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煅后焦余热回收效率,改进余热回收换热器设计,研究了煅后焦余热回收换热器内颗粒的流动特性.搭建等比例缩小的以有机玻璃为材料的余热回收换热器试验台,进行可视化试验,并且提出了一种流动均匀性的评价方法.试验采用粒子示踪法,定时进行数据采集,研究了煅后焦颗粒在换热器内的流型变化情况、颗粒流动轨迹和流经内换热器的绕流情况,以及颗粒粒径、流动速度对流动均匀性的影响,并拟合了流动均匀性随粒径变化的公式.试验结果表明:煅后焦在换热器内流动为整体流;物料流经内换热器时沿上集箱绕流,流动过程中无堵塞现象;在试验范围内,随着煅后焦粒径增大,流动均匀性变差;煅后焦在换热器内的流动速度对流动均匀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换热器试验台用制冷剂循环供应系统的研究背景,工作过程和技术特点.它攻克了普通制冷压缩机用于有高技术要求的综合性能试验台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为空调器用换热器综合性能试验台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直接力浸入边界法对低雷诺数的单个及线形排列的两个和多个球形颗粒自由沉降的特性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通过单个球形颗粒自由沉降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同时研究了颗粒刚体假设(RBA)对结果精确性的影响,然后,在不同的颗粒间距分布条件下对竖直排列的不同数量的球形颗粒沉降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相对间距在一定范围内的线形排列双球和多球颗粒都可发生相继的牵引、触碰、翻滚过程;当线形排列球颗粒数量大于3时,颗粒的数量不会影响最下方两球初始的牵引和触碰运动;线形排列多球可改变发生牵引的两球的受力从而加速牵引和触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硫酸渣本身特点出发,对硫酸渣制备氧化球团的特点及润磨在球团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润磨的硫酸渣生球强度极差,水分较高,润磨可改善硫酸渣的粒度组成、比表面积,降低生球的孔隙率,从而有效降低膨润土用量,大幅提高生球的强度及降低生球的水分;润磨也能提高硫酸渣颗粒活性,增加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接触点,使质点利于扩散,从而改善硫酸渣球团的焙烧性能,润磨后的球团在焙烧温度为1150℃、焙烧时间为10 min的条件下,便可获得抗压强度大于3 kN/个的球团,大大降低了球团的焙烧温度。使用硫酸渣能生产出优质的球团供高炉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平直翅片板翅式换热器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含球凸/球凹的板翅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稳定、换热面积大、换热能力强和强化传热效果显著等优点,在工农业的热量传递设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同位网格上的SIMPLE算法,在雷诺数Re=550~1700的范围内对比研究了矩形通道下球凸/球凹板翅式换热器与平直翅片板翅式换热器的流动及传热问题。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流动速度下,冲压有球凸/球凹翅片的矩形通道努塞尔数要比平直翅片的矩形通道高47%~108%,同时冲压有球凸/球凹翅片通道的阻力系数也要比平直翅片通道高69%~140%。分析得出球凸/球凹的存在能够产生数量多、强度大的二次流,从而进一步促进冷热流体的相互混合,但是在强化对流换热的同时流动阻力也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通过瞬态单吹实验和瞬态数值模拟方法对47PZ3002型板翅式换热器热力、阻力性能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该瞬态技术在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应用瞬态单吹实验,得到了雷诺数为500~3 000工况下换热器进出口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值及流体流经换热器的压降。对换热器实验件建立瞬态换热物理模型,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与瞬态技术配套使用的程序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获得了流体在板翅式换热器内的对流换热系数、j因子等性能参数。通过CFD软件,模拟了与实验工况相同条件下该换热器的相应性能参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j因子之间的平均偏差为4.4%,最大偏差为10.7%,f因子的平均偏差为5.37%,最大偏差为13.0%,实验验证了该瞬态技术在平直型板翅式换热器性能研究中的可靠性。该瞬态技术测量简单、效率高,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可为板翅式换热器工程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性能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7.
对新工况下的车用油封试验台,进行了机械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全面设计。借助皮带轮增速机构及变频调速器,试验台转速200~6000r/min范围无级可调,油温20~250℃范围内随意设定,该温度由SSR控制,精度较高,使其能满足各种车况的要求。试验台的控制程序是在DOS系统下用C语言编制的,控制软件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了奥氏体化加热温度和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GCr15钢的球化组织的影响。分析得出GCr15钢最佳的球化退火工艺为:在790℃保温3 h然后在720℃保温3 h。GCr15钢在该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碳化物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硬度适当,大大缩短了球化退火时间,节约了能源。  相似文献   

9.
离散颗粒模型是计算稠密颗粒两相流的一种重要模型,该模型通常采用硬球模式描述颗粒间的作用。提出一种在二维非结构化网格下结合硬球模式求解颗粒群运动的数值方法,对颗粒间的碰撞检测策略进行了优化,通过对颗粒采用局部移动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效率。数值算例显示在颗粒粒径小于网格尺度时,该方法能适应多种类型的网格,这为进一步实现不规则区域下稠密颗粒两相流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球化技术对多次激光3D打印废弃的GH4169合金粉末颗粒进行二次改造,研究了送粉速率对粉末球化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粉末球化前后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送粉速率越小,单位质量粉末吸收过多的热量而导致其气化,颗粒表面“吸附小颗粒粉末”较多,球形粉末收得率很小;送粉速率越高,单位质量粉末吸收的热量不足以熔化所有粉末颗粒,出现部分的卫星球、包覆粉等缺陷,粉末球化率降低.球化处理后的粉末颗粒显微组织主要包括胞状晶、柱状晶和微晶.在适宜的等离子体球化工艺参数下,获得的粉末颗粒球形度极佳,流动性和松装比得到显著改善,粉末平均粒径增大,粒径分布更趋均匀.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用于腐蚀性乏气余热回收的新型无管束磨损的间热式换热器——双室流化换热器.类比壳管式换热器传热分析,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表明,换热器总热阻由两流化床气固换热热阻和颗粒循环流动传热热阻串联而成;颗粒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控制其传热过程;加大气流速度,增加床层横截面积,选用大颗粒及加大颗粒流量等均可强化其传热.为后期研究其传热特性及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推广之窗     
声除尘吹灰器编号:T970001该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声波发生器,将压缩空气或蒸汽的能量转化为一定频率的高声强声波·使锅炉内处于高声强声场之中的空气分子及灰粒产生振荡,防止灰粒在锅炉换热器表面的附着、结合,使附着的积灰被清除掉.使灰粒处于悬浮或流化状态,在重力或烟气作用下被带走,从而避免积灰对锅炉换热器的堵塞,使锅炉换热器保持原来的热交换效率,确保锅炉安全运行。目前已在IO~41Ot地燃油锅炉、130~1650t/h燃煤锅炉的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热交换器上使用,在确保换热器换热效率及锅炉安全运行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述现有液压缸(马达)试验台存在的一些弊端,对采用比例压力控制技术的试验台进行研究。包括液压系统原理设计、分布式结构设计及液压试验台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结合传统的CAT设计技术。引进ActiveX控件技术、动态链接库DLL技术及虚拟仪器技术进行液压缸(马达)试验台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主搭建的实验环道,开展了不同颗粒加入量、不同管道倾角下的油携杂质实验;并用FluentDEM耦合的方法,模拟了实验条件下颗粒被清除出管道的临界流速,与实验结果对照后发现,该模拟方法能有效预测颗粒在管道内的临界流速。基于该模型,进一步讨论了颗粒构型、颗粒密度、管径等参数对临界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易在管道的上倾-水平段沉积;临界流速与管道倾角成正比;颗粒的球度大于0.90时,临界流速随着球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数值模拟的范围内,临界流速几乎不受颗粒密度的影响;随着管径的增大,临界流速减小。  相似文献   

15.
多区域型兰炭余热回收换热器内颗粒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兰炭颗粒在换热器内的流动特性,对于提高换热器的余热回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离散单元法,建立了换热器内颗粒流动过程的离散单元法(DEM)模型,分析了换热器内的颗粒流动。结果表明:兰炭颗粒在换热器三个分区内均为整体流,内换热器间区域颗粒流动均匀性优于内外换热器间区域;流动过程存在着自换热器底部向上传递的速度波,颗粒竖直方向速度为不断脉动过程,且越接近料层顶部颗粒脉动幅度越大;颗粒流经内换热器横管时有明显绕流现象,横管下方形成无粒子区,颗粒流速增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换热器的传热方程和投资费用方程,在单位投资费用换热热流量最大的条件下导出换热器两侧的最佳性能匹配关系式,即最佳投资分配、最佳表面积分配及最佳热阻分配的平方根律.结果表明,由于投资费用的影响,换热器两侧的最佳换热性能匹配并不是等值匹配.因此,采用该规律能避免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确定换热表面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7.
文中对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板壳式换热器从结构和性能方面进行了简单比较,结果表明:板壳式换热器结合了管壳式换热器高温高压和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及传热系数高等优点,更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Mie散射理论对平行光束与微球颗粒相互作用的内部场进行严格的描述并进行数值计算.对吸收性微球颗粒内部场进行数值计算时,如果粒径及折射率虚部较大,其径向函数会出现数据溢出,从而导致计算失败,得出不合理的计算结果.通过引进径向函数的变形,提出了一种克服数据溢出的算法,将径向函数的数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内.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合理的结果,证明该算法克服了数据溢出,可以稳定地计算各种平行光照射下的微球颗粒内部场.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国内高速共轴对转旋翼气动特性及流动机理风洞试验研究的需要,在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FL-52声学风洞开展了Ф1.5 m直径共轴刚性旋翼试验台的研制(简称共轴旋翼试验台)。该共轴旋翼试验台由试验台架系统和旋翼测控系统组成,通过一台高功率密度交流变频电机驱动上下旋翼同步反转,可实现旋翼主轴倾角、旋翼转速、旋翼总距及周期变距等同步精准控制功能。通过共轴旋翼试验台地面模态测试及动平衡调整,排除了试验台转速频率与固有频率的共振关联性;利用该共轴旋翼试验台开展1.5 m直径旋翼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在悬停和前飞状态下,配平策略合理,悬停状态上旋翼效率大于下旋翼,扭矩配平状态下,上旋翼拉力在总拉力中的占比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在研制试验台的基础上,总结了试验台的振动控制措施是:提高系统刚度,提高安装稳定度,采用无间隙弹片联轴器,提高油压、电气系统的抗振性,采用有效的缓冲装置,保证试验台整机制造精度.控制噪声的措施是:鉴别噪声源,分析噪声源位置及声级,采取措施减少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