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磁性细菌     
磁性细菌体内带有磁性物质,它们正是利用这些物质在地球的磁场中确定其方位,大概也以此帮助自己寻食。一些巴西科学家一直在对在巴西境内湖泊及河流中发现的磁性细菌进行研究,试图确定这些细菌磁矩的大小以及它们在突变磁场中的反应。磁矩是物体内部磁力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强度的度量。由于目前人工培养这类细菌还没成功,故试验样本只能从野外采集。科学家们用磁强计对每立方厘米含有100×10~6个细胞的冰冻样本进行了测  相似文献   

2.
<正>神秘的水下河有自己的河道、急流、冲击平原,甚至瀑布。它们是海底电缆的克星,但也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目前,已经有数条巨型水下河被发现于大洋海底,这些神秘巨流足以使大陆河相形见绌。不一样的隐形河所谓"水下河"指的是存在于海洋深处的河流。也称深海水道。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下方有一条神秘河流。在那里,有河岸,有急流,有1千多米宽的宽敞平地,甚至有瀑布。就其水流量而言,如果将它置于陆地上蜿蜒流动,每秒流动的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恒河、刚果河、长江和奥里诺科河,称得上世界第六大河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西墅后沙湾全新世海滩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庆安 《科学通报》1993,38(12):1106-1106
我国现代和全新世海滩岩常见于西沙群岛和海南岛.它们现多处于潮间带或潮上带,其产状与现滩面一致,层理平整,缓缓向海倾斜,其胶结物主要是在海水条件下形成的文石,有的是柱状高镁方解石或高镁方解石泥.有些已处于潮上带或陆上的海滩沉积现已被淡水条件形成的粒状方解石胶结固化,尽管有的可能早先曾在海底发生胶结,但已被改造而失去先前  相似文献   

4.
自然界中有一些异乎寻常的微生物,每一种都有特殊的本领,能够适应类似但丁描述的地狱般的环境,下面是其中几种: 有些细菌可以在温度高达沸点的热泉中生存,西德的Karl Stetter博士1982年在地中海的海底火山发现了一种细菌,喜欢105℃的高温。去年有人报告说,在太平洋250℃、265个大气压的水中,有一种称为“黑烟鬼”的细菌生存。但有人对此质疑。大多数蛋白质受热即分解。过去曾认为,耐热细菌是靠迅速调整体内有关系统,重新合成蛋白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它们的一生就是和分解赛跑的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在高温下十分稳定,它们所以如此不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质勘测局海洋地质处的曼海姆等声称,离美国大西洋海岸100米或100多米处的年龄为一千万至二千万年的海底岩石中,含有活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是细菌,它们靠沉积岩中的少量有机质生活。人们在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延伸出去的大陆架上进行岩心钻探,从取得的岩样中发现了这些细菌。此外,在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以南80公里的钻探点上进行岩心取样时,  相似文献   

6.
<正>它们是微型的杰作:微小的管、长长的细丝及奇特的波形曲线蚀刻入一些人类已知最古老的岩石里。科研人员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它们可能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并且可能是细菌的遗骸。从地质学角度讲,这些细菌繁荣于地球诞生后不久。若果真如此,这些化石将证明地球生命的起源比我们认为的要早。  相似文献   

7.
正大大延长人类寿命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机会,然而也有令人畏惧的风险……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超过一亿年的细菌埋藏在海底,而且它们还活着。假如我们仅仅能够生存一百万年,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两个想法立刻涌上心头。首先,必须要限制学术界的任期。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4月,科学家在南太平洋海床下方的深层岩石缝隙中发现了一种古老细菌。因为细菌所在的岩石远离海底热液喷口,所以这些细菌不太可能来自海底热液喷口。科学家猜测这些细菌已经在岩石缝隙中繁衍了超过1亿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菌的密度  相似文献   

9.
<正>虽然大脑植入电极在恢复残疾人身体功能等方面的应用显示出了不小的发展潜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往往会失去功能。大脑植入电极经常会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将它们视为异物,这会导致植入部位在植入最初发生炎症,最终则导致电极周围形成一层疤痕组织,疤痕组织会极大地削弱大脑植入电极刺激邻近神经元或监测神经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闭上眼睛试想这样一个画面:一汪汪的湖水,每个湖都不大,错落地点缀在大地上。一阵风吹过,湖水泛起一圈圈涟漪,轻拍着堤岸。不管是在沙漠还是在草原,这定是一个水草丰美,生意盎然的地方。如果将这个场景平移至一千米以下的深海,你是否会觉得不可思议:海洋是一个由咸水充满的水体,不管是湖泊还是河流,一旦汇入海洋,就与海水融为一体,哪还有海水和湖水之分呀。这些湖泊是如何存在于海底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也如陆地湖泊  相似文献   

11.
大海水天一色,海底昏暗寒冷,然而在苦咸的海水中不仅有“花”开,而且“花”千奇百怪,艳丽异常,比陆上的花毫不逊色,甚至更具魅力。不同的是,陆上开的是植物花,海中开的是动物“花”。 海洋中能“开花”的动物种类很多,它们多为海洋中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一般固定或依附在海底或其他物体上。它们的外部形态有很多  相似文献   

12.
涧松 《世界科学》1998,(9):37-38
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上,一些微生物发展了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它们正在殖民整个沙漠。殖民者们是一些细菌和蓝细菌,它们分泌长长的糖链,将土粒和沙粒粘合成黑色的硬壳,这些硬壳帮助它们抵抗灼热的阳光,保持它们领地的湿润。然而它们的所作所为让其它的物种受到了更大种益O以  相似文献   

13.
<正>它们有多彩绒毛!它们可爱至极!但是,它们却是令人恨之入骨的致命病毒、细菌和微生物!它们就是由美国一家玩具公司打造的,以足以致命的细菌或病毒的模样为原型,放大一百万倍后得到的"致命病菌毛绒公仔"。包括甲型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大肠杆菌在内的许多病毒和细菌,甚至还有白细胞、红细胞、神经元等等,都被赋予了全新的造型,以令人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14.
<正>细菌是一种极为古老的生物,已有数十亿年的历史。自人类的远古祖先在地球出现时,一些细菌就钻进它们的各个器官定居。起初很不协调,因为细菌对机体来说是异种蛋白,会引起免疫反应,人类的远祖会生病。经过亿万年的磨合,人体细菌终于能同人和平共处,成为机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传说中的大羿时期有九日当空,假如今天海水也被蒸发殆尽,那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鬼斧神工的海底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览海底大势。太平洋底东部是一片海底高原,中部是一条巨大的海底山脉,由海底山群组成,夏威夷群岛就是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太平洋南部有一些海底平顶山,这是海浪冲刷陡顶的结果。北部是巨大的北太平洋深海盆地,深海盆地在南部和海底山脉东面也有分布。印度洋底被印度洋海底山脉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地形切割复杂,是一些面积不大的凹地和起伏的海底山脉;东部是宽广的水下平原,平坦的海底几乎占据半个印度洋。…  相似文献   

16.
瓶中章鱼     
《大自然探索》2011,(12):7-7
最近有人在菲律宾海底拍摄到以一只丢弃的瓶子为避难所的脉纹章鱼。脉纹章鱼曾被观察到用椰壳作工具——它们把椰壳掘为两半,当它们栖息在海底或静止于暴露区域时,就把两半揶壳作为自己的保护盾。  相似文献   

17.
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在考察北大西洋海底的一些山脉时,发现了大量的原始海洋生物,许多是新发现的物种,其中一些甚至属于"化石级"的海洋生物,之前科学家曾经认为它们在数亿年前已经灭绝了。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10,(7):8-11
<正>河流将地球上的山峰、湖泊与海洋连接在一起,为人类提供了水、食物、航运交通以及休闲娱乐。一些河流如尼罗河给原本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瘠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还有一些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即使人类竭尽全力也难以将其驯服。  相似文献   

19.
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的红河海底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西北部地震和钻井资料的研究, 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发现了一个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黄流期)的巨型海底扇, 该扇体在纵向地震剖面上具有楔状斜交前积构型,横向地震剖面上具丘状双向前积构型. 位于扇体前端的YC35-1-2 井的岩心和测录井资料表明黄流组主要为下部以砂岩为主, 上部为砂泥互层的重力流沉积, 结合黄流期主要为半深海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该扇体为一富砂/泥型的海底扇. 其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 最厚处超过2000 m, 其下部富砂部分也超过5000 km2. 初步的物源区分析表明其西部的归仁隆起和北部的海南隆起都不可能作为该海底扇的主要物源区, 而通过对莺歌海盆地黄流组的沉积相分析, 认为其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红河, 故将其命名为红河海底扇, 它与红河三角洲以及相关的海底峡谷共同构成红河沉积体系. 中中新世末东沙运动在莺琼结合部形成陆架坡折, 并在莺歌海盆地造成大幅度的相对海平面下降, 使红河水系直接推进到莺琼结合部, 这是形成黄流组下部大型富砂海底扇的最重要的条件. 其发现为青藏高原隆升和红河断裂带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并为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指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最近这几年,高等机体的一些基因被引入到大肠杆菌(E.Coli)细菌内,并在细菌里进行“无性繁殖”,就是说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整合在一起。这样被插入的基因在细菌环境内自身一般不制造它们在天然环境中产生的蛋白质。因此,如果人们想把这些携带着外来基因的细菌转变成为合成蛋白质的小型工厂,关键在于强使它们表达传递给它们的信息。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