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本期讨论的话题是孝道的理论审视。本期推荐的两篇文章,都是对孝道的一种理论审视。孝道在传统中国既是一种实践道德,又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华文化与传统道德受到重视,传统孝道也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社会所重视。尽管如此,毕竟社会条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可能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行孝?行孝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民族语言蕴含丰富的民族心理文化,相沿习用的壮语词汇、山歌、行孝歌、谚语等都折射出壮族以女性为尊、褒扬女性、提倡孝道和感恩报德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4.
儒家崇奉理性,注重伦理,孝道是儒家伦理之中坚,亦具理性因素。先秦儒家的孝道理论内涵丰富,一方面主张事亲以礼,谏亲以道,要量力而为,突显行孝为修己、成人,体现出不同层面的理性意蕴;另一方面又扩大孝的适用范围,在理论与实践中导致孝道伦理的泛滥化、虚伪化、神秘化、偏执化,出现一定的非理性倾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形成早期儒家孝道中的理性悖论。目前,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各界采取了不同的举措,既有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当从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中汲取养分,发扬其理性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孝道美德,为当前孝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这个以儒学为本的文化环境中,孝是深深影响中国人心理特质的一种文化。因此,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呼唤中国的新人从封建孝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达到思想的觉醒与解放及行动的合理与自由;鲁迅对家庭中父与子、母与予以及几代入之间情感关系有着清晰的论述,其意在主张建立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观念体系。他认为爱是家庭维系的动力,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家中长子,鲁迅于行动中尽力履行孝道,其孝行反映出鲁迅作为成长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心灵危机以及行孝之艰难。  相似文献   

6.
孝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道"之于孝不仅具有本体、规律和原则的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崇高是孝道主体的重要审美形象,礼是孝道的行为艺术表达,孝道也表现了道德主体的审美价值倾向,和谐之美是孝道追求的社会终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爱之心和正确的审美观是儒家孝道的起码要求和基本前提。当今社会,爱心缺失和审美错位是影响传统孝道美德大力弘扬的瓶颈因素,深入发掘传统孝文化的道德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于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8.
颜回对孔子孝道理论的道德实践,是对德丧道失的黑暗时代的正面回应和无声抗诉,也是儒家孝道理论在道德实践可能性论争中的圆满胜利。颜回是孔子孝道理论的道德追随者、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一个时代的道德符号,颜回的孝德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当代道德建设仍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孝子形象人数众多,他们的身份、经历各异,在作铝中展现的行孝方式和途径也不尽相同。蒲松龄塑造这些异类孝子形象,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孝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与他惩恶扬善、弘扬孝道的创作目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乾隆十一年《沈丘县志》记载为中心,来观察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的《县志》在记述孝道行为当中,如何的塑造地方典型从而达到意识形态控制的。基层县志把国家认同的孝道观念渗透到基层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政治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观念通过对孝道的旌表实现了世俗化和制度化,同时也由之进入了民众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家庭道德建设在整个伦理道德中一直处于弱势,导致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家庭道德问题备受争议和关注。为此,阐述了孝道对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并从当代的视角对“孝”作了新的理解,提出抓好传统孝道的当代建设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13.
孝道,中华民族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孝道教育一直以来便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而备受推崇。当前,大学生道德缺失现象频繁发生。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德育内涵,充分认识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将"孝"引入大学生德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     
本期共发四篇文章。《儒家孝道的美学意蕴探析》一文很有新意,很少看到从美学角度来研究孝道的。该文提出崇高是孝道主体的重要审美形象,礼是孝道的行为艺术表达,孝道也表现了道德主体的审美价值倾向,和谐之美是孝道追求的社会终极目标,这些观点不仅有学术新见,而且对于弘扬实践孝道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论"五四"前后的"孝"与"非孝"——以文化史"大传统"的视域为主要考察》一文文献扎实,对五四前后各种弘孝、非孝的学说观点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以往人们多注意对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孝道作为中国传统家庭道德和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之一,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人类经过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已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家庭没有消失,道德没有消失,因此,孝道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道德行为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捍卫礼乐的价值,并顺孔子的仁学继续发展,建立了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孝道思想确立了义理根据。孝道具有内在和超越的特点,它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规范要求,人人须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它又是通过具体的内在行为表现出来。孟子希望通过遵守孝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进而达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孝道畅行,君主实行仁政。  相似文献   

17.
如何应对家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见仁见智。传统的家庭道德建设一般是以"孝道"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子女晚辈为主要对象。其建设理路的单一性和教育对象的片面性等不足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没有把家庭道德教育放到家庭道德建设的整体平台上认识和把握。家庭道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而不应仅是子女晚辈;建设理路应是社会相关资源的协调整合共同发挥作用,而不应仅是以孝道为主的道德说教。因此,家庭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应着力从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整理家庭道德教育的"教材"、改善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佛教历来倡导持戒与孝行的统一,正如宗密所言“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说明了“孝道”是中国佛教戒律基本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佛教之“孝道”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着旺盛的道德活力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出现了孝道式微的现象,不孝行为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孝道失去了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传统孝道自身的缺陷与孝道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孝道危机的重要因素.解决当前孝道危机的实现路径主要是:对传统孝道进行现代转换,广泛倡导新的孝道观念,切实加强孝道教育和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传统"孝道"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伦之本,道德之源,对解决当代农村养老问题仍具有一定的作用。传统孝道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有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孝敬父母等等。传统"孝道"对当代农村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所以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弘扬传统孝道中的积极因素,在青年一代中形成赡养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