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全韧性已成为城市安全研究的热点领域。该文基于韧性曲线定义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出包含城市结构模型、城市安全韧性模型、突发事件模型、城市恢复模型的城市安全韧性定量分析框架,并以地震灾害为例,建立包含建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等子系统的虚拟城市模型,通过Monte Carlo方法开展城市安全韧性定量分析研究。该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可为安全韧性城市构建与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潘少辰  徐洁 《工程与建设》2009,23(6):771-774
文章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综合体,对其特征、价值、作用进行研究,并结合日本东京六本木和上海港汇广场案例,说明城市综合体在亚洲城市发展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熵值法对2008—2018年西北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韧性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分析了各个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程度,通过30个城市的面板回归分析了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1)我国西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差距逐渐扩大,总体为中等偏上水平,主要为中度和较强度水平,较强度韧性城市相对较少,主要为省会城市,强度韧性城市目前还没有形成;(2)部分城市排名变化较大主要归因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同,加强生态保护使甘肃省城市排名向前移,而缺乏环境治理投入的陕西省城市排名则出现下滑;(3)由于高韧性水平城市缺乏且带动作用不足,西北地区城市韧性出现高高集聚稀少,高低分布居多的空间分布格局;(4)行政力和科学技术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和开放度,金融和社会方面虽然显著,但影响力较小;(5)行政力和科技对社会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影响显著,且方向为负,经济因素对4个子系统影响显著,方向为正,开放度对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影响为正,对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为负。  相似文献   

4.
结合城市韧性,从经济、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4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六省的8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分析各省及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中部地区综合韧性水平稳中有升,各城市韧性得分均逐年增长,但速度存在差异.(2)中部六省平均韧性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省内差异逐年扩大,省会城市远高于其他城市.(3)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对城市韧性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城镇化水平及产业结构对城市韧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城市韧性理念以城市本体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城市在承受扰动时保持自身功能不被破坏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城市韧性概念和属性进行梳理与辨析;文献调研表明,学界对城市韧性的概念定义、属性特征等基本问题逐渐达成共识,研究重点已由基本问题转入韧性框架、评价体系、提升策略等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的现状,提出城市韧性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并从系统性、实效性、制度性3个层面提出中国城市韧性研究的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城市韧性;防灾减灾;韧性框架  相似文献   

6.
 暴雨后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积水导致其系统功能瘫痪,提高城市水系统的生态韧性对巩固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水生态管理上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现有韧性研究的不足;在生态韧性的视角下,构建了城市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和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体系;提出了韧性城市设计策略,探索了生态韧性视角下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韧性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风险损害。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培育积极理性的应急意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灵活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完善韧性城市治理机制,构建内外链接的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韧性城市逐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地理学和应急管理研究学术界新的热门领域。当前学界还没有形成针对中国城市的独特性构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针对韧性城市的恢复力评价模型进行了研究,界定了韧性城市恢复力的内涵,分析了韧性城市在遭遇外部扰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演化机制,并提出了韧性城市恢复力演化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社会意义。为韧性城市规划和管理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和智慧性提供量化评价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防灾减灾理念下,内涝风险评估通常只考虑基础设施的抵御能力和气象、地形等自然条件.随着系统韧性理论的发展,政府和市民的防控意识、应急处理和灾后恢复等方面均需要纳入到风险评估和对策之中.该文提出了一套用于评估城市应对内涝灾害的综合能力的指标体系,包含13个方面共41个基础指标,并在该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韧性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0.
王丽芳 《科技资讯》2023,(16):146-149
韧性城市建设是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各地均积极探索与发展韧性城市,在此环境下,需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情况展开针对性规划设计。基于此,该文首先简单论述了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的各个维度,为增强任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针对性,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某城市实例展开分析,在明确实例概况基础上分析致灾因素,进一步从空间韧性、生态韧性、基础韧性、社会韧性这4个方面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候灾害影响的国际韧性城市建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带来的气候灾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世界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韧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命题。梳理了韧性概念渊源和分类特征,利用Cityspace软件对国内外城市韧性研发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各个典型国家在面对气候灾害时韧性城市体系构建的相关策略和具体实践,分析得出了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相关策略路径;提出了适应中国韧性城市研究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主要组成单元,在提高城市韧性表现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韧性概念在社区维度的特殊性和表达机制、韧性评价相关政策与方法、社区韧性建设实践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社区韧性研究进展,总结了社区气候灾害韧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建设韧性社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韧性概念在规划与治理层面的逐步展开,2022年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从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应对公共事件、韧性城市提升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提出中国需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内容进行协调配合,对各领域的韧性建设内容进行引导,形成韧性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框架;同时,政府应协同企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合体,制定各领域的详细韧性规划建设标准与导则,强化规划传导体系,以应对“碳风险”的韧性建设战略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导向。  相似文献   

15.
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矿业城市发展与矿业扶贫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能源及矿产资源特征,指出了矿产资源开发与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促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沿线矿产资源综合经济评价和城市的职能分类,论证了沿线矿业城市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沿线资源开发与加工,依托矿业开发扩大和就业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作物以及有主加强沿线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合作,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城乡经济协调与持续发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资源开采程度的加深,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寿命有限的矿业城市必然会面临后备资源储备不足,开采成本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衰退等影响矿业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实现矿业城市由矿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只有实施产业转型,寻求新兴主导产业,才能逐步摆脱资源减产而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困境与压力。选取了典型的矿业城市———大庆市产业转型为研究对象,先从定性角度分析了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模式,再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论证了矿业城市应该选择的新兴主导产业,以期通过研究对其他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外中等城市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国外中等城市的发展经验,分析我国中等城市发展现状,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旧城改造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对经济效益片面的强调,使得旧城改造出现了种种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改造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试论陕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得失,可为今后陕北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方法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实际考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数次大幅起落,至清代最终形成以榆林、延安为中心的区域城镇体系。结论和平稳定的区域社会环境、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协调,是区域城镇体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