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上班前,在路边摊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付款购买早餐,再扫码解锁一辆共享单车骑至地铁站,等车空隙扫一扫站内商家广告查看优惠信息……如今在许多中国城市,扫码已成为民众的一项"必备技能"。扫码风生水起由于操作简单便捷、搭建成本低廉,二维码支付近年来在零售和餐饮行业迅速普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中国移动支付用户使用和接受二维码支付。用户最常用的支付场景为超市或便利店,占比达47.7%;其次是餐饮店,占比为23.0%。中国银行原外部监事梅兴保指出,作为传统支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渐上升,为使消费更加便捷,非接触刷卡与移动支付受到广泛欢迎。"无现金支付"成为了一种潮流。二维码,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以其有效连接线上线下的优势,迅速成为客户喜爱的服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支付、营销、宣传、服务等各个领域。打车扫码、吃饭扫码,甚至到菜场买菜也能扫码,二维码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消费方式。"扫一扫"无处不在,扫码已经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3.
<正>"刷一刷"变成"扫一扫",进商场、超市买东西只需要一个二维码和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支付和收款。付款人不需携带银行卡,只需通过微信、支付宝等软件绑定银行卡后,随时随地均可付款。"今天你扫码支付了吗?"在消费者支付习惯悄然发生改变的同时,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这一新兴的支付方式。国内兴起"扫码付"早在20世纪90年代,二维码支付技术就已经形成,其中,韩国和日本是使用二维码支付比较早的国家,其二维码支付技术普及面已达95%,而当时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中国一直有倡导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声音,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无现金"社会,最关键的就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但"无现金"和"无货币"是一回事吗?移动支付为什么会在中国率先崛起?移动支付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前景意义?货币与现金早在远古氏族社会,人们生活在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中,以氏族为单位统一生产、分配和消费产品。随着生产专业化和生产分工,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从氏族转化为个体或家庭,私有制经济就这样诞生  相似文献   

5.
正心存采访王越一念已有两年之久。在2017年上半年的启明星颁证交流会上,王越以自己的演讲和才艺被众星友选为班委中"政委"一职,当时留下印象的是他在介绍自己时所说"有志于让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这门古老学科能搭上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研究的快车"这句话。2019年的最后一天,在2017级与2018级部分星友的交流座谈会上又见王越,一番交谈后知道两年多来,他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耕耘,不仅在组织胚胎学和干细胞外泌体的专业领域屡有建树,也作为上海解剖学会的副理事长,策划和举办了上海市周边乃至全国范围的许多颇有特色的青年科学家活动。因此,我们通过一次采访,深入了解了这位见解不凡、能力不俗的星友的成长经历和他与科学结缘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如今,手机扫码支付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更多的扫码新功能被开发出来。近期银联联合银行推出的手机扫码,在消费、转账的基础上,推出银行取现和增值服务,真正实现消费、转账、取现的统一。不过,专家提醒,在移动支付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需警惕其背后的陷阱。安全成疑诈骗频频发生在扫码支付越来越普及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二维码因为贴近人们的生活,其隐匿性导致用户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因而容易被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看来,现金的消亡几乎是一件没有悬念的事,翻看任何一本描绘未来的书籍,支付介质的演化都将使世界财富愈加脱离物理形态,变成数据库中随时变动的数字:科幻作家们相信,未来高阶信息文明或将视纸币为古物,猎奇心态好比今人回望博物馆藏的贝壳与布币。这事甚至用不了"未来"那么远。如你所知,移动时代的支付方式正在越来越有趣,而已大范围落地的近场支付技术即是致使现金消亡的不二  相似文献   

9.
"社交网络站点是互联网革新的顶峰,在线领域已经没有多少创新空间了。"Paypal网络支付服务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彼得·蒂尔(PeterThiel)在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提出这一论点。他的这番话让我们看到了他和其他硅谷名人对于社交网络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大体想法。  相似文献   

10.
许丽忠  朱宇  张江山  肖良建 《科学通报》2009,54(22):3574-3581
以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为案例, 进行了基于一对一比照水平的PC格式CV预测有效性的实验. 首先根据在虚拟市场条件下和真实支付条件下个人支付意愿水平、平均值、中位值、正支付率、拒绝支付率等的一致性, 建立CV预测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一对一个人水平的比照, 发现人们往往高估了他们的支付意愿以及他们的支付能力, 虚拟市场条件下的个人支付意愿水平、平均值、中位值、正支付率、拒绝支付率均与真实市场条件下有着显著差异. 然而尽管虚拟市场下被调查者的WTP与其社会经济属性的相关关系与真实情形下并不完全一致, 但调查仍能揭示最高的支持水平与最低的反对水平. 因此认为在这一PC格式CV案例中, CV预测能力较差, 可能部分原因在于PC格式没有约束力. 在实验中还发现当一个人决定是否支付时(意愿), 他/她主要受其知识结构和社会责任感影响, 但他/她真的决定将支付多少时, 收入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趣闻     
正刷手支付日本信用卡公司JCB在2018年2月试验基于手掌的支付系统,消费者需提前注册手掌信息,随后购物时,就能通过扫一扫手掌完成支付,而商家不需要特殊的“扫掌”终端机器,单凭智能手机就能确认用户身份信息,并完成接收钱款等一系列步骤。与目前流行的二维码支付不同,JCB的刷手支付主要借助Universal Robots公司的生物识别  相似文献   

12.
<正>这几年是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也是最野蛮的一段时期。一方面,以货币基金、消费金融、P2P借贷、二维码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也开创出了丰富的投资理财通道;另一方面,2015年年底的"E租宝"事件后,以及随之发生的一系列恶性事件也给行业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影响。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站稳、站直 "我有一个梦",是上世纪评出的过去1000年全世界最有名的十句名言的第一句,它是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演讲中说到的,他的演讲现在也成为了世界有名的演讲中的一个。"我有一个梦"为什么成为世界名言?今年是康德逝世200周年,康德的理念中间有一句话: "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果没有这个本性,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分了。人的创造性就在于,通过自己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探索》2010,(11):6-6
<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现于一些干涸湖底的"会走路的石头"令科学家困惑不已。例如,其中一些石头的移动速度看起来与人的行走速度相当,但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它们"走路"。  相似文献   

15.
    
一位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留学时特意带了茶叶,还有在国内用了多年的一套茶具,结果到那儿一看,发现英国不仅什么茶叶、茶具都可以买到,而且比我们还多了一项"武器"——箩。这位留学生询问英国人这个茶具的渊源及用处时,得到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可在他看来,这些答案大多牵强附会,没有一个能让人信服。他的同学罗琳爱喝红茶,当然,  相似文献   

16.
<正>脑机接口技术(BCI)飞速发展,硅谷的公司正在进军这个领域。会不会在不久以后,我们所有人都用头脑来打字?将近两年前,丹尼斯·迪格雷(Dennis Degray)发送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短信给他的朋友:"你现在手里拿着的,是史上第一条从一个人大脑的神经元发送到另一个人的移动设备的短信。"他回忆短信的文字,"你刚刚创造了历史。"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设立60余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是率领团队将"科学中心"理念践行于中国的第一人;他是在全国发起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位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领导层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正他是科学家,也是艺术家。他被美国专营高级人才的猎头公司列为"出类拔萃的投资性聘用人才";香港媒体称他为"当今国际精英人才市场中不可多得的年富力强的新宠";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进行了专访,称他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电脑特技制作师"。他是捧得奥斯卡奖的中国第一人。就是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里开创了数字媒体专业,开始了他在中国培育数字媒体人才的征程。  相似文献   

19.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 明天,是一张未知的汇票. 惟独今天,是你拥有的现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我说:"抛弃今天的人,今天也会抛弃他;而被今天抛弃的人,他也就没有了明天."牢牢抓住"今天",那么,你也就抓住了一生.  相似文献   

20.
正太多没有引用率的论文代表了一堆无用或没有意义的研究?实际上,Web of Science的记录表明,只有不到10%的科学文章没有被引用过。不过没有引用率的比例不高不等于说取得越来越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曾获得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奥利弗·史密斯(Oliver Smithies)2017年1月去世,享年91岁。他是个非常谦逊的科研工作者,生前经常提及自己"最大的失误之一"——1953年他发表了一篇有关测量渗透压的文章。他表示该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不仅如此,在2014年德国林道会议上,他对学生们说:"没有人引用过这篇文章,也没有人采用过这个方法。"事实上,史密斯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