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淹水胁迫对湖北海棠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湖北海棠耐涝性,并从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角度分析其耐涝机制。【方法】通过人工模拟淹水胁迫,对淹水胁迫过程中湖北海棠生长形态、叶片外观及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淹水处理显著抑制湖北海棠的生长,但淹水30~200 d苗木成活率仍为100%。(2)淹水后叶色转红,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Car)和花青素(Anth)的相对含量比值(m_(Chl)/m_(Car+Anth))显著下降。(3)进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观测发现,处理叶片在O相的初始荧光F_o显著高于对照,在P相的最大荧光F_m显著低于对照,且淹水后在J相处的可变荧光V_j升幅(3.4%~9.0%)大于K相处的可变荧光V_k升幅(3.8%~11.6%)。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叶片单位面积的反应中心数目(RC/CSm)和PSⅡ电子受体库容量(S_m)显著降低,电子由Q_A向Q_B的传递过程受抑制,导致PSⅡ向PSⅠ的电子传递能力降低(Ψ_o和φ_(Ro)),最终表现为综合性能参数(PI_(total))受到显著抑制,而叶片的热耗散(DI_o/CS_m)显著递增。【结论】淹水胁迫显著抑制湖北海棠生长,但并不致死,因此可认为其具备一定的耐水淹能力。虽然淹水对湖北海棠叶片PSⅡ电子受体侧的影响大于供体侧,但叶片可通过增加热耗散比及Car和Anth相对含量比例来降低激发能的产生,以及过剩激发能的伤害,从而提高其耐水淹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稀土铈对太子参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提高太子参产量,并通过探讨铈对太子参的增产效应及其机制,为太子参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方法】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稀土铈(CK、25、100、400 和700 mg/L)处理后,对太子参生长指标和光合特性进行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随着铈质量浓度的增加,太子参植株苗高和地径相对生长量、块根长、块根直径、块根鲜质量及干质量、单位面积产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总量均表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呈明显的浓度效应,以400 mg/L处理效果最佳,其中单位面积块根鲜、干质量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2.59%和41.83%。适当质量浓度稀土铈处理能显著提高光合日变化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日均值,而使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有效缓解光合“午休”现象。试验期间,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CPQC)随着稀土铈质量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CNPQ)则呈相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稀土处理下苗高、地径与Pn 呈极显著正相关,Pn与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GsΦPSⅡFv'/Fm'呈显著正相关,而与CiCNPQ成负相关。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色素含量、ΦPSⅡFv'/Fm'和CPQC是制约太子参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结论】适当质量浓度的稀土铈处理能有效促进太子参生长、提高块根产量,改善光合性能。其对太子参光合作用的调节作用与促进光能吸收、转换、提高光化学效率、缓解光抑制有关。与气孔因素相比,非气孔限制因子的改善是其缓解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在分蘖期接种稻瘟病菌,研究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对水稻叶片光合色素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接种稻瘟病菌孢子后,叶片出现不同程度发病,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叶片的Fv/Fm,Fv/F0,F′v/F′m,ΦPS Ⅱ,qP,qN,ETR和α较对照均显著降低.不同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敏感程度不同,R725接种ZA5后,叶片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光合色素含量大幅下降,叶瘟发生最重;R720接种ZC8后发病最重,叶绿素a(Chla)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大幅下降,Fv/F0和ΦPS Ⅱ等叶绿素荧光参数也显著低于对照;R727接种ZG1后发病最重,光合色素显著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qP,ΦPSⅡ,ETR,qN和α也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阳性植物黄栌的光合和呈色特性对当地阴雨天气的响应,为黄栌人工抚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栌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4—11月定期监测(避开雨天)自然条件下控根容器内种植的4年生黄栌的光合特性、叶片色素含量、叶色参数等,并与2018年所测数据进行比较;收集2016—2019年重庆市气象数据,分析重庆地区2019年阴雨天气占比、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等特征与2016—2018年的差异性,了解气象因子与黄栌叶片光合、呈色特性间的相关关系。【结果】2019年4—11月(黄栌生长期),重庆遭遇罕见的连绵阴雨天气,监测期超过半数时间为阴雨天气。相比2016—2018年,2019年日照时间减少10%~25%,最大日降水量增加30%~37%,平均降水量增加12.5%~25.0%,平均气温(Q)降低1%~2%。高湿、多雨、寡日照环境不利于黄栌光合色素合成,导致其净光合速率(Pn)降低,叶片呈色质量较差。相关性分析表明:Pn与日照时间(SD)和Q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显著正相关(P<0.05),与日降水量≥0.1 mm天数(DPD)极显著负相关(P<0.01);蒸腾速率(Tr)与SD和Q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R显著正相关(P<0.05),与DPD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大气CO2浓度(Ca)显著负相关(P<0.05)。叶绿素a(Chla)含量与Q显著正相关(P<0.05);花青素含量与DPD显著负相关(P<0.05)。叶色亮度(L*)与叶绿素b(Chlb)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hl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红/绿属性色相(a*)与Chla、Chlb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他色素含量与叶色参数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a*TrPn、气孔导度(Gs)极显著负相关(P<0.01);黄/蓝属性色相(b*)与TrPnGs极显著负相关(P<0.01);彩度(C*)与TrPn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Gs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在2019年4—11月的连绵阴雨天气条件下,重庆地区黄栌表观量子效率(AQY)和Pn降低,利用弱光的能力和叶片呈色质量较差,但具有较宽的CO2生态利用幅度与光照耐受范围,叶片Chlb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对散射光的利用能力,从而增强对连绵阴雨天气的适应与耐受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栌引种栽培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红皮柳(Salix purpurea)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生长快、适应性强,在水土保持、防护林和生物质能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红皮柳扦插苗为研究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4种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对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胁迫)下,测定叶片的光合作用参数及生长量,分析探讨干旱胁迫对红皮柳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红皮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10.4%(P>0.05)、17.9%(P<0.05)和58.2%(P<0.05),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Pn下降量达到显著水平; 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Pn的下降伴随着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EWUE)逐渐升高,胞间CO2浓度(Ci)先下降后上升; 轻度干旱胁迫和中度干旱胁迫下Pn的降低是由于气孔限制引起,而重度干旱胁迫下受到气孔因素与非气孔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且,红皮柳生长受到干旱胁迫的显著影响,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株高和基径的相对增长率下降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6.
完全淹水解除后‘中山杉407’生长及光合特性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中山杉407'(Taxodium ‘Zhongshanshan407')在完全淹水胁迫解除后的生长和光合特性,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等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构建中的植被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山杉407'2年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全淹(S)和对照(CK)2个处理,其中S处理的植株预先经过3个月的完全淹水胁迫。淹水胁迫解除后,使用LI-6400 XT气体交换系统和OS1p便携式调制荧光仪测定两处理植株的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于植株恢复生长10个月后,测定其生长指标。【结果】淹水阶段结束后,S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高于对照(CK)组植株,而S组的水分利用效率(EWUE)低于CK组。同时,‘中山杉407'维持一定的叶绿素荧光水平,S组和CK组的可变荧光(Fv)、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最大光量子产额(Fv/Fm)、实际量子产量(Ф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VETR)均没有显著差异。经过10个月的恢复,S组‘中山杉407'的总干质量、地上部分生物量与CK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完全淹水胁迫解除后,‘中山杉407'能够通过合理调整生长和光合策略,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是适宜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等淹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青钱柳是多功能树种,通过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叶色青钱柳叶片色素、黄酮和单宁两类多酚含量及其光合特性的差异,为青钱柳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季节动态分别采集红叶青钱柳和绿叶青钱柳的新叶和成熟叶,测定其花色素苷、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单宁和黄酮含量,定期测定4种类型叶的净光合速率(Pn)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叶间的差异。【结果】红叶青钱柳的新叶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叶(P<0.05),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红叶青钱柳和绿叶青钱柳的成熟叶片(P<0.05);红叶青钱柳和绿叶青钱柳的成熟叶片中的黄酮和单宁含量在多数采样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但在秋季,红叶青钱柳成熟叶片的单宁含量显著高于绿叶青钱柳的成熟叶片(P<0.05);由于红叶青钱柳的新叶积累高花色素苷含量而使总叶绿素含量下降,但其Pn与绿叶青钱柳的新叶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红叶青钱柳和绿叶青钱柳成熟叶片的Pn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较高浓度的花色素苷是红叶青钱柳新叶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红叶青钱柳和绿叶青钱柳叶中单宁与黄酮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差异不显著;红叶青钱柳新叶阶段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但在成熟叶阶段与绿叶青钱柳无显著差异(P> 0.05)。因此,红叶这一表型性状可为青钱柳药用优良单株的筛选提供一定参考,红叶青钱柳在7—8月叶片仍保持较高花色素苷含量而呈现红色,比绿叶青钱柳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8.
金叶银杏叶色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金叶银杏为银杏(Ginkgo biloba L.)的1个芽变品种,具有独特的叶色性状及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通过观察分析金叶银杏实生苗叶色变化特性,为选育更优良的品系及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湖北安陆的1年生金叶银杏实生苗为材料,在对叶形、叶色观察的基础上,应用X-Rite色差仪测定叶色参数L *a *b *值,计算出反应色彩变化的彩度C *和色相角h,测定其色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金叶银杏叶形主要为扇形,叶色4—5月为金黄色,6月开始转绿,先为浅黄绿色,直至深绿,10月底后再次变黄。色差参数L *维度方向上,大部分位点集中在中间位置(L *值为50~65),a *值主要集中在负值区域,b *维度方向位点整体呈现上移趋势。色素含量的年变化中, Chla(叶绿素a)、Chlb(叶绿素b)、ChlT(总叶绿素)的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规律,且色素含量之间基本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Car(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现“下降—升高”趋势。ChlT/Car(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质量之比)与ChlT的变化趋势相似,Chla/b(叶绿素a与叶绿素b质量比)的变化呈现波动下降。Chla和Chlb均与色差参数L *a *b *C *呈负相关,与h则为极显著正相关。Car与色差参数a *呈显著正相关,与b *呈极显著正相关。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双峰,Tr(蒸腾强度)在13:00前处于较高水平,15:00后急剧下降。Ci(细胞间隙CO2浓度)的日变化呈“W”形,即一天之内出现两个低谷,分别在11:00和15:00。Pn与Chla、Car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hla/b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光合特征值与色素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1年生金叶银杏叶形主要为扇形,叶色在4—5月为金黄色,6月逐渐变绿色,10月时变黄。色差参数在4—5月,高亮度单株增加,各单株绿色变浅,随时间推移,黄色加深。相关性分析表明,色素含量与叶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光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子,可通过光敏色素等途径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毛果木莲(Manglietia ventii)为中国特有种,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笔者采取人工遮阴方式,对毛果木莲幼苗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毛果木莲幼苗对光环境变化的生理响应和适应性,为开展其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濒危植物的保护及繁衍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黑色遮阴网进行人工遮阴处理,使用照度计反复测量以准确建立相对光照率(RI)分别为8%、30%和100%(全光照)的生境。待毛果木莲幼苗在3种光照生境中生长6个月后,应用Li-6400 XT型便携式光合-荧光测定仪(Licor-6400, Lincoln, USA),随机选取不同遮阴条件下日照充足的连体叶(每个生境梯度5株,每株2叶片,共30个重复,取其平均值)。于8:30—11:30进行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测定。日变化前,暗适应30 min后进行3种生境下幼苗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测定。天气晴朗时连续3 d,从7:00—19:00每隔2 h进行日变化的测定,测定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有效辐射(PAR)等光合参数;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S 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 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等荧光参数。【结果】在限定条件下毛果木莲幼苗Pn对PAR的响应过程在不同遮阴程度下大致相同,且毛果木莲幼苗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饱和点(PLSP)和光补偿点(PLCP)随遮阴程度的增大而降低,表明毛果木莲幼苗具有一定的耐阴性,能够通过降低Pn, maxPLSPPLCP来增强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PnTrGs均随遮阴程度增大而降低,且均无“光合午休”现象,说明毛果木莲幼苗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能适应多光环境。qNFv'/Fm'和ETR日变化皆呈现单峰型曲线,均随遮阴程度增大而降低;但qP的日变化随遮阴程度的增大而增加,说明遮阴促进光合作用与增强光能利用率和刺激叶肉细胞的光化学活性有关,主要通过增加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和降热耗散比例等途径适应弱光生境。而Fv/Fm随遮阴程度增加而增大,且RI为100%生境下其值低于正常值,具有强光抑制现象。说明长时间强光处理导致毛果木莲幼苗的光合机构受损,光化学活性降低。【结论】RI为100%时Fv/Fm显著低于其他两个遮阴处理(RI为30%、8%)(P<0.05,F=18.979, df=2),具有强光抑制现象,适当遮阴更利于毛果木莲幼苗生长,以RI为30%生境光强最佳。  相似文献   

10.
高频度模拟酸雨胁迫条件下菲白竹的光合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竹类植物对高频度酸雨胁迫的光合响应特性及其机制,以园林观赏竹种菲白竹(Pleioblastus fortunei)为材料,通过模拟不同强度酸雨(pH=2.0、3.0、4.0)高频度处理,研究其对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胁迫处理组均导致菲白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酸度越强,降幅越大。酸雨胁迫导致光合速率日变化从对照的“单峰型”向“双峰型”转变,呈现明显的“午休”现象。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总体上则呈上升趋势,表明酸雨胁迫抑制光合速率主要由非气孔限制所致。不同强度的酸雨胁迫均使菲白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PQ)显著增加。经过1个多月的恢复期,pH 4.0处理组各荧光参数恢复趋势明显; 而pH 2.0处理组则无法恢复,表明菲白竹对pH 4.0的酸雨胁迫处理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其中,qNPQ的增强可能是菲白竹防御酸胁迫下光破坏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华北落叶松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森林生产力取决于树冠的整体光合能力,而树冠不同部位的光合作用具有差异性。深入了解华北落叶松冠层内光合作用的差异,为冠层水平模拟和准确估算森林生产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山西省太岳山20年生和40年生华北落叶松不同层次和不同方位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20年生华北落叶松树冠中上层与下层的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方位上的Pn差异不显著; 40年生华北落叶松树冠上、中、下3个层次的Pn差异显著(P<0.05),不同方位上的Pn差异也不显著。影响20年生华北落叶松树冠Pn的主要因子是羧化效率(Vc)、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 影响40年生华北落叶松树冠Pn的主要因子是Vc、气孔导度(Gs)、水汽压亏缺(pVPD)。20年生和40年生华北落叶松树冠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冠层光合空间异质性是冠层水平模拟和估算森林生产力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对于从单木到林分的尺度推演和模型拟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舟山海岛主要造林树种对光的适应性和耐阴性,探讨树种在海岛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配置依据。【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 chenii)、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全缘冬青(Ilex integra)、滨柃(Eurya emarginata)、柃木(Eurya japonica)和厚叶石斑木(Raphiolepis umbellate)等7个树种幼苗叶片的光合日进程、光响应过程等进行测定,并对其光合特性和耐阴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红楠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趋势呈双峰型,其他6个树种呈现单峰型,厚叶石斑木Pn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5),普陀樟Pn显著低于其他树种(P<0.5); 7个树种的气孔导度(Gs)与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与Pn变化趋势相似,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趋势与Pn变化趋势相反; 在光响应过程测定中,7个树种的Pn都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强而增大,达到一定值后不同树种间的表现略有不同; 滨柃的光饱和点(LSP)最高,厚叶石斑木光补偿点(LCP)最高,普陀樟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最低; 对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滨柃属于强阳性树种,厚叶石斑木、全缘冬青、柃木、舟山新木姜子为阳性树种; 红楠、普陀樟为耐阴性树种。【结论】在舟山海岛植被恢复过程中,滨柃、厚叶石斑木应配置在全光环境下,全缘冬青、柃木应配置在疏林或灌丛下,红楠、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应配置在弱光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木槿扦插生根机制,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和吲哚丁酸(IBA)对木槿嫩枝扦插的影响,筛选提高木槿扦插成活的配方,为木槿扦插繁殖提供参考.[方法]以木槿1年生嫩枝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质量浓度(100、300、600 mg/L)的NAA和IBA溶液处理插穗,以清水为对照(CK)进行完全随机区组扦插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雌雄异株树种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为正确评价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及确定影响种群建成的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野外成树为研究对象,通过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比分析了山杨(Populus davidian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雌雄株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结果】3个树种整体上雌株光合特性优于雄株,雌雄株参数仅在山杨光补偿点(PLCP)和最大羧化速率(CE,max),水曲柳水分利用效率(EWUE),东北红豆杉光饱和点(PLSP)、光补偿点、羧化效率(CE)和光呼吸速率(Rp)之间差异显著(P<0.05)。另外,雌株的叶性状指标并不低于雄株的。【结论】3个树种雌株较优的光合特性可能存在获取资源的补偿机制,以同时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生存需求。  相似文献   

15.
模拟干旱处理下毛竹光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毛竹叶绿素含量和光响应参数的变化,比较分析毛竹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点,探讨毛竹抗旱生理与适应变化,为毛竹林的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Ⅰ~Ⅲ度毛竹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干旱和对照条件下毛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响应曲线,并计算出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PLSP)、光补偿点(PLCP)、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量子效率(ηAQY)等光合参数。【结果】毛竹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竹龄之间差异都不显著,而Ⅱ度竹光合速率显著高于Ⅰ度竹和Ⅲ度竹,Ⅰ度竹和Ⅲ度竹之间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 Ⅰ度竹各叶绿素含量在干旱条件下显著低于对照,而Ⅲ度竹各叶绿素含量在干旱和对照间差异不显著,Ⅱ度竹只有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干旱条件下显著高于对照。各竹龄毛竹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变化不一致,干旱处理下Ⅰ度竹和Ⅲ度竹Pn显著高于对照,Ⅱ度竹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旱处理提高了Ⅰ度竹和Ⅲ度竹光能利用效率,降低了Ⅱ度竹对光的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桃对缺氮胁迫的适应性及其机制。【方法】以核桃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程度的缺氮处理:对照(CK)、中度缺氮(MN)和重度缺氮(SN),分析缺氮胁迫对核桃幼苗外部形态特征、生长情况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缺氮会使核桃幼苗失绿黄化,长势下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且总体随着缺氮程度加深和时间延长显著下降,尤其是处理后期(60~75 d)表现更明显;MN和SN处理下,核桃幼苗的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条件下PSⅡ天线转化效率(Fv'/Fm' )在前期(0~30 d)和后期(60~75 d)受影响较大,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胁迫程度加深明显下降,反之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随胁迫程度加深而上升,且同样在处理后期(60~75 d)受影响较大;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叶面积、根表面积、叶绿素a含量、Fv/Fm和ETR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含量与叶面积、叶片厚度、Fv/FmFv'/Fm' 显著正相关。【结论】缺氮会抑制核桃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和同化,阻碍根系生长,影响核桃幼苗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导致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变小、叶色变淡。在缺氮胁迫下,核桃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也会造成叶绿体吸收光照的能力减弱,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及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进而限制光合速率,影响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对NO2胁迫的耐受力,为选择抗大气污染的园林树种提供参考。【方法】以12.0 mg/m3的NO2对欧洲鹅耳枥和普陀鹅耳枥1年生幼苗进行熏气处理,熏气时间分别为胁迫零点(0 h,CK)、1、6、12、24、48、72 h,以及熏气后30 d测定两种鹅耳枥幼苗的光合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不同NO2熏气时间与苗木光合生理响应特征的关系,比较两种鹅耳枥对NO2胁迫的适应性。【结果】NO2胁迫后欧洲鹅耳枥具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暗呼吸速率(Rd),较低的光补偿点(LCP)和较高的光饱和点(LSP),表明欧洲鹅耳枥在较宽泛的光照强度下能够正常生长;欧洲鹅耳枥与普陀鹅耳枥的NO2熏气1 h处理组最大PSⅡ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增加,在6 h处理中仅欧洲鹅耳枥的Fv/Fm值增加,PSⅡ活性增强,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增多。【结论】推测认为欧洲鹅耳枥能够在NO2胁迫下有序适应外界不良环境,耐受性更强。这对城市道路树种选择与植物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兴安落叶松林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顶级植被,每年长出的新枝和老枝间有明显的特征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会引起新枝叶和老枝叶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笔者探究新枝叶和老枝叶间光合能力的差异,分析兴安落叶松光合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准确估算大兴安岭地区顶级群落的光合及水分利用情况。【方法】于2016年6—9月在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不同分化等级的兴安落叶松新枝叶和老枝叶的光合能力(Pn,max)、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CWUE)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兴安落叶松新枝叶和老枝叶平均Pn,max分别为5.654和3.248 μmol/(m2·s),平均Tr分别为1.291和0.779 μmol/(m2·s),新枝叶Pn,max和Tr分别比老枝叶高74.1%和65.7%。新枝叶和老枝叶平均CWUE分别为5.077 和4.762 μmol/mmol,新枝叶比老枝叶高6.61%。【结论】兴安落叶松林各分化等级间Pn,max、Tr和CWUE均差异不显著(P>0.05); 但新枝叶及老枝叶的Pn,max和Tr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新枝叶和老枝叶平均CWUE则差异不显著(P>0.05),仅6月中旬与其他月份间CWUE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兴安落叶松新老枝叶在光合能力和蒸腾速率上存在较大差异,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干旱条件下伐桩注水对毛竹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毛竹林节水灌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试验毛竹林中选取10 m×20 m样地9块,设置3个伐桩注水处理CK(0个)、T1(12个)和T2(18个),测定各处理2年生立竹的光合蒸腾生理指标及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①不同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单峰曲线,均无“光合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均表现为T2>T1>CK。②各处理下毛竹水分利用效率(EWUE)均为双峰曲线,随着注水伐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全天基本表现为CK>T1>T2。③不同处理下对毛竹净光合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不同,CK处理为空气相对湿度(φ),T1和T2处理为光合有效辐射(RPAR); 各处理下对毛竹蒸腾速率起最大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均为大气CO2浓度(Ca)。④各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主要决定变量均为RPAR; T1和T2处理下毛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主要限制变量均分别为空气温度(ta)、φ,而CK处理分别为φ、Ca。【结论】注水伐桩数量与毛竹净光速率和蒸腾速率正相关,而与水分利用效率负相关。增加注水伐桩能够显著提高毛竹的光合蒸腾能力,增加毛竹光合产物的积累,并且可以改变环境因子对毛竹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