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首位比、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现状与变化趋势研究,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的结构特点.提出未来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鲍氏九要素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2010年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1根据相关系数r值,可将九要素分为标志因素(经济水平、交通状况、教育水平)、保障因素(住房条件、健康水平、娱乐设施、艺术水平)以及辅助要素(社会治安、气候条件);2武汉城市圈生活空间质量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武汉和黄冈属于高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黄石、仙桃、孝感、潜江和天门属于中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鄂州和咸宁属于低等级质量水平生活空间.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和质量分级,针对性地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4.
孙淑生  李根 《科技咨询导报》2009,(32):248-248,250
武汉城市圈对整个湖北省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7年武汉城市圈内GDP达5556.74亿元,占到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9230.68亿元的60.2%,是湖北省经济最强最活跃的地方。应用齐波夫定律以及城市目的相关理论对武汉城市圈2002年至2007年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已经处于城市圈发展的成长期,武汉作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集聚效益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指标体系框架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存在核心城市“一城独大”、圈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尽快建立城市圈协调机制并加强圈内城市的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后疫情时代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吸引力,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多源网络大数据的城市热度分析模型,获取多维网络大数据,包括微博搜索指数、百度迁徙指数和腾讯位置大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测度武汉城市圈在2021年五一假期各城市的网络空间城市热度和实际空间城市热度。研究发现武汉市城市热度最高,其余各城市城市热度偏低。尤其是网络空间城市热度,其他八个城市与武汉差距更加悬殊。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要重视提高非首位城市的网络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武汉城市罔9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提高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可以定量地表示区域人口压力的综合等级,却不能显示区域人口压力组合差异,三角形法可以形象地表达人口压力组合差异.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四期人口综合压力指数及自然资源、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贡献进行了测算,结合三角形法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显示:(1)城市圈各城市人口综合压力在整体上升中呈现不同变化特点,潜江市增加最为显著,咸宁市减小最为显著,其他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征;(2)城市圈各城市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社会因素却呈增大趋势;(3)从人口压力组合类型变化来看,武汉一直属于后三角型,主要受自然资源限制;天门一直属于中三角B型,经济因素贡献值最大;黄冈、咸宁、仙桃和潜江均从中三角型向前三角B型转变,社会因素超过经济因素成为主要限制因素;黄石、鄂州和孝感由中三角A型转变为后三角型,自然资源限制越来越大.研究揭示了城市圈各城市人口压力的主要矛盾,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管理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部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城市密集区域。珠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目前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先行地区之一,是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两大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两大城市圈产业结构差异的成因,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特点,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解析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城市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从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活环境一体化4个方面,选取29个具体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运用SPSS的Factor过程,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基本一致,武汉市的综合优势及其突出地位显著区别于其他城市,周边8市则在城乡一体化的不同方面各具特色.推进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首先应立足于发挥各自优势,克服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2.
联动是旅游业扩大影响、增强活力的必然选择.“大武汉”城市圈是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基于武汉环城游憩带乡村游产品发展的角度,分别从区位、客源市场、经济环境、交通环境、空间布局和政策环境六个主要影响因素来考察“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的联动反应,旨在更好地探讨“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的未来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3.
运用城市人口规模的位序-规模法则、首位比、分形维数等方法,对2001年以来山西中部城镇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鉴别,并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区际比较.研究表明,山西中部城镇群规模分布符合分形特征,城市体系呈首位分布,城市等级差异虽然有缓慢减小趋势,但距离最优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与我国中部其他城市群比较,山西中部城镇群结构相对松散,首位度和首位比较低,尚未形成等级规模合理的城镇群体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态偏离-份额模型和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01年~2009年间的产业结构进行定量诊断,以探讨武汉城市圈及其成员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表明:2008年以后,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产业结构效应开始彰显,三次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但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摘要: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取城市流、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集聚辐射能力大致相当,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劣势相对明显,集聚辐射能力与二者存在较大差异;②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整体经济水平均衡,武汉城市圈武汉市最为发达,但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较为松散;③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呈现多中心结构的均衡态势,武汉城市圈整体联系出现武汉、宜昌的双峰型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较为松散。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城市间的联系逐渐由等级结构演化为网络结构。网络结构不仅有利于城市间各类要素的快速流动,而且有利于实现城市间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实现社会公平。本次研究以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将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作为城市间的联系度指标。选取工作日和休息日两个时间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技术(Ucinet)分析了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与特征发现:湖北省城市网络是以武汉为核心,以(1+8)城市圈的城市为主要节点,以荆州、襄阳、宜昌为重要联系点的空间网络结构;湖北省整体城市网络密度发育水平一般,武汉城市圈的网络密度发育水平较高,省域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正在由"一主两副"转向"一主三副";休息日的城市间人口迁徙强度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对整体城市网络结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集群式供应链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结合五力分析模型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状况,提出其发展路线和市场定位,最后分析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跃迁的路径,从而为武汉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1999—2008年湖北省及武汉城市圈各市统计年鉴等数据,在构建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城市化综合指数和人居环境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建立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度模型,推算了武汉城市圈各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度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本区域城市化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和揭示两者协调发展规律,为促进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