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皖南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北方黄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磁化率参数引入江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区研究,对安徽宣城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向阳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化率化采样、测试,根据该剖面磁化率及其曲线的变化特征,对其古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都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厚约17m的黄土地层,其间夹有多层厚度不一,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在剖面13.2-17m黄土中,野外可清晰的观察到6层古土壤。通过剖面磁化率,粒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TL年代,CaCO3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分析,认为它敏感而详尽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3.
渭河阶地全新世成壤过程及人类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西眉县清湫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研究、粒度分析和磁化率测定,揭示了在渭河阶地自然地带性土壤褐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气候恶化和风尘堆积,以及仰韶文化期人类农业耕垦和聚落建设活动的影响,造成了某些区域全新世古土壤分裂为两层的现象.根据清湫村全新世黄土剖面层序模式,论证了全新世时期风尘堆积仍在继续,古土壤覆盖层亦具有风尘堆积的性质,但是它们受到历史时期人类耕作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 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黄土-古土壤堆积作为研究全球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清晰地记录了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干冷与暖湿变化.若对其所蕴含的全球变化信息进行更精确地研究,需要高分辨的时间标尺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长武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将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变化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对比获得年龄控制点,以其32μm颗粒含量作为变量,利用粒度内插方法建立黄土时间标尺.并利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获得了一条可靠的高分辨率的黄土-古土壤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6.
武都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厚约17m的黄土地层,其间夹有多层厚度不一、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在剖面13.2~17m黄土中,野外可清晰的观察到6层古土壤.通过剖面磁化率、粒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TL年代、CaCO3、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分析,认为它敏感而详尽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除总体模型与中国中西部黄土高原、深海氧同位素及南极冰心记录一致外,还可以与格陵兰Summit冰心记录进行良好的细节对比,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汾渭盆地西师村黄河第三级阶地上沉积的黄土地层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组份变化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变化,粒径〈5μm和〉30μm组份的体积分数曲线分别是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的良好替代性指标.通过粒度分析所绘制的各粒级组份体积分数曲线显示,古土壤S2和S1发育时期,夏季风加强,并且分别在225,121,101,85kaBP处出现峰值;在40kaBP左右,夏季风有所加强,形成一层弱古土壤Sm.黄土L2和L1堆积时期,冬季风加强,峰值分别出现在185,155,138,15kaBP处.西师剖面的黄土记录整体上反映了最近250ka以来汾渭盆地东亚季风的演化过程,为这一地区在最近250ka以来的东亚季风演化研究作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河南孟津地区发现全新世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和湖沼相沉积剖面。作者对这2个剖面之间进行了野外调查,绘制了其间的地层图,并在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采样,对样品做了粒度、磁化率以及CaCO3含量分析。通过古土壤-黄土沉积剖面与湖沼相沉积剖面的对比,研究了中全新世孟津地区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孟津地区在7020~5660aBP和4610~3755aBP是古湖泊形成和古土壤发育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在5660~4610aBP孟津地区经历了一次气候波动,湖泊缩小为零星湖沼, 古土壤发育中断;3755~3055aBP湖泊萎缩干涸,黄土开始沉积,气候转向冷干。河南龙山文化时代晚期,湖面水位较高,人类在古土壤上活动;二里头文化时期湖泊萎缩,人类活动向低处转移,湖泊完全干涸时人类开始在干涸的湖相沉积层上活动。  相似文献   

9.
对最近130ka来,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绿泥石和云母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磁化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黄土和古土壤中,云母/绿泥石比值随粒级的减小而增大;在大于8μm粒级部分,黄土和古土壤样品的地云母/绿泥石比值相近,而在小于8μm的各粒级中,古土壤样品的云母/绿泥石比值较同粒级黄土样品为高,并且这种差别随粒级的减小而加大;洛川黄土剖面中云母/绿泥石比值曲线与磁化率分布曲线十分相似,两者之间存在密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南滨海地区第四纪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测量和分析,发现该区马兰黄土的磁化率值不高,反映了该区晚更新世受末次冰期影响,气候条件干冷,黄土粉尘沉积速率快,成壤作用微弱;时间更早的离石黄土磁化率值偏高,反映其成土环境较为温暖潮湿,黄土粉尘堆积速率慢,成壤作用好。磁化率曲线的波动变化反映了古气候发生多次旋回变化;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的指示了干冷、暖湿气候的交替,也对应了冬季风、夏季风的交替变化。根据磁化率值对古气温和古降水量的回归计算得到古气温应介于5.85℃~13.0℃(+1.5℃),古降水量介于403.22mm~735mm,其标准都低于当今水平。反演辽南滨海地区中、晚更新世时期的黄土沉积环境是比较干冷的,并且经历了多次的小规模的干冷、暖湿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河中游红粘土所记录的古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诸如古季风等第四纪古气候的许多重要特征在新第三纪晚期已见雏形,形成了上第三系红粘土和第四系黄土在粒度分布,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地球化学元素的波动形式及淋溶层一淀积层的多次叠置等方面的相似性。这些特征是古气候发展中共性的表现。从新第三纪末期,动物群组成开始明显变化,向着分异度降低和优势现象明显的方向发展,是古环境趋于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贝类预警"技术在淮河五河段水污染物追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自淮河中游五河段的沉积物和淡水贝类样品,利用ICP-AES 和 GC-MS 进行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分析,结果表明砷、铅、铬超标,多环芳烃在沉积物中的含量最多,研究区域的PAHS污染严重.这些有毒污染物可能来自上游工业区的淮南和蚌埠段,在贝类软体中有较高含量.因此,这些污染物有可能经食物链富集于其他生物体内,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损害,进而影响到水产品食用安全,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嘉陵江三大水系边滩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年夏季采集的嘉陵江三大水系边滩沉积物样品的磁性测量,结合粒度分析,探讨了三江沉积物磁学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三大水系沉积物中磁性矿物除磁铁矿外,还含有丰富的赤铁矿,反映了四川盆地中生代紫色砂页岩作为嘉陵江水系泥沙来源的特点.嘉陵江干流由于上游黄土的输入,其磁铁矿对样品磁性特征的贡献最为显著.磁性参数x,SI...  相似文献   

14.
通过钻孔取样、野外考察、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山东小清河流域浅层的沉积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南部浅层沉积物以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为主,富含钙质结核和蜗牛化石等黄土标志物,发育明显的黄土-古土壤沉积旋回;南部粒度特征与青州黄土、北京降尘、西峰黄土等典型的风成沉积物相似,具有中国黄土的典型双峰特征,粒度分布明显粗于北京降尘和西峰黄土,而与邻近的青州黄土相似或较其稍粗,体现近物源的特性;末次冰期时裸露的渤海陆架是研究区黄土的主要物源区,中国东部季风和流域以南的山脉为黄土的形成提供搬运动力和地形条件;流域最北端发育古河道沉积,黄土与古河道间存在一个过渡带,沉积特征的差异和流域内南高北低的地势致使南部潜水面深度远大于北部,最终导致油气地震勘探中北部的地震激发效果明显优于南部。  相似文献   

15.
淮河采矿塌陷区河堤渗透稳定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场地地层基本物理特性 ,采用非均质各向异性稳定渗流模型对李嘴孜矿区淮河大堤正常堤段和采矿塌陷堤段的渗流状况进行流场条件概化 ,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洪水期高水位条件下的河堤渗流进行了模拟求解 ,给出河堤各部位渗透速度和水头梯度的分布 ;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河堤危险部位渗透稳定性分析计算 ,作出两种堤段均不会发生渗透破坏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6.
淮河沉积物总磷和重金属沿程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淮河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来源及污染程度,于2014年7月沿淮河中下游设置16个采样断面,现场采样并检测沉积物中总磷(TP)质量比和重金属(As、Cu、Pb、Cd、Zn)的质量比,分析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沿程分布及来源并对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沿程各城市下游断面沉积物中污染物平均含量比上游断面高;污染物来源分析表明,所有污染物均受到点源污染的影响,其中TP和Cu受到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共同影响;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沉积物磷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干流沉积物环境质量受磷的污染相对较轻;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分析表明,无论是单个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还是综合生态危害程度都为轻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典型样品的低温磁行为分析探讨了磁化率反映古气候的机制,并尝试把下蜀土剖面磁化率古气候记录与华北黄土及深海沉积的记录相对比。  相似文献   

18.
对镇江下蜀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化率测试,并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2以来下蜀黄土磁化率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首次在下蜀黄土记录中发现了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5a,5b,5c,5d和5e亚阶段的波动特征;下蜀黄土S2磁化率记录则可与深海氧同位素7阶段进行细节上的详细对比。对比揭示,最近20多万年以来,下蜀黄土堆积区对全球古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同时,下蜀黄土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在某些阶段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可能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效应与东亚古季风气候影响的叠加作用。镇江下蜀黄土剖面能获得精度较高的全球变化信息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9.
Deciphering the eolian sources is critical to understand the paleo-significance of the Quaternary eolian deposits (the Xiashu loes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oth a local source from the fluvi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distal source from the northern desert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loes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have been proposed. Recent researches show great advantages of detrital zircon ages as a source tracer for Asian dust based on the laser ablation U-Pb isotopic dating technique. This work presents the U-Pb ages of zircon grains extracted from the Xiashu lo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Xiashu loess has a very different age distribution of zircon grains from that of the loess on the CLP as well as the materials in the arid lands of the Asian Interior. Instead, the zircon ages of the Xiashu loess a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fluvi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dicating the dominance of proximal dust source. Proximal source of the Xiashu loess implies that extensive eolian processes might have existed in the currently wet South China, possibly in response to the full glacial conditions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of global climate.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aeolian loess sequence-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paleomagnetic datings on terraces, we found that an undiscovered terrace with the age of 1.0 Ma BP lies between the Dunwashan terrace and Wuyishan terrace. This terrace recorded an intensive Yellow River incision event during that period. Results of paleomagnetic dating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of the Wuyishan loess section and Zaoshugou loess section on the fourth Yellow River terrace (T4) show that the age of the fourth Yellow River terrace in Lanzhou area is 0.86 Ma BP rather than the previously believed 0.6 Ma BP. This result answers a long-term question in the geomorphology community of whether there exists a 0.8 Ma terrace in Lanzhou area. The discovery of the 1.0 Ma Yellow River terrace and redating of the age of 0.6 Ma terrace in Lanzhou area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Yellow R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