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5年初,我“正式发表”了一篇短文——《学术出版范式创新刍议》;2015年底在几次会议上提出“用学术期刊出版范式创新迎接2016年”。其主要观点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内,用已复制或可复制文字、图形图像、音像等形式依法公之于众的活动就是出版”;“编辑、出版、营销网络平台的建设,研究数据、过程的采集、加工、发布,学术服务的个性化、即时化、多样化,也许是以后学术出版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2.
 欧盟第九框架计划—— “地平线欧洲”计划于2021年启动,是迄今为止全球资助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计划。研究了欧盟在框架计划设计阶段采用的创新举措及其应用方式,提出了对中国科技计划的建议,包括加强前期研究设计、开展预见性研究、加强计划间衔接和支撑作用、鼓励“共同设计”理念、开放信息公开获取渠道等。  相似文献   

3.
杨立英 《科学观察》2006,1(5):10-17
文章对化学领域20 个国际主要科研机构论文数据中的三种“共现”现象——机构- 机构、机构-关键词、关键词- 关键词“共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挖掘科研机构之间实质的、潜在的合作网络及其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协第381期青年科学家论坛--新时期微生物学研究的“知”与“行”于2019年9月21日在西南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本刊摘录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2016年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华盛顿出席了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发表了题为《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核安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中国的政策主张,并介绍了中国核安全领域的进展以及将要采取的措施。核能由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幻的思想者--王晋康科幻创作研究文集》一书不仅是王晋康创作科幻作品20年的回顾,也是科幻发展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因为,如果有一个人理解20年前在中国写科幻有多难,那这个人一定是王晋康;如果有一个人一直怀揣着历史感写出了科幻感,那这个人也一定是王晋康。在他创作的20年里,从中年的王工程师一直写成了“老王”,创作了无数的科幻精品。从较早创作的《生命之歌》《类人》一直写到了《蚁生》《逃出母宇宙》,他的科幻创作过程就像是一场科幻长征路。用微博贴出自己一时的科幻点子很容易,但是连续20年笔耕不辍很难;随意写写心灵鸡汤容易,提笔写出《与吾同在》难。这长年累月类似长征的创作,足显出“老王”对于科幻的热爱和执着。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数字海洋"工程建设为背景,介绍了该工程由最初的概念、理论研究到实体建设和应用服务的历程,分析了中国"数字海洋"工程的现状、基础与成果;对比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海洋信息工程在海洋信息数据的获取、处理及应用服务等方面的现状及优势,提出了中国海洋信息工程在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7年9月21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建设学科共459个。这无疑如一声惊雷落地,标志着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入"施工期"。这一名单的公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自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有人力赞也有人存疑。  相似文献   

9.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科技攻关散而不精、科技创新泛而不深、科研主体多而不强、基础研究稳而不活、科技成果碎而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矛盾论》《实践论》核心思想,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的“知行统一”管理模式,并从顶层设计、评价体系、监督办法和诚信记录等4个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和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与当今中国“天眼”--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目标--脉冲星的关系。针对宋朝天文学家记录的客星与FAST正在进行的脉冲星观测,详述了宋代客星记录在世界科技史上的贡献;介绍了脉冲星发现历史与基本天体物理特征,以及脉冲星作为FAST科学目标的意义。以客星到脉冲星的千年追寻为线索,探索和尝试回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长期探索结晶,中国在科学早期的发育过程中播撒了创新火种,而西方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不断完善了科学体系,其中东西方科技的交流与传播得益于蒙古帝国在丝绸之路的远征与开拓。  相似文献   

11.
王菊华研究员195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轻工业部制浆造纸科学研究所,此后一直从事与纸有关的研究.她在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上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她坚持造纸起源的蔡伦发明说,并一直为之而努力研究和宣传.此外,她在造纸纤维分析方面以及造纸纤维显微分析仪的研发上都做出重大贡献.她主编的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爲和爯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纤维图谱爲,对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史和造纸原料纤维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王菊华研究员在中外学术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造纸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造纸工艺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鄂西山区古漳河源头的手工纸生产从明清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其古老的生产工艺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族手工造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族传统造纸进行实地考察,叙述了两地藏族手工造纸的背景、工艺流程、工具及产品使用,分析了藏族造纸技术的原料、来源及文化特征。指出藏纸的制作工艺不同于中国内地的抄纸法造纸,而是属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常见的浇纸法造纸。最后讨论藏族手工造纸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造纸白泥烧结页岩多孔砖是作为解决造纸厂碱回收过程产生大量的白泥而研发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因该砖在材料性能方面与普通砖存在差异,作为填充墙使用时其抗压强度计算没有相应公式。为了验证砌体规范抗压强度计算公式,本文通过取强度等级为MU5、MU7.5的砂浆,分别制作6组砌体进行其砌筑砌体的抗压性能试验,通过研究其破坏过程,得出其砌体抗压强度,并验证了此砖砌体可以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计算公式计算其抗压强度。同时研究了造纸白泥烧结页岩多孔砖砌体的变形性能,通过分析,绘制出其应力-应变曲线,得出其弹性模量。  相似文献   

15.
王菱菱著《宋代矿冶业研究》被学界誉为是“宋代矿冶业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宋代矿冶业生产之所以出现如此高度的发展,有诸多的因素,除去经营方式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等因素外,还在于宋代国家对矿冶业技术革新的重视、以及改革并完善矿冶业机构的设置与管理等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多重证据法发掘神话背后的历史信息,探考西王母神话中两大要素与华夏史前文化大传统的渊源关系,即女神崇拜和美玉崇拜(拜物教),还原欧亚大陆史前“女神文明”大背景,解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地域文化兴衰更替的线索,说明玉山与玉胜形象发生的考古实物原型,揭示后起的儒家河图洛书新神话系统如何继承和改造美玉崇拜、排斥和遮蔽女神崇拜,使西王母形象被道教接纳和再造,削弱其独立女神的地位,匹配男性神祗东王公或玉皇大帝。  相似文献   

17.
对清代红色纺织品的染料进行提取,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 MS)对纺织品染料提取液进行分离检测,将其提取液和中国古代常用于染红的植物提取液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红色纺织品由苏木经过铝盐媒染而成。随后利用该方法对古代常用红色植物染料(红花、苏木、茜草)中的主要色素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中分离出红花红色素、氧化苏木素、茜素等多种色素成分,为古代红色纺织品染料来源的判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继"有根树状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应用"一文所提出的方法,对汪芳高低杠大回环运动进行动力分析,指出所做动作的缺点,并进行多次动力学运算,得到优化动作的力学特性.由此形成动作优化方案,使教练提出的动作优化的训练设想具体化.从而为实现优化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联合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任奥地利维也那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西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吐蕃简牍综录》、《吐蕃敦煌文献选》、《西藏文史考信集》、《宗喀巴评传》、《水晶宝矍》、《藏戏故事集》、《西藏萨迦格言译注》、《藏学概论》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历史文献类、语言类、宗教类、文化艺术类等藏学专题论文数百篇并主编相关学术出版物。主要研究方向为藏族史(吐蕃)、藏传佛教及敦煌古藏文。文章围绕王尧先生主要藏学学术生涯,概览其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意欲管窥新中国藏学的发展,展现以王尧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藏学专家,对于中国藏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我国古籍版本鉴定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大量的古籍数字化项目陆续启动,如何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为古籍版本鉴定服务是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阐述了网络在古籍版本鉴定中的作用,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