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1 毫秒
1.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从减缓和适应2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政策与行动,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总体策略和路径,以及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思路和建议,以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相似文献   

2.
纽约州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与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频繁遭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区域,美国纽约州长期致力于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举措的研究,纽约州在过去数十年内陆续出台了多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文件,气候变化政策执行效果显著.近年来,纽约州适应气候变化的治理实践主要聚焦于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跨部门行动、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重点领域.本文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分析了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户对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利用实验经济学的MPL方法量化了农户的风险偏好特征,并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户感知到了气候变化及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并采取了多种适应行为,农户的风险偏好、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感知以及耕种年限等对其气候变化适应决策的采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针对不同特征的农户群体,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适应气候变化是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举措。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识别标准是编制适应气候变化清单的基础, 是适应气候变化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明确人类所面对的气候变化问题的内涵;结合适应技术定义, 确立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核心识别标准是气候变化问题的针对性, 其关键在于将技术的适应方面与常规方面区分开来。另一方面, 对比分析适应技术与减缓技术, 明确有效区分技术的减缓效果与适应效果是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识别的重要标准。依托识别标准, 不但可以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域已有的适应技术进行识别筛选, 也可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研发提供指导, 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气候变化影响下东北农业生产变化将直接引起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从气候变化角度着手,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农业影响的关键问题,分析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业4个最突出的影响:热量资源呈现增加趋势,旱涝灾害频次与强度增大,极端低温冷害事件下降,农业病虫害损失显著加重。针对这4个关键问题,从作物抗逆品种选育、作物应变耕作栽培、农田基本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病虫害防治、农业保险等不同方面形成东北农业适应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20,(2):38-48
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地区特色,不同省份的政策制定存在异同,把握异同之处有益于政策制定。运用ROSTCM6.0文本挖掘软件,以及NETDRAW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浙江省、甘肃省的省级农村电商政策文本进行了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农业基础、经济水平、技术发展的差距,浙江省与甘肃省在农村电商政策制定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情况制定有效的电商扶贫政策并根据地区的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相关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68个国家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国家信息通报、技术需求评估报告等公开文献,系统梳理"一带一路"8个主要区域,即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非和西非的气候变化特征、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以平均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变异增强以及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其中中亚、西亚、北非、西非等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地区。气候变化已经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因为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气候变化对一些地区(例如中亚)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灌溉压力,"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降水时空变异增加将加大各地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风险,东亚、南亚、中亚等依赖冰川融雪的地区,会因冰川萎缩面临较大的水资源压力。农业和水资源是"一带一路"所有主要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领域,提交技术需求评估(TNA)报告国家中90%都提交了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育种、作物品种改善和灌溉(包括喷灌和滴灌),水资源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雨水收集,海岸带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海堤和护岸以及沿海湿地恢复,监测预警部门的共性技术是预测和预警系统,但是不同地区偏好不同的预测预警系统。发展中国家在开展适应技术开发和转移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与市场、管理与制度、能力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与技术四个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立足2013-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在构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权法测算各省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不同地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及时空演化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细致考察经济、生产、人力等因素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呈逐年缓慢递增趋势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区域内各省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差异最小;从区域间差异来看,西部-东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大,中部-西部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小。农村人均GDP、政府扶持力度和农村产业现代化是导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分异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据此,提出有效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多维打造农村新型服务模式和统筹整合农业农村资源建议,以全面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供给.本文聚焦我国农村农业转型发展早且成效显著的江浙沪地区,研究其相应的制度供给的共同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对农村农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在收集整理2001—2018年相关的186份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主题进行了编码、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江浙沪地区农村农业融合发展的制度供给均可以分为起步、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3个阶段,发布主体多元化但以单一部门为主,政策整体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较弱;在政策的导向性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江苏和浙江的制度供给整体表现为激励性,且激励性政策具有措施明确型特征,在关键难题方面敢于突破、着力点更多、针对性更强;上海整体表现为规制性,且规制性政策具有措施明确型特征,而激励性政策以"态度明确型"为主,在关键领域以严格规制为主.需要深入制度创新,优化制度供给,以有效响应农村农业融合发展的政策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7日透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即将制定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国角"举行的一场边会上,解振华说,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迈入新的阶段。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确立了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他介绍说,这些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现状,通过对农业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和可行性政策进行理论分析和实地考察,突破现有的农业发展的固定模式,根据现行农业政策和农村整体经济状况以及农业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收入模式,对比各种农业体制下对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农业人口经济生活水平的影响,在理论上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中国农业土地流转的运行体制,并初步得到一个适用于旨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体制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 WTO,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部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所具备的内部条件都决定了中国加入 WTO 的必要性。本文从中国加入 WTO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着手,分析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有关条款,分析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及农产品所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了解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应措施,争取使我国农业早日适应 WTO 框架下的各项政策,农产品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特殊部门,农业的稳定对中国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使长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种植模式受到冲击,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模型包括农业经济模拟模型、农业生态地带模型、基于经济分析的李嘉图模型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等。总结各类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和研究结论,可以发现,是否考虑农民的适应行为以及适应期的时间长短是争议的焦点。因此,本文研究了目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方法,发现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计量工具从单一模型通过纳入新因素实现拓展以及多模型框架的嵌套综合成为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山北麓500年来温度、湿度以及温湿组合演变的基本规律,500年来天山北麓地区的环境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冷暖期以及四个湿润期和三个干旱期的交替,主要以冷湿、暖干的气候类型交替出现.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干旱地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灌溉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和环境以及灾害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影响,认为气候变化有利于该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但也给部分地区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以保持本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了美国和欧盟于2020年征收碳关税这一政策对于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动态影响。此外,考虑到中国政府为实现碳减排目标,加大了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本文着重考虑能源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影响,以对比分析当存在技术进步时,碳关税对我国经济冲击的变化情况。研究结论表明:一方面,碳关税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向影响,其中,水泥、石膏行业、玻璃制品行业、其他非金属制品行业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能够显著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并降低碳排放;而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负向影响在技术进步存在时将会增强,而对我国碳减排的积极作用却会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来说,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城乡统筹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只有树立了城乡一体发展的指导思想,才可能引导城乡走向和谐与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相统一,以及政府主导与市场选择的良好配合等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沿海重工业供应系统的影响,介绍了重工业为何分布在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的现状、可持续供应链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和发展;指出了气候变化对重工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的影响;阐释了为对抗气候变化而形成的监管制度,研究了重工业对监管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其承担的风险;论述了企业面对气候变化所作的回应,以及对抗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对抗战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对气候变化及生态风险的全面认识和多角度分析,构成了对民族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生态建设的理论认识基础。气候变化是民族地区生态发展的双刃剑,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走出一条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9.
Model simul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Such assessment is subject to a range of uncertainties because of either incomplete knowledge or model technical uncertainties,impeding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to climate change.On the basis of uncertainties in the impact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levels,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sources and propagation of uncertainty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terms of the climate projection,the assessment process,and the crop models linking to climate models.Meanwhile,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cusing on different levels and sources of un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propagation are introduced,and shortcomings and insufficiencies in uncertainty processing are pointed out.Finally,in terms of how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improvements to further decrease potential uncertainty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