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城市低碳发展方向及“双碳”战略内涵,审视国土空间规划在碳技术系统集成、碳效益量化评估、碳目标有效实施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规划目标、规划尺度、规划视野、规划技术、规划对策等5个方面适应性转变的要求;结合新时代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用途管制的特点,指出应以空间结构优化和空间治理为抓手,从资源足迹核算、全空间整体统筹、多层级有效传导和全周期系统监管4个维度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响应路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交通强国建设与”双碳”目标下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形势。以货物运输为对象,剖析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运输组织模式变革与新技术的影响,分析了2030年中国货物运输业的需求规模。结果表明,2030年中国货物运输需求规模约为20.5万亿t·km(不含远洋)。通过借鉴部分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了碳达峰背景下中国货物运输业的减排任务。从运输规模控制、运输结构调整、运输组织模式变革以及新技术应用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货物运输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调整产运结构、发挥铁路运输优势、优化运输方案、促进多式联运等。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共识,建设韧性城市也成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新理念和新途径。梳理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韧性城市研究进展;总结了美国波士顿、丹麦哥本哈根、加拿大温哥华等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应将低碳韧性理念纳入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而促进“双碳”目标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研究,对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唐山市为例,通过构建显性“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效用分析方法,定量化跟踪、评估了2010-2015年唐山市“三生”空间碳要素的流动过程、途径及其影响。结果显示:2010-2015年,唐山“三生”空间格局演变造成了区域碳排放量的增加,净“碳流”为负值;其中,消极“碳流”主要由于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的转变;而积极的“碳流”主要来自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变。唐山市“三生”用地类型在碳代谢系统中的生态关系主要以限制掠夺关系为主,其中以生活空间城镇用地以及生态空间未利用土地占主导。  相似文献   

5.
 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的理论转型、关键途径以及相应的碳中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未来适应“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规划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建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双碳”责任区域分工体系、探索从“空中”到“落地”的减排增汇规划理论体系、研究助力碳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规划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城市空间碳排放的数字化技术中轨迹数据挖掘是需要关注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技术为空间碳源和碳汇数据的准确获取和分析提供了动态数据信息平台,可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要素管控效率,促进城市领域的碳减排。基于数字化分析方法发现:生态脆弱性识别与安全格局构建是建立生态韧性城市空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利用遥感技术测算碳汇过程中的同一类型内容由于地理特征不同带来误差的问题值得关注,未来城市空间碳汇精准计量需要通过宏、微观相结合,多平台、多时段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发展理念是发展战略的理论出发点这一认识,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4 个阶段,对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和基础设施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发展战略的体系拓展和结构优化过程,阐明"创新驱动发展"本质上是"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路径机制的核心是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基础机制是"人才驱动",有5 个基本趋向:深化人才战略价值导向,明晰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拓展人才要素市场化水平,调整人才结构区域布局,提升人才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解析“双碳”目标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总结了低碳目标下的城市发展策略,从空间环境、绿色交通、低碳产业、能源循环利用、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背景,分析了油气公司等能源产业企业在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了科技人才管理体系模型,提出了6个方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举措。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热闹”背后的“门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歌AlphaGo与人类围棋高手对弈的结果,震撼了国际棋坛,也在公众舆论中激起了波澜。面对人工智能咄咄逼人的挑战,人们会产生疑问:人类该如何应对?为了澄清这类疑问,本文解析人工智能的基本涵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和人类智慧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人工智能机器的能力界限、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人类与作为人类聪明助手的人工智能机器的和谐相处之道。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研究走向,着重阐述了人工智能理论创新的机会,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衰老矿井低碳发展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资源储存的有限性,决定了煤矿产量存在一个由增长到衰老的过程,作为碳生产大户的衰老矿井同时面临着资源赋存条件不理想、储量不足、产业结构单一,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煤矸石、矿井水、余热等有价值的"废物"没有加以利用,浪费等问题。本文将在综合分析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阐述衰老矿井的界定及其发展瓶颈,并结合国内外煤矿对衰老矿井低碳发展进行SWOT综合分析,分析结论证明发展"衰老矿井摆脱各种不利条件约束,通过低碳运行转型是实现延长矿井生命周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针对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因选采效果不好而造成的矿产资源损失及贫化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研究选采工艺、开采程序、台阶高度对选采效果的影响。分析不同采掘设备的选采效果,以根据不同煤岩选采类型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选采工艺。以单个台阶推进模型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不同推进方向的选采技术指标,以矿山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煤层最小选采厚度优化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台阶高度与煤炭损失率、岩石混入率、最小可采厚度、最小剔除厚度的的函数关系,进而找出通过优化台阶高度来提高选采效果的方法。以白音华二号露天矿为实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理的选采工艺、推进方式,优化台阶高度,可以有效提升露天矿选采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多、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尤其是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安全评价技术及其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重要内容,作者首先对国内外矿山和非矿山的安全评价理论和技术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今后几年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评析,并对国内安全评价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安全评价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参34.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阶段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水平的瓶颈,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城市绿地面临的这一问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都市区绿地系统、开展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以及开发绿化高新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煤炭城市自然灾害的防治及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采煤引起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传统供应链管理产生的问题和绿色供应链优势基础上 ,论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阐明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述分析了宁夏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和不同煤种煤质特征,结合近年来煤化工生产技术的新进展,提出了宁夏煤炭化学工业开发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近年来绿色金融理论实践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系统地研究了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机理,并对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建环保政策性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和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盘点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指出中国在经济结构、能源利用、生态环保、绿色产业、生活方式、制度体系以及全球贡献等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显著成效,并提出未来中国绿色发展方向应以降碳为重点,统筹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20.
全球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广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紧跟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通过对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数据的分析,探讨广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面临的障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