钻井中容易出现直井段偏斜、刘家沟组机械钻速低、双石地层垮塌失稳、石炭系煤层垮塌掉块、热储层漏失等问题,导致钻井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影响了该区块的开发进程。为此,进行了区块优快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在2016年实钻4口地热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直井段防斜、刘家沟组钻井提速、PDC钻头选型、双石地层和煤层井壁稳定、热储层随钻堵漏等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现场应用效果良好,钻井周期大幅度缩短,工程质量获得甲方好评。  相似文献   

9.
对于稠油油藏来讲,其特点是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这类油藏一般均采用热力采油方式,所以重点对稠油热采数值模拟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稠油热采数值模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埕南断裂带东邻孤北洼陷,南为渤南洼陷,北以埕南大断层为界与呈子口凸起相接,油气成藏条件优越.该带Ng103层油藏为低饱和深层超稠油油藏,由于油稠、埋深大等不利因素一直未投入开发.随着水平井热采技术的进步,优选该带埕911-平1块实施部署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埕911-平1块生产效果,发现制约该块整体高效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靖边油田小河区块主要开发层系为延安组延9,延长组长2、长6层,区域面积493 km2。其中,延长组长6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由于该区域前期开发不科学,造成了目前采油井关停井较多,平面上注采井网不完善,纵向上注采对应率低,整体含水上升速度过快。本研究通过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精细认识该区域地质油藏信息,结合开发矛盾进行注水开发的系统化优化研究,以提高采油速度,最终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电加热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的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加热稠油油藏机理,建立了电热过程中电流场,渗流场与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和离散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相应的算法,编制了计算软件并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电加热稠油油藏是一种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文中油田勘探难度大,每年新增探明的优质储量少,远远满足不了产能接替需要。虽然文中油田开发历史长、构造复杂、遗留问题多,但是由于埋藏浅、储量动用好、开发成本低,剩余油潜力区块较多,钻井目标明确,因此依然是中原油田的储量及产量增长点。对于该油田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对油藏精细评价,挖掘局部油气富集区及井损区产能潜力,形成新的产能建  相似文献   

14.
<正>直井的"防斜打直"一直是油气钻井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从易开发地层转向复杂结构地层,高陡构造、地层的钻井工作量越来越大,常规的防斜打直工具(钟摆钻具组合、满眼钻具组合等)不能满足钻井作业对提高工作效率及降低作业成本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复杂地层中直井的防斜打直问题,国内外一直致力于自动垂直钻井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同层油藏的开发特征,采用油藏工程动态分析法研究孔店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以期改善开发效果。同时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单砂体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布规律及相应挖潜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准确预测剩余油富集区,完善注采井网,高粘度稠油区部署热采井,采油井采取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卡层堵水等措施可以有效动用油水同层油藏剩余油。  相似文献   

16.
整装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描述提高采收率是实现整装油藏稳产增产的关键.针对仅依靠井点插值井间不确定性强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井震联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技术,以地震资料优化处理为基础,以地震约束地质、动态约束静态的双约束模式建立三维精细地质模型,通过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精细落实剩余油.应用该技术建立...  相似文献   

17.
<正>酸化、酸压是油气井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酸化施工中,按要求铺置酸液是最困难的技术之一。但是对于裂缝型低渗透碳酸岩盐储层、长裸眼段水平井、边底水油藏开发的水平井而言,这类储层非均质性强,酸液会优先处理高渗透层,难以进入低渗透层,无法实现均匀酸化,常规酸液体系难以满足改造的需要。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无聚合物体系,具有无残渣、低伤害等  相似文献   

18.
固井注水泥动态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固井作业是整个石油钻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钻井工作的成败。根据国内深井超深井固井经验,各层套管水泥均要求返至地面,导致固井封固段长。由深井超深井复杂地质条件及几何条件,在深井超深井固井中,通常面临下述复杂问题:长封固段固井技术难题;小井眼、小间隙固井难题;窄安全压力窗口、固井漏失及防气窜问题;深井超深井水平井导致的套管偏心固井难题;不规则井眼条件下固井质量问题。因此,在注水泥施工设计时要针对以上难题充分考虑小间  相似文献   

19.
钻井液润滑性对钻井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超深井、大斜度井、水平井和丛式井中,其作用尤为明显。本文从分析影响钻井液润滑性的因素入手,研究钻井液润滑性自动测控系统,实时了解钻井液润滑性能,并及时补给润滑剂,控制在钻井过程中润滑剂添加量。  相似文献   

20.
滨南油田滨660块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该区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三中四砂组,砂三中四砂组具有构造简单,储层发育,油层分布广,单层厚度较大,油层物性差,裂缝发育等特点,近几年产量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该块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调配难度大等问题,研究适合该油层的开发技术:通过启动压力的测定,以应力场和裂缝的研究为核心,建立裂缝型双重介质油藏数模模型,从而揭示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强油藏工程研究,综合应用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井网、井距、压裂缝长、注水时机等参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采用早期注水开发,油井井距350m,注采井距250m,开发井网初期九点法,后调整为五点法的开发方案;根据该区特点,参考现代先进工艺技术,研究合理的配套工艺技术。通过方案的研究与实施,滨南油田滨660块初期产能增加,整体开发水平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该块的采收率,就化堵调剖、射孔、压裂工艺以及注水水质配伍性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