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五香调料面是交城县卫生馆经营丸散膏丹之外的一个重要品类,利润占到总营业额的一半以上。它适合百姓烹调口味,无论荤菜、素食皆宜;无论穷家、富户都用,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很大的市场。始于古代源于治病救人"文革"以前,在交城县说起卫生馆中药店,以及"卫生馆五香调料面",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事情。"卫生馆五香调料面"的创始人是明清著名学者、医学家傅山先生。民国时代,交城卫生馆共有十大股,每股400银元。抗战以前,交城卫生馆共有掌柜、伙  相似文献   

2.
<正>五香调料面属于粉状复合型速食调味品,使用范围广泛,尤其是家庭烹调佐餐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卫生馆调料面"选料上乘,严格把关,精益求精,要经过选料、炮制、磨粉、细筛、焖压、包装等6道工序,精工细作。五香调料面属于粗粉碎加工型,采用我国最古老的加工方法。它将辛香料精选、干燥后进行粉碎(碾磨)、过箩(60目)、密封、定时蓄藏后即成。植物利用率高,辛香成分损失少,加工成本低。产品的质量取决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闻名于世的烹饪艺术。早在春秋时期,朝廷就设有"食医",专管与饮食有关的医药问题。往后历代都有关于用饮食作为治疗手段的材料及专书出现,即"食疗"。但是,从健康人的立场出发,讲究饮食营养,滋补身体,以达到强身养生目的的书籍,当以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为最早。美味佳肴,自然离不开调味佐料。香味刺激食欲,药性既治病又能调养身体,五香调料面在中餐烹制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饮食文化以儒家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根基,追求"五味调和",讲究艺术享受,而艺术的灵感就来源于调味料。在5 000年前,就有了"制盐"的生产。大约在3 600年前就开始用盐加工调味品,形成了"甘、咸、苦、辛、辣"的"五味之说"。这些我们常见的调料不仅仅可以在烹饪的时候调味,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正民以食为天,美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赣州,山水神奇,赣州美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似乎每一口都能吃出一个故事。三杯鸡所谓三杯鸡,鸡是半只,调料三杯,谓之三杯鸡。三杯调料为:一杯酱油、一杯茶油、一杯米酒。另外还有半杯醋,少许麻油、白糖及其他调料。相传200多年前,赣州宁都县父母双亡的姐弟俩,相依为命。一天,弟弟要出外学做生意,姐姐便将养了不到一年的母鸡宰了,剁成小块,用一个带盖的土钵装上,顺手用小茶蛊往钵里倒了一杯酱  相似文献   

6.
<正>每一样珍贵之物的渊源流传都是曲折的传奇,不单单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的爱情往事,也可以凝聚在一味以爱之名研制的药品当中。经过历史洗礼依旧能够保存下来的,多半都是精华,定坤丹的卓越功效便是最诚挚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指出傅山“的四宁四毋”的书学审美原则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傅山的人品及所处历史条件分析讨论了傅山的“四宁四毋”的内含产生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自古以来,音乐就被看作一种镇静、愉悦的因子,并成为缓解紧张和压力的治疗手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探讨过音乐与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和养生益寿的关系。所谓"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揭示了"五音治病"的机理。古代名医朱震认为,"乐者,亦为药也",清代医学家吴尚也认为"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战国时的公孙尼在《乐记》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物使之然也。"就连  相似文献   

9.
在各大超市里,果汁、茶饮料、调味品等标注"本品不含任何防腐剂"的食品还真不少,越来越多的市民也只挑选在商品上注明有"本品不含任何防腐剂"字样的食品购买,因为防腐剂是化学合成品,对人体肯定有害,大家都这么想.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0.
烹调巧用糖     
糖是重要调料之一,不但起到调味的作用,对菜肴的着色和增香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烹调中糖的最大用途是制作甜菜,蜜炙、挂霜、拔丝都要以糖为主要原料。糖还可以用烤制中,会发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最早只会从自然界中获取天然的没有经过加工的食物,有了火以后,人类学会了"烹",这使人比动物进食高了一个档次,而学会用调味品来"调"制食物的味道,才真正使人类有了饮食文化。调味品的发展历史几乎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凡是烹调水平高的民族都是文化渊源深厚的民族,尤其是素以美食大国著称的中国。原始社会,人类茹毛饮血,在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后,人类才学会了用火来烤制食物。神农氏时  相似文献   

12.
<正>它有显赫的皇族身世,独家的炮制技艺,它的配方古所未备、珍而不传,它的名字经垂千古、尊享海外,它就是"远"字牌传统方药——定坤丹。清乾隆皇帝御赐芳名,并被列为"宫闱圣药"供皇室后宫专享,一段太谷名官冒险救母的感恩故事解开了这味古方药的民间传承之路。历经数百年沉浮,定坤丹这一专为女性定制的妇科坤宝,已于2011年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绘画之父"的19世纪法国后期的代表画家--保罗·塞尚影响深远,解读他的艺术是了解现当代绘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他的绘画能够教会我们如何理解绘画的本质.之所以后人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造型家是因为他的才艺对现代绘画"造型观"影响实在太大了.塞尚看重绘画的形式美,强调如何表现物象的空间结构色彩的结构,力图使自己的作品达到均衡与完美.文章对他的绘画作品元素的选择和表达加以分析解读,试图了解画家在其绘画中的本真世界.  相似文献   

14.
夫妻的命运真的跟他们的长相有关,抑或仅仅是后人的演绎罢了?也就是说,人类在选择配偶时,究竟有没有"夫妻相"这个标准,夫妻相貌相似到底是巧合还是确有科学依据,一些科学研究或许能给我们更加理性的推断。基因影响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的认知科学家珀雷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30名男生和  相似文献   

15.
青出于蓝     
正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开篇,通篇劝勉人们终身求学,用心专一,积累学识。对于其中为后人演衍而成的成语——"青出于蓝",现今诸多书籍中基本上都是这样解释的:蓝,指的是蓝草,可作染料。青,是从蓝草中提炼而成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人往往以"青出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  相似文献   

16.
丁香趣谈     
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是名贵的香料,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高档调味品用于菜肴.因其花蕾由花托合抱而成,宛若鸡舌,故古时名日"鸡舌香".  相似文献   

17.
苏阳 《科学之友》2005,(7):86-87
动漫大师笔下刻画了很多深受读者喜欢的动物,其中猪的出镜率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名家笔下的猪们,因着它们鲜明的个性,证明了猪的价值并不只有红烧排骨、糖醋里脊或五香猪蹄而已。  相似文献   

18.
正"我希望有个院子,院子里种满花草。"这是很多都市人心中的梦想。其实,这样的田园梦自古就有。陶渊明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王维留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舒爽;孟浩然喜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闲适……处于现代都市的你,向往着怎样的田园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李俊主 《科学之友》2009,(11):84-84
茯苓入药,源远流长,历代医药学家早将其列为国粹中药的"八大王"之一,称其具有健脾利水、宁心安神等多种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失眠健忘、心神不宁、烦躁易怒、小便不利、少食遗梦、水肿白浊等病症,是民间养生极为推崇的"大补之药",性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茯苓入馔也历史悠久,如《图经本草》载"茯苓酥",《吴氏中馈录》叙"茯苓五香糕",《外科正宗》记"八珍茯苓糕",《老佛爷(慈禧)用药底档》有"茯苓夹饼"等。此外,还有许多茯苓养生粥方被收藏于古代医籍而流传至今,现收集数方于后,供读者试用。  相似文献   

20.
再读萧何     
古往今来,对萧何的赞誉可谓举不胜举,但大多限于其慧眼识英才之类,"萧何月下追韩信"也随之成为经久不衰的美谈.其实,除此之外,他"甘当副手,乐作陪衬"的儒将风范,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更应倍加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