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3~1995年中国对虾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经对患病对虾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发现此病以消化系统病变更为严重,肝胰腺,胃及肠道上皮层发生变性和坏死,上皮细胞破坏,细胞核肿大;结缔组织发生水肿,血淋巴细胞浸润,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充满一种杆状病毒,大小为260~310nm×90~110nm外被双层囊膜,不形成包涵体,纯化的病毒经负染后在电镜下见到的大多数是病毒核衣壳,大小为286nm  相似文献   

2.
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SBV) 的形态和感染的组织病理,结果证实WSBV 感染的细胞解体坏死.电镜观察对虾肝胰腺细胞未发现病毒粒子,而鳃上皮细胞和甲壳表皮细胞感染3 种杆状病毒,分别称之为细胞质杆状病毒,细胞核Ⅰ型杆状病毒,细胞核Ⅱ型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分别为(102 ~112) nm ×(308 ~326)nm ,(98 ~105) nm ×(265 ~275) nm ,(101 ~112) nm ×(391 ~420) nm .病毒不形成包含体.负染后病毒粒子还可见细端有一乳头状结构,大小约40 ~50 nm ,后带有一宽约18 nm 、长约340 nm 的尾.  相似文献   

3.
养殖日本对虾病毒的观察与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患病毒病的日本对虾剥取肝胰脏组织切片后电镜观察发现,很多肝胰细胞核中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已成熟,具有清晰可见的包膜结构,两端钝圆,直径约70~80nm,长度约250~300nm,有的整个细胞核中充满了未成熟的病毒粒子,核结构已瓦解,未观察到病毒包含体的存在,该病毒可能为BMNV.有的病虾标本肝胰细胞质中含有直径约55~60nm的具包膜结构的球状病毒.中肠中也发现了染色深的病毒颗粒,并有一些尚未成熟的病毒颗粒在微绒毛中形成串珠状结构,但均无发现病毒包含体.分别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案从这些病虾中分离纯化了两种病毒,一为70~80nm×300~380nm的BMNV;另一为直径约60~65nm的日本对虾球状病毒,它们的大小与电镜测量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家蚕体内入侵与复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家蚕活体内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入侵增殖复制过程,探讨BmCPV的入侵过程和增殖复制机制。实验用健康的三龄起蚕经口接种BmCPV后不同时间取中肠后部固定,制作电镜样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BmCPV病毒被食下1.5 h后,在中肠上皮组织圆筒形细胞微绒毛之间有病毒粒子存在,6 h后病毒进入微绒毛内,并向细胞质移动,9 h后观察到圆筒形细胞质中有病毒粒子。作者认为病毒入侵是以整个病毒粒子穿越中肠围食膜,吸附并进入微绒毛,感染圆筒形细胞,与前人病毒入侵只是髓核进入细胞,而病毒衣壳仍留在细胞外的推测不同。随后病毒核心物质进入细胞核,启动复制循环。经过隐潜期后病毒复制,在感染24 h后,细胞质中形成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开始形成,逐渐增多。感染48 h后,圆筒形细胞质中的多角体蛋白逐渐沉积并将病毒粒子包埋,最终形成新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5.
用饱和酚法抽提出VHA273-DNA。通过Ca盐共沉淀法将此DNA转染Ha,Sf,Bm三种细胞系,但多种方法未检出有该NPV及其蛋白组分产生。电镜观察表明,惟有Ha细胞核内出现明显病变,呈典型的浓核病症,并已产生大量的浓核病毒。文章认为,VHA273-DNA转染Ha细胞激活了细胞中潜伏的DNV,而DNV的大量复制抑制NPV的产生,说明VHA273-DAN有一定的活性,Ha细胞对VHA273-DNA有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取纯化病毒人工感染的中华绒鳌蟹(Erioeheir sinensis)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用电镜观察呼肠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蟹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病毒能感染中华绒螯蟹的肠、肝胰腺、心脏等多种组织.在感染组织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55nm的无囊膜球状病毒,但观察不到病毒包涵体.随着病毒的增殖复制,可观察到细胞核中染色质凝结、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内脊消失,粗面内质网异常发达。溶酶体大量出现等明显的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7.
鳜暴发流行病病毒性病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患病鳜肾脏、脾脏、肝脏、心脏、鳃中发现二十面体病毒粒子,肾脏和脾脏是其感染主要器官.成熟病毒粒子直径150nm,核心球状,直径105nm.受感染细胞肿大,直径为正常细胞3~4倍,细胞核萎缩,为正常细胞核直径1/3.病毒粒子部分纯化后,经腹腔人工感染,第7天开始死亡,10d内死亡率为100%,表现与池塘养殖状态相同症状,并在人工感染鳜肾和脾中电镜观察发现大量相同病毒粒子,命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spleenandkidneynecrosisvirus,ISKNV).  相似文献   

8.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离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侵染家蚕胚胎细胞系Bm-21E-HNU5,对受梁细胞的超薄切片做电镜观察,在攻毒后120h的受梁细胞核内开始发现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和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以出芽方式通过细胞核膜排出核外,攻毒后,144h蒴状体所在囊膜和细胞核中可见大量小膜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病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  相似文献   

10.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黑胸大蠊水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及免疫器官的影响,构建H22细胞腹水瘤模型,将昆明小鼠皮下接种H22细胞,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组,黑胸大蠊水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通过瘤块体积、瘤块质量、抑瘤率、脏器指数、肿瘤组织HE染色等指标,观察黑胸大蠊水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免疫器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组的瘤块体积和瘤块质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黑胸大蠊水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0.72%,29.24%,43.16%;与正常组相比,各剂量组脾脏指数均有所增加,高、中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剂量组胸腺指数均有所降低,但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黑胸大蠊水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肿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黑胸大蠊水提取物具有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作用,且对免疫器官无明显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按常规动物免疫方法用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免疫,并通过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EL IB) 技术分析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同时用黑胸大蠊若虫和雄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 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 鉴定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13,28,26 和41 条蛋白区带,4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存在,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出1个新基因,用黑胸大蠊雄虫免疫兔血清筛选出6个新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鲎的血细胞发生于黄色结缔组织中弥散的造血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鲎造血组织中血细胞发生过程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血母细胞、原血细胞,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血母细胞位于造血组织中,被基膜包围,核质比大.原血细胞,胞质有所增大。细胞器较少。含少量膜泡.浆血细胞,胞质增大许多,内质网膜大量膜泡化.膜泡内沉积物不断生成,最终发育为血细胞特异性颗粒.早期颗粒血细胞内含少量的大小颗粒.随着细胞内大量大小颗粒的生成,细胞分化进人晚期颗粒血细胞阶段.即将成熟的血细胞逐渐脱离造血组织,移向血窦腔隙.在血淋巴中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4.
美洲大蠊等五种蜚蠊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美洲大蠊的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器官的酯酶同工酶及五种蜚蠊成虫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美洲大蠊7—8龄若虫的酶带数多于其它虫态,7—10龄若虫多出一条PI5.8的酶带。除美洲大蠊外,各种蜚蠊雌成虫的酶带数均多于雄成虫,并与雄成虫共有其所有的酶带数。五种蜚蠊间具有四条共带,相似性高于70%。美洲大蠊与不同属的德国小蠊问酯酶同工酶的相似性高于与之同属的黑胸大蠊间的相似性.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本实验采用免疫电镜负染、细胞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犬呼肠病毒。病毒粒子由致密的核心和包围着核心的双层衣壳组成 ,有的为空心衣壳 ,多呈晶格状排列 ;病毒在胞浆增殖 ,装配 ,通过细胞崩解释放 ;细胞浆内可见大量的微丝与微管结构 ,认为与病毒复制有关。胞浆与胞核中均可见到内容物不同 ,形态各异的包涵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非火药驱动二级轻气炮技术将2017Al合金弹丸以3km/s速度撞击纯铁靶板,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纯铁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化.根据微观组织的不同特征可将纯铁靶板分为细晶区、高密度孪晶区和低密度孪晶区.在低密度孪晶区的主要变形方式为{112}面的孪晶,而高密度孪晶区主要变形方式为{112}面的孪晶和{110}、{112}及{123}面的位错之间的交互作用.超高速碰撞下孪晶形成机制与普通变形条件下没有区别,但是孪晶形貌区别较大,高密度位错聚集在孪晶界附近造成孪晶界面模糊;螺位错在孪晶界上分解导致沿着孪晶界发生弯曲和凹痕甚至孪晶的断裂.  相似文献   

18.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Periplaneta fuliginosa densovirus(pfDNV)is determined at 2.3nm resolution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mage reconstruction.The pfDNV contains five structural proteins and 60 protein subunits arranged on a T=1 icosahedral shell with a relatively smooth surface.Its reconstruction reveals its distinct capsid structure from those observed in CPV and GmDNV.As in GmDNV,spike-like protrusions are not present in pfDNV at the threefold axes; while two small thorn-like protrusions are identified there However,different from CPV and GmDNV,cylindrical channels along the fivefold axes are closed in pfDNV;while a small thorn-like protrusions,which have not been reported in other parvovirus,are observed there in pfDNV although their function is yet to be investigated.The pfDNV has dimple-like depressions at the icosahedral twofold axes;but has no canyon-like regions encircling the fivefold axes.The icosahedrally well-ordered nucleic acid has also been observed in pfDNV,suggesting that the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probably form closed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常用青光眼药物贝特舒(betaxolol)对人角膜上皮(HCEP)细胞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使用不同质量浓度贝特舒对体外培养HCEP细胞进行了处理,并利用倒置显微镜跟踪观察了细胞的生长和形态,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双染色法检测了质膜的通透性,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的断片化,用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在0.17500~2.80000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贝特舒对HCEP细胞具有显著的毒性,并随着质量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处理24h即可使大部分细胞皱缩死亡;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质量浓度为0.17500~2.80000g/L的贝特舒能显著提高HCEP细胞的质膜通透性,并使其出现DNA断片化、染色质凝缩和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细胞的结构变化。可见,在贝特舒0.17500~2.80000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HCEP细胞具有显著的毒性,并具有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毒性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在眼科临床应用中毒副作用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