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萍 《科技信息》2010,(35):I0359-I0359,I0388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本文从博客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基于博客的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师生互动模式。从资源平台与互动平台两大方面,分析师生互动模式的内容与形式,并简要分析了利用博客进行师生互动的模式,为更好地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分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探讨通过学生互评和师生互动等方式构建基于博客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思考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博客在构建开放,互动的,网络支持的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将其引入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探讨博客辅助的教学模式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博客辅助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兴的“零壁垒”技术——博客,作为一种在互联网上新的交流传播媒介,在推动协作教育和协作学习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单一和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的情况下,将博客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基于博客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写作空间,特别是利用博客的“触发功能”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习,积极探索博客技术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契合点,将基于博客的英语写作更好地与传统的日常教学整合,可以有效增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何瑛 《甘肃科技纵横》2008,37(1):138-139
博客具有与其他传统网络交流方式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文章在博客与教育有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从三种利用博客进行写作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博客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博客有助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应鼓励学生健康利用博客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博客的大学英语写作同学互评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为依据,以网络和博客为平台,以交互和协商为学习方式,将博客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利用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使学生投入到互评的过程中,更加自由地交互,从而推动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就如何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主要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针对写作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运用适合的教学平台的观点。集视听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词汇、了解文章基本类型和结构,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由于Word模板允许用户将同一文本结构反复使用,用Word制作的写作训练模板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针对性的训练,而新视野大学英语写作练习提供了写作提纲和范例,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这两者一起构建了师生互动平台;博客、QQ空间、E-mail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于拓展训练,它们构建了学生与教师及社会互动平台。这三个训练平台彼此互补,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博客的定义及特征,阐述了互动教学理论与教育博客的适应性,分析了教育博客的运用层次和运用类型,探讨了构建教育博客的方法以及以教育博客为平台对教师与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预测了教育博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婧 《科技信息》2010,(17):I0223-I0223,I0226
过程写作法将单一的写作过程扩展为认知、思考、创作、修改的循环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实际,探讨将过程写作法与BLOG(博客)结合起来,改进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互动,提出了基于BLOG的过程写作法的课堂组织步骤,实践证明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博客大学英语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博客环境下,利用该理论指导英语写作实践教学的可行性。该理论确立了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此对博客环境下的写作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表明,本研究设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现有博客和微博系统的异构,设计了一种基于博客、微博的异构在线答疑平台,从而为加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英语写作网络课程有着资源丰富可更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于教学互动等优势,在近几年中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英语写作网络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师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现行高师课程面临着挑战.博客是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工具,教育博客是以服务教育为宗旨、以教育事件为内容、以教师学生为对象的专业博客.文章阐述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博客运用于高师课程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探索,从应然角度分析了运用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求,从实然的角度揭示了运用期间学生参与、与一线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博客与课程结合点识别与选取的特点,最后对未来的运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年《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本文将网络教研方式引入到《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中,并设计、开发《数据结构》课程教研平台,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和互动。同时,教研平台还包含教师个人博客,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本文将网络教研方式引入到《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中,并设计、开发《数据结构》课程教研平台,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和互动。同时,教研平台还包含教师个人博客,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6.
沈翔 《科技信息》2011,(3):I0249-I0250
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相信语文教师都曾不余遗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过分将精力集中在教法上,指导学生的写法,而忽略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真正对症下药。其结果无非是学生写作技巧学了一大堆,真正提起笔写得时候,学生仍有无从下手之感。拘泥于老师的思路,挣不脱老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产生了诸如没有内容可以进行写作、写出来的文章缺乏美感、深刻感等诸多问题。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为什么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本文试图探究当前初中学生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并给予对策及建议。本文试图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博客的写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浓厚兴趣,进行了用写博客激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尝试。实践证明,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较长期的训练,学生完全能够保持持续、浓厚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7.
王亮 《科技咨询导报》2008,(26):239-240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博客在英语教育领域的诸多潜力。本文将探讨博客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博客特点的描述分析了博客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可发挥的激发性和建设性的作用。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博客在英语写作过程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金立 《长沙大学学报》2010,24(1):147-148
文献(信息)检索这门课程,目前在各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把互联网上流行的“博客”引入到教学中来,可突破“照本宣科”、“纸上考试”的旧教学模式,打造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线上自主学习是小规模限制性网络课程SPOC混合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借助国内外已有的MOOC平台来实现自主学习环节往往会与实际教学需求相脱节。而国内众多高校的教学信息平台大都只是各类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砌,缺乏互动、评论反馈等功能,限制了SPOC的发展。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在学院原有网络课程学习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出一个面向SPOC的自主学习系统。以大学软件测试课程为例,充分应用于该课程的SPOC混合学习过程中,实现为教师提供发布课程学习主题、组织与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来推动学习进程;为学生提供选择课程论坛、QQ、博客、虚拟教室等各种社会性学习工具来实现网上交流与互动等功能。该学习系统的应用不仅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软件测试课程提供便利,而且对探索与发展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同类SPOC课程建设等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写作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必修课程,既具有基本技能特征,又具有职业技能特性。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章节安排、具体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应兼具写作技能教学和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内涵之一)功能。特别强调教学内容打破文种语体训练模式,教学方法打破单纯文字写作训练模式,综合借鉴尝试多媒体资料与新媒体传播手段,提升教学活力与能力适应度;课程整体的序化原则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导向,提升接受程度和互动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