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固体格林乃森物态方程 ,在对格林乃森参量进行热力学分析基础上 ,考虑到原子振动的非简谐效应 ,对金属、惰性元素晶体、离子晶体的格林乃森参量作定量计算 ,并与实验结果比较 ;最后应用索末菲自由电子理论 ,计算了自由电子对金属材料压强的修正 .结果表明 :只有考虑到原子振动的非简谐效应 ,才能得到与实验较为一致的结果 ;固体物态方程取决于固体的结构和原子相互作用势的具体形式 .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原子势(z^#/r)与化学键性质的关系.结台了化学键离子性的定义:i=△PAB/PA,由此建立了计算键长的公式dAB=R-0.0833i△PAB,用该公式计算和验证了120余个化学键的键长,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台很好,表明该公式揭示了原子势与化学键性质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离子极化是化学键理论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在无机、结晶、结构、地球化学等方面有很多应用。本文以离子极化能为判据对离子极化作了定量研究,提出了一种计算离子极化程度的方法,并在量子化学理论和静电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离子极化的初步定量理论。归纳和总结了离子极化和化学键的性质即键能、键长、键型、键电荷关系的规律性,以及离子极化对无机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度、水解、金属离子的硬软分类、络合物稳定性,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相关盐偶稳定性的影响。这些规律的探讨比较深入了离子极化的本质,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不仅在实践上对新型电子材料、化工、冶金新流程、新工艺的探索有一定参考价值,在理论上也丰富了化学键电子运动规律的内容,促进了化学键键参数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将Oen-Robinson电子阻止本领用于离子输运双群模型,计算了离子在固体中的径迹长度,反射系数和射程分布,并讨论了采用不同阻止本领对输运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输出计算中用不同的阻止本领对计算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氧化铬的空间结构及原子的排布方式,并进行了能隙和离子修饰的从头计算.能隙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模型的空间尺度增大,总的趋势为能隙逐渐减小,逐渐逼近体相材料的能隙.离子修饰计算结果表明:比较而言,Ti^4+、Al^3+修饰使氧化铬能隙显著增大,Zn^2+离子修饰时能隙基本没有变化,而Fe^3+、CO^2+、Ni^2+的修饰均使能隙减小.  相似文献   

6.
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不同浓度点空位缺陷对扶手型和锯齿型碳纳米管电子结构的调制, 并对其键长、 缺陷形成能、 带隙及电子态密度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随着缺陷浓度的增加, 邻近碳原子间化学键键长减小, 扶手型碳纳米管带隙打开, 由金属性质变为半导体性质, 锯齿型碳纳米管带隙逐渐变小; 碳原子缺失使缺陷附近未成键的悬键电子局域在Fermi能级附近形成额外的电子态而改变了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Li离子入嵌TiS_2的物理机理从量子理论与化学键原理作了初步分析,同时还对Li/TiS_2电池的贮能密度进行了估算,其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  相似文献   

8.
单离子型聚氨酯固体电解质的导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与半导体的相似性,借鉴量子力学处理半导体和离子晶体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单离子型聚氨酯固体电解质的离子传导理论.并合成了一系列单离子型的聚氨酯固体电解质,用实验结果对此理论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组态Dirac-Fock方法对类C离子Al VIII的能及结构以及跃迁参数进行计算. Breit修正和QED修正以及核的有效体积效应和核的质量修正等效应加入到体系的哈密顿量,作为能级和波函数的高阶修正.与实验值和其他计算的理论值做了比较. 分析计算结果,计算基态和激发态的能级等数据与实验值和其他理论值符合的比较好. 计算的数据弥补了光谱数据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者做关于Al VIII的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相对论多体微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相对论屏蔽理论计算等电子序列离子基组态能量的方法.用该方法和作者设计的FORTRAN程序,对BⅠ(Z=5~60)等电子序列离子的基组态能量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计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十分接近,表明该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新电负性标度和化学键离子性的计算(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新电负性标度Ψ′;提出了化学键A-B离子性的计算公式i=1-ΨA′/ΨB′,i值能把键A-B等分成11个等级,其中离子键占4个等级,极性键占7个等级。i>0 60,键A-B为离子键;i≤0 60,键A-B为极性键。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计算过渡元素价态共价半径的公式;提出了计算过渡元素新价态电负性和化学键的离子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头计算了不同压强下半导体GaAs闪锌矿结构的电子结构,得到了各个高压下平衡时晶格常数、总能量、键长和能带结构等性质,并且获得了直接带隙结构向间接带隙结构转化的临界压强为8.65GPa, 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结合实验值详细地讨论了高压下GaAs的电子结构以及电学性质.  相似文献   

14.
高压下GaAs的电子结构的从头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头计算了不同压强下半导体GaAs闪锌矿结构的电子结构,得到了各个高压下平衡时晶格常数、总能量、键长和能带结构等性质,并且获得了直接带隙结构向间接带隙结构转化的临界压强为8.65 GPa, 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结合实验值详细地讨论了高压下GaAs的电子结构以及电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局域方法,对Hubbard 模型反铁磁相进行三阶微扰计算。与二阶微扰计算结果相比较,反铁磁基态的序参量,能隙和局域磁矩在n 和U 都较大情况下有定量的修正,得到的基态相图反铁磁区域变得稍大一些。  相似文献   

16.
应用S=1/2量子键算符方法研究了S=1/2反铁磁海森堡交替链的激发谱,该方法比严格 对角化方法简单而有效,当J‘=J时,第一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能隙为零,这与各向同性的S=1/2反铁磁海森堡链的结论一致。当J’=-J时,第一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能隙为0.5888J。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LSDA/6-3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外电场作用下CHF2Cl分子的总能量、前线轨道、能隙、势能面和激发态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y轴正向电场的增大引起分子的总能量减小、C-Cl键键长增大、电偶极矩增大、能隙减小、势能下降,电场大时分子更容易被激发,但电场增大后分子激发能减小;在外电场作用下,分子的紫外可见光谱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18.
运用从头计算方法,在HF/6—311 G^**水平上,求得叠氮乙烯二聚体势能面上3种稳定的分子几何和电子结构。经二级微扰MP2电子相关校正和基组叠加误差以及零点能校正,求得分子间最大相互作用能为-8.66kJ/mol。由自然键轨道分析揭示了相互作用的本质,发现二子体系间的电荷转移较少。基于统计热力学求得273.15~700.00K温度范围从单体形成二聚体的热力学性质变化。为有机叠氮高能体系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首例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不同带宽下BN纳米带的几何结构与电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带宽的增大,BN纳米带边缘发生形变,键角增大,B-B键键长增大,当带宽约为1.7nm时,B-B键发生断裂;电子性质研究表明:随带宽减小,最高占据轨道(HOMO)/最低非占据轨道(LUMO)能隙减小。对电子态密度(DOS)及赝能隙分析表明:BN纳米带带宽越小在费米能级处DOS越大,且赝能隙越小,这和GNR比较相似,说明BN纳米带越窄电子越容易从价带向导带跃迁。  相似文献   

20.
The superconducting gap--an energy scale tied to the superconducting phenomena--opens on the Fermi surface at the superconducting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 in conventional BCS superconductors. In underdoped high-T(c) superconducting copper oxides, a pseudogap (whose relation to the superconducting gap remains a mystery) develops well above T(c) (refs 1, 2). Whether the pseudogap is a distinct phenomenon or the incoherent continuation of the superconducting gap above T(c) is one of the central questions in high-T(c) research. Although some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two gaps are distinct, this issue is still under intense debate. A crucial piece of evidence to firmly establish this two-gap picture is still missing: a direct and unambiguous observation of a single-particle gap tied to the superconducting transition as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such an energy gap in underdoped Bi2Sr2CaCu2O8+delta in the momentum space region overlooked in previous measurements. Near the diagonal of Cu-O bond direction (nodal direction), we found a gap that opens at T(c) and has a canonical (BCS-lik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accompanied by the appearance of the so-called Bogoliubov quasi-particles, a classical signature of superconductivity. This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pseudogap near the Cu-O bond direction (antinodal region) measured in earlier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