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研究扩缸前后两种风冷农用柴油机机体的动态特性,机体刚度、工作面的振动特征对工作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体扩缸后,固有频率降低,变形增大,具有相同的振动形态和薄弱部位重视第一代机体结构性能的优化和系列化设计是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是产品经济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S1100柴油机机体进行模态试验和受迫响应模拟分析,得到其结构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机体缸口平面和主轴承孔部位,在动态响应状态下存在某些明显的缺陷,为改进柴油机的密封性能,消除冲垫现象及合理设计机体结构,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某四缸柴油发动机机体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机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为了验证有限元数值计算的合理性,根据实验模态分析理论,对自由状态下的发动机机体进行了模态测试.测试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一致,说明计算方法正确、合理,所建有限元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有效反映了机体的振动特性,该实验方法具有工程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复合材料发动机机体进行了振动试验。试验测量了多点的加速度信号,并用信号处理机进行了数据处理,获得了该机体振动的各阶固有频率、振型及其它模态参数。这些动态特性参数为整机的防振、隔振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为对机体进行有限元模态计算提供了修正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有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在常规制动工况下均是以主缸液压力传感器为反馈进行液压力控制,而忽略了主、轮缸液压力的差异性对制动控制带来的影响。针对此,首先通过电磁阀测试台架测试了液压控制单元(HCU)增压阀在全开工况下的正、反向的压差流量特性。之后,通过制动测试台架测试了轮缸压力体积(PV)特性,建立了非极限工况下的主、轮缸液压力的动态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将由上述模型估计的轮缸液压力作为反馈,替换原始的主缸液压力传感器信号,引入到EHB的液压力控制算法中,而并不改变原控制算法。基于经典控制理论,分析了该新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最后进行了液压力控制的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目标阶跃工况下,相比于主缸液压力反馈控制,所提出的新控制系统可将轮缸液压力及制动减速度的响应速度提高12 %左右,从而缩短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制动距离。此外,由于估算的轮缸液压力比主缸液压力更加平稳且没有超调,新控制系统在快速建压过程中运行更加平稳,显著提升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性能。最后,多工况下的实车试验表明新控制系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6.
内燃动力装置一缸熄火时扭转振动特性,是部分气缸运行下扭转振动问题的最特殊情况,然而,却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情况.本文根据可能出现的三种熄火状况进行分析讨论.所谓三种熄火状况,即《第一类型熄火状况》简称“停缸”:当发动机某一气缸运动部件损坏,拆卸活塞连杆机构,采用发动机减缸运行的情况;《第二类型熄火状况》指发动机某一缸由于严重漏气,而使气缸内气体压缩过程建立不起气缸压力的情况,使气缸熄火;《第三类型熄火状况》为发动机某一气缸因供油系统损坏,造成气缸熄火的情况.或者是人为地将一个气缸改为压气机缸的情况.现在分析一缸“熄火”时下述动力装置扭转振动的特性.主机均采用同一型号六缸四冲程中速柴油机.三种熄火状况采用的动力装置如图1所示.它们是:第一种装置形式(简称“装置I”)是柴油机通过高弹性联轴节与推力轴联接的船舶内燃动力装置,当量系统如图1a所示.  相似文献   

7.
多缸内燃机主轴承的结构振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某4缸柴油机为例,应用有限元方法在机体结构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多缸内燃机曲轴各主轴承在曲轴轴颈作用力激励下的结构动力响应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曲轴各主轴承在不同方向上的结构振动响应曲线,并对其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轴承结构动力响应与机体结构模态特征间的关系,以及主轴承结构振动与机体结构振动和噪声辐射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结果表明作用在主轴承上的径向力可以激起主轴承的轴向往复振动,该轴向振动传播到机体裙部并产生噪声辐射,因此可以通过控制主轴承的轴向往得振动来达到抑制机体噪声辐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试验角度研究非线性振动系统的稳态与瞬态响应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着重借助试验结果对钢丝绳隔振器的准静态迟滞特性,频响特性,峰值响应频率与放大因子随外激励的变化规律、隔冲和抗冲性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隔振系统的“软化”非线性刚度特征和在恶劣的动态环境下对振动、冲击的综合治理性能。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行星式起升减速器及基于功率封闭的试验方案,并针对振动和温升两大性能,完成了相应的试验研究.测得了不同工况组合下行星减速器振动加速度,分析其振动特性,并综合评价了减速器的传动性能.在不同扭矩和油位下完成了减速器的温升分布实测,得到关键部位和润滑油的温升,且润滑油温升符合标准规定.试验结果表明,行星式起升减速器的振动和温升性能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张丽砾 《科技信息》2011,(3):100-100,139
液压伺服缸测试试验台是伺服缸产品监控的保障。文章介绍了液压伺服缸试验台的原理、结构、和创新之处。该实验台能在准确模拟负载的情况下进行伺服缸特性测试。  相似文献   

11.
动态缸是流量伺服阀动态性能测试中的主要传感器.由于目前没有对其动态特性进行标定和校准的专门设备和方法,因此依据动态缸的结构参数对其动态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即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及性能仿真的方法对动态缸的性能进行研究,以验证动态缸作为动态传感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多缸内燃机机体自由模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某4缸柴油机为例,用Pro-Engineer软件在建立机体三维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对机体结构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计算出了机体结构的前16阶非刚体模态的固有频率及相应振型,分析结果显示出了机体各部分结构振动的强弱分布以及抗振薄弱区,因此为多缸内燃机机体动力学优化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四缸柴油机试验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内情况,对国产中小功率柴油机的振动评价作了探讨,认为以当量振动烈度作为评价标准是可行的,并提出了几点补充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船舶动力设备低频振动特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新颖,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屈曲板型高静低动隔振器,并加工研制出原理样机。搭建试验平台,对隔振器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和振动传递率试验,对其准零刚度特性和隔振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对比分析高静低动隔振器和传统线性隔振器的隔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屈曲板型高静低动隔振器具有准零刚度特性,能有效降低共振频率,具有良好的低频隔振性能和较大的隔振区间,且隔振效果优于线性隔振器。  相似文献   

15.
对188型单缸发动机燃用液化石油气(LPG)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改进设计了LPG供气系统和原机点火系统,标定了LPG喷射器的流量特性,分析了不同压缩比、点火角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规律.借助设计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发动机各个工况下喷气量和点火定时的控制,并通过试验对发动机燃用汽油和LPG两种情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电控LPG单缸发动机经济性得到了提高,排放性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首先通过试验和理论推导,建立了轮式拖拉机机体振动的分析方法,然后进一步用它来讨论拖拉机机体质量分布 、轮胎气压、前轴悬架、座椅等决定机体和拖拉机手振动的主要结构参数对振动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改善轮式拖拉机平顺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由草地振动松土机工作单体速度特性和轨迹特性可知,前进速度、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角是影响机具作业性能的因素,而它们对机具作业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速度比λ(即松土铲的最大振动水平分速度与机组的前进速度之比)联系起来.当作业速比λ1.00时,松土铲是持续切削的作业过程;当λ=1.00时,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会出现短暂的相对静止状态;当作业速比λ1.00时,松土铲的作业过程分为切削、后退和追赶3个连续的阶段,各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随λ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对不同参数组合下的速度比特性进行室内土槽试验,确定振动松土作业最佳的速度比范围为λ=1.00~1.50.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振动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我国摩托车制造企业且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在产品设计阶段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对摩托车产品的振动特性进行仿真,可以实现产品的整体优化和性能匹配。通过在MSC.Patran环境下建立车架的有限元模型,经过ADAMS建立仿真数字模型,再与实验分析结构对比,验证摩托车虚拟样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综合多体动力学-有限元法-声学分析法的集成预测方法,对发动机机体振动噪声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分析流程.通过多体动力学得到作用于机体上的载荷时间历程,用有限元法预测机体表面的振动,通过声学分析法预测机体表面辐射的噪声.将振动和声学预测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预测机体的振动噪声水平,可用于机体的虚拟改进设计.  相似文献   

20.
对某金属流场板燃料电池进行性能试验,通过与某石墨流场板燃料电池在燃料电池效率和单电池平均电压等性能上的对比,对该电堆的整体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对该金属流场板燃料电池进行了100 h振动可靠性试验,振动后通过对单电池电压的分析,发现该金属流场板燃料电池单电池一致性下降,每次振动后极化特性试验中单电池电压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并无明显规律,而单电池电压最小值出现的位置为燃料电池的末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