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影响分离、纯化、脱色三七总皂苷的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三七总皂苷纯化脱色工艺.方法:鲜三七提取液,按醇沉1次,时间为12h,醇沉浓度为70%的乙醇,醇沉浓度与样液比例为1:1,加絮凝剂浓度为4%的工艺进行处理,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和D941离子交换树脂脱色三七总皂苷.结果:70%的乙醇为洗脱剂,上柱液浓度为0.2g生药/mL,上柱液的量为200mL,上柱后先用蒸馏水快速冲柱的倍量为1.5,洗脱剂的倍量为3倍,洗脱时的速度(滴速)为60滴/min.结论:D101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和D941离子交换树脂脱色三七总皂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山丹丹总皂苷提取工艺中的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4个因素进行研究比较,使用AB-8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冷冻干燥得到纯山丹丹皂苷。以三七总皂苷为标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270 nm出对山丹丹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筛选出简单可靠,并且适合工厂化生产的山丹丹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是:提取温度为70℃,料液比为1∶10,回流提取时间为3 h,提取液浓度为80%。  相似文献   

3.
正交实验法优选血三七药材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血三七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干浸膏收率和槲皮素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筛选,考察了乙醇的浓度、乙醇的用量、提取的时间、提取的次数、药材的粒径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三七中槲皮素的含量,以C18柱为色谱柱,甲醇-0.4%磷酸溶液(49∶5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槲皮素标准品在1.13~9.04μg(r=0.999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优选提取工艺为血三七根茎粉碎成最粗粉,加9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加6倍量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5h;第二次加4倍量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h.  相似文献   

4.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三七总皂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孔吸附树脂对三七提取物的纯化条件及纯化效果.方法: 以三七总皂苷作为有效部位,通过三七总皂苷在树脂上的吸附量和解吸率筛选树脂的种类;以三七总皂苷的转移率和纯度为指标考察上柱吸附流速,清洗液的流速,洗脱液的种类、流速,树脂药材比,树脂柱径高比等纯化条件.与醇沉法进行纯化效果的比较.结果: 采用HPD 300作为吸附树脂,树脂药材比为4∶1,树脂柱径高比为1∶6,70%乙醇作为洗脱液,上柱吸附流速为6 BV·h-1,清洗流速为20 BV·h-1,洗脱流速为12 BV·h-1.该纯化条件下,三七总皂苷的转移率为95.4%,纯度为77.2%.与醇沉法相比,三七总皂苷的转移率约为醇沉法的1.1倍,纯度约为醇沉法的2.3倍.结论: 通过纯化条件的优化,大孔吸附树脂法可提高三七总皂苷的纯化效果,优于醇沉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了血三七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干浸膏收率和槲皮素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筛选,考察了乙醇的浓度和用量,提取的时间和次数,药材的粒径等因素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三七中大黄素的含量,以C18柱为色谱柱,甲醇-0.1%磷酸溶液(体积比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大黄素标准品在0.16~1.60μg(r=0.999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优选提取工艺为血三七根茎粉碎成最粗粉,加9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加6倍量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5 h;第二次加4倍量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 h为最佳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6.
优选北五味子中三萜总皂苷的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系统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因素对三萜总皂苷得率的影响.五味子中总三萜皂苷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70%乙醇、提取3次,2 h/次.优选的提取工艺简单、可靠,重复性好,为北五味子总皂苷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麦冬总皂苷的临床利用量对麦冬的品质进行评价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麦冬中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根据最佳提取工艺采用UV法测定4批麦冬中总皂苷的含量,从而计算其临床利用量.麦冬总皂苷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6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4批麦冬总皂苷临床利用量(g/100 g)分别为,0.166g,0.213 g,0.226 g,0.178 g.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符合中药材成分复杂的特点,并与临床利用相关的评价方法,为麦冬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复方中药榆芩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L_9(3~4)正交实验进行优选,以干浸膏收率、没食子酸、鞣花酸和黄芩苷含量作为指标,考察了药材粒度、乙醇浓度、加醇量以及提取时间的影响,以此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没食子酸、鞣花酸和黄芩苷含量,采用C_(18)为色谱柱(柱温保持30℃),乙腈-0.2%磷酸缓冲盐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 nm,这3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石榴皮单提,药材粉碎为粗粉,乙醇浓度60%;第一次6倍量提取15 min,第二次4倍量提取10 min;其他药材粉碎为粗粉,乙醇浓度60%,第一次6倍量提取1 h,第二次4倍量提取0.5 h.  相似文献   

9.
野木瓜藤茎部位总皂苷闪式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野木瓜总皂苷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了闪式提取、乙醇回流提取和超声波提取3种方法对野木瓜藤茎部位总皂苷的提取效果,并利用正交实验对总皂苷的闪式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闪式提取法所用提取时间短,最佳提取工艺为50倍量50%的乙醇,闪式提取2 min为宜.与乙醇回流提取和超声波提取法相比,闪式提取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野木瓜藤茎部位总皂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大孔树脂对三七提取液中的皂苷进行选择性吸附分离,采用减压内部沸腾法对三七进行提取,以人参皂苷Rb1与人参皂苷Rg1的比值高低作为吸附选择性考察指标,通过静态吸附法找出最佳树脂及吸附液的浓度,在动态吸附中确定上样量及解吸剂的用量。实验结果表明:D-4020树脂对Rb1的吸附选择性最高;减压内部沸腾提取液的浓度符合直接上柱要求,上样量为每克树脂54 mg Rb1,树脂吸附饱和后先用30%乙醇洗涤,再用60%乙醇解吸可得到Rb1含量为57.7%的人参二醇型皂苷;通过回收泄漏液,再用D-4020树脂吸附,30%乙醇解吸,可得到Rg1和三七皂苷R1总含量为75.2%的人参三醇型皂苷,分离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2.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14.
J M Smith 《Nature》1965,206(981):239-240
  相似文献   

15.
LOWNDES J 《Nature》1955,176(4476):283-284
  相似文献   

16.
Dr. A.F.S. Kent     
BROCKLEHURST RJ 《Nature》1958,181(4618):1240-1241
  相似文献   

17.
BOYD JD 《Nature》1956,177(4507):505-506
  相似文献   

18.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9.
MELLANBY K 《Nature》1955,176(4482):582
  相似文献   

20.
A V Hill 《Nature》1966,209(5021):348-3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