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众多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法律不能是被信仰的对象。如果倡导法律信仰就必须找到法律信仰的实证基础,以下笔者从民间法价值角度证明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掘路人。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制定了环境保护相关的自治法规和相关的环境保护类的规章制度。但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情况却是不尽如如意的,本文将着重从环境保护习惯法有助于少数民族区域环境制定法顺利实施的角度来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起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单中心秩序。这种单中心秩序在人民公社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强化。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的确立,对单中心秩序带来了一定程度地冲击,但未能根本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乡村治道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从单中心秩序走向多中心秩序,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4.
基于依据编年史脉络对西方法理学思想的历史发展所进行的基本梳理,博登海默从秩序与正义视角分析法律制度,剖析作者眼中的法律秩序观,指出构建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法律秩序的概念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凯尔逊纯粹法学的法律秩序概念的探讨,提出了“法律规范=法律秩序=国家”的理论。其次对马科斯·韦伯和庞德的法律秩序现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法和社会秩序及社会控制之间紧密结合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习惯法"与法的概念的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和概念的原理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能予以否定。然而,近年来法学界却流行在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之外还存在所谓“民间法”、“习惯法”、“非官方法”等法的概念泛化现象。法的概念泛化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影响是消极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原理相矛盾,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相冲突。这个理论误区必须澄清。  相似文献   

7.
传统和现代背景下的张家川回族婚姻家庭观念,具有传承、内控、兼蓄、弥散的特质,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地回族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纠纷解决等方面的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认为寻找民族理性发展的路径,需要调适现代法制观念与民族传统习惯法的冲突,并审视各种外来文化、经济财产观念、信息社会、教育制度在民族观念变迁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法律价值是法理学的基础,也是法律研究的基础。就一般来说,它主要包括秩序,自由,平等,正义,效率等要素。其中秩序与正义是法律价值各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融合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本文主要分析秩序与正义间的联系和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办法,力求找到一种途径,使这两个要素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民族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内容、性质、历史作用及其存在的根源进行分析,从中找一些对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有所帮助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来自市场或者外部干预的力量与社区乡土文化和知识影响下的农户生计选择进行着最大限度互动,引导和催化着社区秩序重塑。不过,这种重塑可能由于外部干预受到激发,但并不是外部干预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社区内部的冲突和协调下又会产生新一轮的重塑。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提出构建少数民族习惯法领域本体对于加强民族习惯法研究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同时还介绍了少数民族习惯法领域本体构建的方法,并用OWL对该本体进行了形式化描述。  相似文献   

12.
农村的平安稳定是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培植法律权威,创建平安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存在法律权威的缺失,影响着农村法律秩序的形成.构建平安农村,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从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共同作用来培植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3.
向丽 《科技信息》2006,(11):225
民族习惯法作为民族群体意志的传统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本文剖析了少数民族习惯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并针对如何调适民族习惯法,使之为构建当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国的崛起对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能起到重大的促进、阻碍作用;而既定的国际法律秩序则对崛起的大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探寻上述规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如何利用现有的国际法律秩序促进自己的崛起,并对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一直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道德秩序的建立。面对社会现在的“道德危机”和“法律纸面化”问题,我们必须提高道德与法律的内化力-公民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形式,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描述宋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人们的生活习惯、外交情况等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详尽地阐述了宋代的重要法律制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这些制度的实施状况。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民主和法治的进程。在我国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法律文化,在推进我国法治进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阻碍法治进步的消极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义法律文化、暴力主义法律文化和工具主义法律文化,作为传统观念和政府政策的产物,深刻影响着我国当代的法治建设,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与秩序并非一对冲突的法律价值。自由与秩序法律价值的冲突,实质上应为自由与存在于法律秩序中的其他价值追求的冲突。秩序价值是自由价值形成的基础,人们通过法律在获得自由价值的同时必然也相应地获得秩序价值;同时,秩序价值必须依附于其他价值而存在,抽象的、不包含其他价值的秩序价值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云南壮族民族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律之外,在本民族长期历史环境下自发形成的,为维护生产、生活、群体利益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产生于壮族各种宗教禁忌,宗教禁忌是习惯法的法源。云南壮族习惯法有其本身固有特征,内容也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袤的乡村社会典型的组织结构是以传统权威为特征的宗族秩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社会呈现出与之截然不同的权威与秩序结构,两对矛盾此消彼长.在现代社会秩序同化宗族秩序的流程中,中间组织的功能性缺失导致了这一差异的结构性断裂,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危机由此产生,建立健全中间组织,整合新的社会秩序,修复断裂的链条是中国社会稳定前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