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录到1980年止,主要是汉语刊行的单行本.记载的顺序:书名、编著者名〔出生年、民族名〕出版社、刊行年、类别.1——42收的是现代文学、43——70收的是民间文学.1、新生活的光辉(兄弟民族短篇合集)人民文学1960年2、少数民族短篇小说选中央民院《民族文学编选组》四川民族1979年3、我握着毛主席的手(兄弟民族作家诗歌合集)人民文学1960年4、颂歌声声飞北京——少数民族诗歌选中央民院人民文学1972年5、少数民族诗歌选中央民院人民文学1975年6、少数民族诗人作品选中央民院《民族文学编选组》四川民族1980年7、奴隶的新生中国青年 1964年8、草原集《内蒙古文艺》编辑部人民文学1977年蒙古短篇集  相似文献   

2.
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上一个风光旖丽的岛国,岛上最早的居民是来自波利尼西亚的毛利人,他们于十四世纪初来到这里定居,并逐步发展了毛利文化。新西兰于184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随后英国人开始大批移居此地。1907年,新西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自治领。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奇异的自然环境以及土著文化的影响使这个岛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文学方面,通过几代新西兰作家的辛勤创作,一个独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西兰文学已经成熟并开始为世界文坛所瞩目。而在新西兰文学这座大花园中,有一株常开不谢,光彩夺目的奇葩,它就是新西兰的短篇小说。在新西兰,短篇小说这一短小灵活、精巧隽永的艺术形式历来受到作家和读者的钟爱。纵观新西兰文学史,无论是从表现力,还是从创作手段来讲,短篇小说都起着主导作用,一直是新西兰文学的主流。这个国家产生过一批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的优秀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作品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绚丽的瑰宝。一般来说,我国读者对于新西兰文学还不十分熟悉。本文试图通过对几位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家及其作品的介绍,使读者对新西兰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成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在莫言的全部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们不是长篇小说创作间隙的插曲或下脚料,而是拥有独立的品格。从短篇小说的创作分期、分类以及风格变化,可以窥见莫言总体文学创作的历变特点。与中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似乎更能体现莫言的个性特征,埋藏着莫言的文学野心,充满哲学式的终极叩问。遗憾的是,莫言晚近的创作于短篇有所懈怠。  相似文献   

4.
(一)茅盾早在四十年代就批评过写得过长的短篇“似长篇之缩写,又如短篇之拉长”,①可是事隔四十年,还是老样子。据《北京文学》副主编陈世崇统计,1979年至1984年,六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出优秀之作达一百三十余篇,而其中四、五千字的作品仅有屈指可数的几篇,大部分则逾万言,甚至数万言。②症结在哪里呢?恐怕就是未能充分认识短篇小说结  相似文献   

5.
于海  谢永贞 《科技信息》2009,(22):I0121-I0121
短篇小说《伊芙琳》和《墙上的斑点》分别是意识流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它们展现了两住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勇敢的探索精神,为他们以后的意识流文学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部作品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主人公的丰富多彩的心路历程,通过对它们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李娥 《科技信息》2011,(2):165-165
"雪"作为乔伊斯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死者》中的主要意象,其象征意义引起了许多文学批评家的探讨和争论。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些分歧和争论是必然的。本文将运用解构理论分析该短篇小说中"雪"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故事发展的最后对雪景的描述,使读者更透彻、更全面地了解小说的主旨和乔伊斯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甫跃辉的两篇短篇小说《秋天的声音》和《走失在秋天的夜晚》在故事情节上是基本一样的,但写作方法和视角却迥然不同,它们构成了相互交叉、互文见义的合抱结构,形成了对文学文本的另类探索和尝试,从而体现出作者文学创作的开拓性和新锐性。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少数民族文学负有添砖加瓦的的光荣职责。因其既为文学的一个方面,勿庸置疑地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对建设新世界的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起到惊醒、感奋、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催化和促进的功能。在少数民族还被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用带“犬”旁的文字来标明族名的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大都只能以口头创作的方式来反映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以及愿望要求,成为民族内部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精神食粮。新中国诞生之后,少数民族文学迎来了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对中华文化的持续、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每个少数民族的作家都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0.
“美国梦”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主题,而舍伍德·安德森的优秀短篇小说《鸡蛋》就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力作。小说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成功塑造了“我”的父亲这样一个屡遭失败和挫折的人物形象,生动刻画了他既悲惨又滑稽的生活处境,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妄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美国梦”破灭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在文学日趋多元多样发展的今天,将文学的地域意义和民族意义放大,以审思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由来已久的观念规约,已成为十分必要的行为。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文学形态应远远超过现代以来的主流文学范畴,更不是单纯的精英文学意识所能涵容。在现代性进程中,与民族国家一道成长的,是56个民族汇聚的伟大阵容,民族文学的丰富意义正在于书写了共同目标下的不同心路。它们的审美选择和价值追求,它们的讲述方式和话语内涵,犹如它们所依傍并根植的美丽山水一样,魅力无限又意味迥然,并不服从于单一的欣赏兴趣和理解思维。在这里,需要的是“换一种方式”,甚至“换一种观念”,这样,另一种新的文学景致将会改变我们由来已久的视野,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也必将得到业已存在的多民族多区域原生写作的佐证与支撑。这正是我们思考云南民族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关系的起点。在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的云南,自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2.
古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一直演绎着“闺怨”的情绪。“五·四”反封建浪潮 ,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在社会变革、改造中表现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十七年时期 ,而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正是造成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与情歌的特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详细论述了长江三峡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与情歌的特色,它对全面认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文学显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双向互动中来完成的,但目前的文学传播与教育却是单向流动的,由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学向各少数民族流动,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少数民族要一如继往地熟读汉民族经典,汉民族也应该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汲取双方文学作品中所承载和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从民族身份的认同升华到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散文化倾向是迟子建中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它主要体现在情节淡化和语言诗化两个方面。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东北地域文化背景以及女作家本人的文学自觉是形成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曾菡召 《科技信息》2010,(13):234-234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作品以香雪为主要人物,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为主要地点,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群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以香雪为代表的少女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7.
大家一直在呼吁短篇小说要短,可是不断涌现的短篇小说新作,总不见得短了多少,似乎非超出万把字就不足以堪称短篇小说。但是林斤澜同志的《拳头》却以三千多字的短幅,令人耳目一新地出现在去年第四期《上海文学》上,为“短”字做出了榜样。当然,我们所说的“短”,  相似文献   

18.
朱树亭 《甘肃科技》2016,(4):81-82,85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及重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提出从尊重民族习惯、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帮扶、积极开展学业帮扶、多种形式提高文化适应能力4个方面推动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学习环境,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以1998年在《十月》杂志第一期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下午的延伸》为标志,乔叶开始了从散文家到小说家的转型。二十多年来,小说家乔叶在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领域均有不俗的成绩,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坛"70后"代表小说家之一。近年来,乔叶发表的多部中、短篇小说更显示出其拓宽自我文学创作边界的努力。2019年5月28日,乔叶接受了笔者的访谈,就其小说近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等与其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试图更为全面、立体地从不同层面揭示其文学创作的复杂风貌,以求更加深刻地把握其笔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20.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玫瑰既象征艾米莉对爱情的渴望,也预示其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毁灭;福克纳借玫瑰表达其对艾米莉深切的怜悯之情和沉痛的缅怀之情,从而使这个短篇小说成为美国文学里一朵永远绽放的玫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