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马志军 《科技信息》2009,(9):18-18,15
低山区荒山由于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效不高,成了造林工作中的一大障碍。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树种选择是提高造林成效的途径之一,用乡土优良树种杜仲、连翘造林后,当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6%和89%、三年苗木保存率分别达到91%和87%。分期栽植是提高造林成效的另一个有效途径,第一年栽植刺槐作辅助树种,第二年套栽生态效益高的油松和侧柏后,油松当年的成活率为96%.三年苗木保存率迭93%,侧柏当年的成活率为95%,三年苗木保存率这90%:  相似文献   

2.
《榆林科技》2006,(3):I0007-I0007
定边县乱井子机械林场成立于1960年,现有职工58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总经营面积6192.8公顷。通过四十多年的精心造林和严格封育管护,现有林地4426公顷,宜林地1793公顷,苗圃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1.4%。  相似文献   

3.
在一定的造林面积下,成活株数占原来总株数的百分比为造林的成活率。造林后,苗未由于环境侵袭、人为伤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死亡一部分,这个保存数与总株数之比称为保存率。一般情况下,成活率大于保存率。如果苗木造林后,经营管理等方面条件比较好,成活率可以等于保存率。本文对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防林建设是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对影响绿化效果的因素认识不足,造成了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率差的状况,给工程建设造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对部分造林地块的调查分析表明,乔木树种侧柏、油松*连翘混交栽植当年成活率达89%和95%,3年保存率分别达87.5%和89%,初步形成了乔灌混交的稳定林分,是理想的造林模式。采用地膜覆盖造林技术成活率当年达98%、3年保存率达90.5%,造林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把几丁质酶添加到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is Berlinen)制剂中,防治云杉卷叶蛾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提高杀虫率20%。 197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东部,梯密司考泰地区100公顷的香脂冷杉试验区,单独用苏云金杆菌制剂HPC进行飞机喷洒防治云杉卷叶蛾(Choristoneura fumi ferana Clemens),其幼虫死亡率为85%和54%。未受损的嫩芽保存率仅为4%和1%。而添加几丁质酶后,卷叶蛾幼虫死亡率提高到93%,嫩芽保存率为39%。  相似文献   

6.
沿海沙荒风口和基干林带自然条件恶劣,由于适合的种植材料缺乏,造林难度大。采用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沙岸前沿造林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惠1^#在风口地段通过挖大穴整地、下客土、雨天深栽的技术措施造林,其保存率高达83.2%,年均高生长量超过60cm,而且受风害比较轻微:木麻黄无性系惠1^#应用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其保存率高达100%,年均高生长量1.8m,年均胸径生长量为1cm,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基千林带,实现防护效能早发挥。木麻黄无性系惠1^#是福建沿海沙质海岸造林困难地段优良的造林材料。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是黑龙江省植树造林的主栽树种之一,提高落叶松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是搞好我省植树造林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本文从造林用地的科学选择,造林整地的方式方法、造林苗木的精心选择、造林时间及方法等七个方面,对提高落叶松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曾昭澄 《海峡科学》2009,(5):21-22,27
2002年,在惠安县东桥镇香山村前沿沙地以一年生的木麻黄惠安1^#无性系容器苗采用不同栽植深度和客土量造林对比,并在前沿不同郁闭度的老林带内进行套种更新。试验结果表明,沿海前沿沙地造林木麻黄苗木入土深度为50%苗高,2年生幼林成活率、树高和地径与平栽相比分别提高了29.2%、70.6%和50%,7年生时增加了45%、38.3%和38.8%。造林时穴内放客土幼林成活率、保存率、高径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前沿老林带内木麻黄套种生长量随老林带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养殖业为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2000年,全省粮食面积调减近27万公顷,较1999年减少4.5%;油料、蔬菜面积多增加近14万公顷,较上年扩大30%,优质稻、优质麦、“双低”油菜、脱毒甘薯面积分别达到47万公顷、28万公顷、55万公顷和44万公顷,较上年都有大幅度增长;优质猪、牛、羊、禽分别达到35%、45%、30%和60%。乡镇企业发展也出现了重要转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元谋县的干热河谷引种了9个木麻黄种和1个无性系,并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肥木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好,粗枝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差.造林1年和2年后都以短枝木麻黄的保存率最高,轮生木麻黄的保存率最低.综合树高及保存率两个生长指标,短枝木麻黄可作为云南干热河谷造林树种进行进一步推广试验.木麻黄接种Frankia菌后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Frankia固氮菌后对木麻黄树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山核桃3种砧穗组合(本砧+结果枝接穗、本砧+生长枝接穗、化香砧+生长枝接穗)和实生苗造林生长及前期结实情况,探讨了山核桃不同砧穗组合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造林保存率第2年开始趋于稳定,以化香砧+生长枝接穗的嫁接苗造林保存率最高,达(77.93±8.51)%,本砧+结果枝接穗的嫁接苗造林保存率最低,为(52.97±5.67)%。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第1~5 年),砧穗组合间高生长的差距逐渐缩小,而地径生长的差距变大。造林第5年,本砧+结果枝接穗的嫁接苗造林矮化效果显著,其高生长仅为实生苗的892%。本砧+生长枝接穗和化香砧+生长枝接穗的嫁接苗造林第5年开始结果,而实生苗和本砧+结果枝接穗的嫁接苗造林第6年开始结果,造林第7年(2008年),本砧+结果枝接穗的嫁接苗造林结果树比例最高,达到85.0%,化香砧+生长枝接穗和本砧+生长枝接穗的嫁接苗造林结果树比例分别达到74.2%和75.8%,结果量较高,分别达到30.6 kg和30.4 kg,实生苗造林结果树比例最低,结果量最小,仅为43.7%和4.5 kg。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首先对影响嫩江沙地治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并紧密结合本地区沙地治理实践给出了提高嫩江沙地治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技术,对更好地积极推进当前开展的"生态市、园林城"建设进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场造林是林业生态、经济、防护等一系列工程的基础环节,有了高成活率和高保存率为基础,林场造林的效率和成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绿化事业和环境工程就有了基础性的保障。该研究从林场造林设计入手,在强调整地、苗木选择、植苗等基本环节的前提下,重点研讨了抗旱造林、技术培训、造林抚育等环节,希望为提升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林场造林质量起到参考的作用,建设起有利于林场各项工程的平台与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选择了无瓣海桑和秋茄2个红树林造林树种,在粤东沿海前沿深水潮汐困难地带(退潮水深20cm以上、退潮水深为0~20cm和退潮植地裸露3种立地条件)进行了2年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退潮水位的加深(即海水淹浸程度的增加),无瓣海桑和秋茄幼树的保存率和生长量都逐渐减低。(2)随着生长期的延长,无瓣海桑和秋茄幼树的保存率都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当生长期未超过1年时,幼树生长和成活极不稳定,保存率骤减;当生长期超过1年后,无瓣海桑保存率趋于相对稳定,秋茄保存率继续下降,极难长久保存和定居。(3)无瓣海桑忍耐海水淹浸的能力强于秋茄。在深水位区域,种植红树林可以选择无瓣海桑,而不宜种植秋茄。(4)垫高植地,可以提高红树林植物的保存率。  相似文献   

15.
地处甘肃中部的渭源县北部干旱山区,年降雨量在420-490mm之间,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海拨高度在1980-12650m之间,年均气温在5.2-40℃之间,荒山造林土壤多为第三红黄土上发育的淋溶灰褐土,地形地貌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自然生态条件严酷。造林成活保存率低。较适宜于柠条(陕北柠条)沙棘(中国沙棘)生长。为探讨柠条、沙棘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林的经验与技术、寻找以最小的造林成本来获得较大成活保存率,本人亲自设立柠条、沙棘种子直播和苗子栽植两种造林方法,进行了三年的对比观察,现将试验对比效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农民对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直接表现在大豆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的迅速增加。1980年,我市大豆面积不足10万公顷,种植比例为23%,1987年大豆面积17.8万公顷,比例达44.7%,到1993年大豆面积增到24.5万公顷,比例高达55、6%,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过大,打乱了黑河市原有的麦麦豆的轮作制,生产中大豆出现了重迎茬种植,其中重迎茬地块占50%,个别主产大豆的乡镇达70%以上。大豆重迎茬种植加重病虫草害发生的同时也使土壤环境条件变劣,不利于今后的农业发展。一、大豆重迎茬种植不利于生产…  相似文献   

17.
鼠虫害,是川西北草原的一大灾害。据调查,川西北草原害鼠害虫种类共15目,62科,275种。害鼠优势种主要有高原鼢鼠,喜马拉雅旱獭,多种鼠兔,多种田鼠,害虫优势种主要有草原毛虫,粘虫,多种蝗虫。分布面积268.89万公顷,其中害鼠分布189.80万公顷,害虫分布79.09万公顷。危害面积163.31万公顷,其中害鼠危害151.06万公顷,害虫危害12.25万公顷。造成一级危害的面积为48.80万公顷,其中害鼠37.35万公顷,害虫11.45万公顷;二级危害的面积为15.04万公顷,其中害鼠14.24万公顷,害虫0.8万公顷;三级危害的面积为99.47万公顷,全为鼠类危害。鼠虫害分布面积和危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2.60%,19.80%。每年因鼠虫类危害而损失的牧草达17.29亿公斤,相当于94.72万个羊单位全年的食草量。其损失之大,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18.
刘洋 《科技信息》2010,(5):378-378
为促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保证造林质量,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确保造林成果,努力加快三北四期工程造林步伐.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合格率,是保证工程的造林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甘肃省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1994—2001年百万亩人工造林的跟踪调查,成活率大于70%的保存面积仅占治理面积的48.6%。其原因除气候干旱、鼠害及造林质量不高外,主要是管护工作没有跟上,放牧毁林现象严重。建议今后黄土高原造林应在提高造林质量的同时,建立管护体系,落实管护经费,从根本上解决林牧矛盾,对毁林现象坚决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20.
张建设 《科技信息》2011,(35):I0425-I0425
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一些适宜在干旱风沙区造林绿化的典型经验,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