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水分是半干旱区森林植被持续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北侧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分蒸散及其组分的研究,分析山地人工林的蒸散耗水规律,为基于林水关系的森林植被精细化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方法】利用热扩散探针等常规森林水文监测方法,同步监测树干液流、林冠截留、林地蒸散及气象因子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水分),分析林分蒸散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在季节尺度上,2016年、2017年华北落叶松林分蒸散量分别为522.57和583.67 mm,占同期降水量的120.13%、167.34%,年际差异主要受温度、土壤水分的影响;林冠蒸腾占林分总蒸散的比例平均为45.44%、林地蒸散占40.28%、林冠截留占14.28%。在月尺度上,林冠蒸腾占林分总蒸散的37.30%~52.43%,林冠截留占8.61%~21.81%,林地蒸散占31.52%~48.15%;林分蒸散和林冠蒸腾主要受温度、风速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林冠截留主要受降水和大气湿度的影响,而太阳辐射、饱和气压差和土壤水分是影响林地蒸散主要因素;2016年7月的林分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喀斯特森林优势树种小果润楠蒸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分析茂兰喀斯特原生林的水文生态过程及喀斯特地区森林的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热扩散探针法和Campbell自动气象站,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优势树种小果润楠的蒸腾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监测。【结果】小果润楠蒸腾的日变化过程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均呈典型的单峰型曲线,且呈明显的“昼高夜低”变化规律。晴天条件下,单木水平蒸腾速率日变化和叶片水平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蒸腾通量为晴天(122.00 g/h)>阴天(76.06 g/h)>雨天(19.60 g/h),且差异极显著,晴天的日平均蒸腾通量是阴天的1.60倍,是雨天的6.22倍,阴天是雨天的3.88倍。各季节的单株日均蒸腾量依次为夏季[(1.86±0.22)kg/d]>秋季[(1.71±0.38)kg/d]>春季[(1.59±0.13)kg/d]>冬季[(1.07±0.39)kg/d],全年单木蒸腾量为570.31 kg,其中生长季蒸腾量(472.29 kg)占全年蒸腾量的82.81%,非生长季蒸腾量(98.02 kg)占17.19%。各季节的蒸腾量以夏季(171.65 kg)最高,其次是秋季(155.60 kg),春季(145.04 kg)较低,冬季(98.02 kg)最低,分别占全年蒸腾量的30.10%、27.28%、25.43%和17.19%。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和水汽压亏缺与蒸腾速率均呈正相关。【结论】太阳辐射和水汽压亏缺为蒸腾主导因子,降雨对蒸腾多是抑制作用,而风速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对蒸腾的作用因天气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林分结构对蒸散组分的影响,在2012年5~10月,通过树干液流仪和传统水文学法,对宁夏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华山松次生林的蒸散及其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的蒸散量和组分差异较大,华北落叶松林、华山松林、油松林生长季总蒸散量为568.2、413.2、377.6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12.0%、81.5%和74.5%。3种针叶林的林分蒸散在垂直层次上分配比例相似,但各分量所占比例明显不同。生长季内华北落叶松林、华山松林和油松林的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77.2、146.8和115.1 mm,占蒸散总量的31.19%、35.53%、30.48%,这主要是受叶面积指数影响(华山松5.16华北落叶松4.78油松3.66);受林分密度影响,林冠蒸腾量为华北落叶松林(209.8 mm)油松林(152.8 mm)华山松林(88.3 mm);灌木层蒸腾量以华山松林最大(106.9 mm),华北落叶松林次之(26.8 mm),油松林最小(24.7 mm),这与人工林林下灌木盖度较低紧密相关;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的林下蒸散量分别为154.4 mm、102.3 mm,是天然林的2.17倍和1.44倍,与人工林林下地被物接收到更多太阳辐射有关。可以认为,林分结构是导致人工林蒸散量高于天然林的重要因素,选择合理的树种和林分结构是保持区域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蒸腾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下蜀次生栎林蒸腾强度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采用曲线积分的方法对林分蒸腾量作了估测。结果表明影响蒸腾强度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和净辐射;其次是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热流通量;风速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很小。次生栎林1996年总蒸腾量为428.88mm;总蒸发散量为858.68mm,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8.8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次生栎林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探讨在喀斯特生境下树种气孔对蒸腾需求的响应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了解类似气候条件下相似物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基本调节策略,为喀斯特地区森林的保护和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在贵州茂兰喀斯特地区,以常绿树种胀果树参(Dendropanax inflatus)和落叶树种瓜木(A...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厦门地区苏门答腊金合欢群落叶蒸腾作用和水分状况以及它们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群落叶蒸腾强度平均值为 477.9 mg·g~(-1)(FW)·h~(-1)。其蒸腾强度的日变化受土壤含水量和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但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其蒸腾强度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和叶片本身的含水量呈正相关,与后者的相关系数是 0.96。该植物叶片束缚水量,束缚水与总水量比值,水势均与气温呈负相关,其数值均高于乡土耐旱树种相思树。  相似文献   

7.
华北石质山区苹果树蒸腾规律及水分供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由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测算得到的、周期为2003年1月-2004年12月的苹果树蒸腾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得到降雨量,分析华北石质山区10年生苹果树蒸腾耗水规律及水分供求关系,旨在为该地区节水苹果园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水分生态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苹果树蒸腾耗水量(TR)呈现出明显的日际变化或月变化特征。3-4月逐渐升高,5月-6月达到全年高峰值,7月份逐渐降低,10月以后迅速降低。2003年及2004年全年TR值分别为600.9mm、468.0 mm,主要生长期间(4月-9月)分别为502.6 mm、408.3 mm;(2)2003年和2004年降水与苹果蒸腾的比例均大于1.0,说明周年降水可以满足苹果蒸腾耗水的需要。但主要生长季节中的4月至5月降水量与蒸腾量比(R/TR)仅为0.2~0.4,故该时期苹果树水分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应加强水分补给。2003年苹果树萌芽期、新梢旺长期降水与蒸腾的比值(R/TR)分别为0.05、0.82,2004年该值分别为0.14、0.63。说明萌芽期至新梢旺长期(4月初至6月中旬)这种供求矛盾尤为突出,该时期正处果树水分敏感期,所以更要实施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天然胡杨林与人工胡杨林蒸腾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胡杨和天然胡杨生长的土壤水分有很大差异,但蒸腾强度总值基本接近,说明人工种植和天然生长的同龄胡杨对水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差异在于蒸腾速率最大值一项天然林胡杨明显大于人工林胡杨,蒸腾速率的波动存在差异,人工林胡杨表现为"双峰",而天然林胡杨表现为"单峰";气孔蒸腾是胡杨蒸腾作用的主要形式,主要受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影响;胡杨属光湿型,喜湿,耐光照植物,必须保持一定的土壤水分,才能保证它们基本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用快速称重法,测定蒸腾强度。结果表明;蒸腾日变化曲线呈双峰状,最高峰约在中午11-13时出现。用烘干法测定组织含水量,结果表明:根、茎、叶含水量分别为37.54%,48.44%,61.03%。并用小液流法测定根、茎、叶的水势。最后通过测定酸枣的SLA(6.03m~2/kg);估算了酸枣的年蒸腾耗水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温带南部草原植物蒸腾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宁夏盐池典型草原地区长芒草草原和人工草地的蒸腾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工草地苜蓿的蒸腾强度比天然草地的大部分植物种都低得多。整个生长季中,苜蓿蒸腾强度变幅很大,表现出水分利用的灵活性。群落的不稳定性也反映在蒸腾过程之中,天然草地的蒸腾过程要稳定很多。苜蓿较低的蒸腾强度使其有可能更经济地利用水分,这在蒸腾强度和蒸腾耗水的关系中得到了证实。对提高草地的第一性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根据,天然草地虽然蒸腾过程比较固定,但对提高第一性生产力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型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稳定土壤碳库的重要机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林型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兴安落叶松林的可持续经营、碳汇功能提升提供参考.[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内,依据不同林型(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杜香-兴...  相似文献   

12.
乌岩岭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浙江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濒临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海洋性气候,在中国亚热带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探究该区域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可为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用岛津TOC-LCPH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7种林分(松林、杉木林、柳杉林、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茶园)土壤有机碳(SOC)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7种林分的SOC和WSOC含量都呈现出了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各土层SOC含量均以杉木林最高,≥10~25 cm与≥25~40 cm两土层WSOC含量亦是在杉木林中最高。WSOC与SOC含量之比为0.59%~1.51%,以杉木林≥25~40 cm土层的最高,以松林≥25~40 cm土层的最低。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分别存在极显著(P<0.01)与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WSOC含量与土壤密度、pH均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结论】乌岩岭土壤密度与pH均为影响林分SOC和WSOC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尺度林木蒸腾耗水测算方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林木蒸腾耗水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通过回顾林木蒸发散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树木蒸腾耗水研究的发展进程,并从枝叶、单木、林分和区域(流域)4个尺度上,综合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关于林木蒸腾耗水量的测算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测算方法的测定对象、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等。在此基础上,对树木蒸腾耗水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分析,认为:①不同区域、不同尺度、不同树种的林木蒸腾耗水量的测算,要选择最适合的测算方法及估算模型,并充分考虑模型参数的本地化。②不同尺度运用不同测算方法,需要寻找尺度转换的误差所在,提高林木蒸腾耗水量测算的精度。③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将实测数据与遥感技术、遥感影像相结合,解决遥感影像的不连续问题,建立测定林木蒸发散的普适模型。④对植物蒸散的过程和机理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需要气象学、水文学、植物生理学、土壤物理学、微气象学、遥感技术等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 作为非均一的下垫面,林木层内植被与环境、植被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理论假设等问题是未来蒸散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凤阳山主要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林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恢复与保护土壤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 300~1 400 m范围内主要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林地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含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4种林分土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WSA)(≥0.250 mm)含量均在90%以上。土壤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及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以杉木林的最大,竹林的最小。②通过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排序分析,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杉木林对≥2.000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影响较大,竹林对≥0.053~0.106 mm粒级的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较大。③土壤密度与土壤MWD及GMD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分形维数(D)呈显著负相关。非毛管孔隙度与土壤MWD及GMD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D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林分类型较土层深度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更显著,土壤密度及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理化性质较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总有机碳含量等对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氮沉降增加对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对阔叶红松林进行模拟氮沉降实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低氮(N1, 30 kg/(hm2·a))、中氮(N2, 60 kg/(hm2·a))和高氮(N3, 120 kg/(hm2·a))共4组处理,在实验样地内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中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含量及变化。【结果】① 模拟氮沉降未改变SMBC、SMBN及SMBC/SMBN的垂直分布; SMBC、SMBN在生长季月动态曲线均为以8月中旬为峰值的单峰型曲线,SMBC/SMBN的曲线波动较大,0~10 cm土层以N0处理的结果波动范围最小(2.83~6.97)。② 模拟氮沉降仅对0~10 cm土层6、8月中旬的SMBC以及5、6、8月中旬的SMBC/SMBN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SMBC、SMBN及SMBC/SMBN的生长季平均值无显著影响。【结论】模拟氮沉降对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仅在个别月份中表现明显,而对于整个生长季而言,更长时间的模拟氮沉降实验才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径级急尖长苞冷杉个体蒸腾耗水规律,并分析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明确西藏亚高山区林木生长规律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应用树干液流测定系统在西藏色季拉山天然急尖长苞冷杉林内对8株不同径级急尖长苞冷杉个体进行蒸腾耗水的连续测定,并同步监测5个气象因子。结果 急尖长苞冷杉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7月、8月和9月8株样木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137.09、142.71和184.43 g/h,日活动时间为10:00—22:00,其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急尖长苞冷杉树干蒸腾耗水速率与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湿度极显著负相关,与风速无关;蒸腾耗水与各因子相关系数绝对值排序为大气湿度>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急尖长苞冷杉边材面积和日蒸腾耗水量均与胸径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999和0.937。结论 急尖长苞冷杉蒸腾耗水日变化呈“N”形变化,受大气温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因子影响显著;随胸径增加,单株日蒸腾耗水量迅速升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 > 成熟林(13.47±0.14)g/kg > 中龄林(10.91±0.38)g/kg > 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 > 中龄林(80.25±5.34)t/hm2 > 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8.
By combining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oil profile at field and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analysis in laboratory, a study on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six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dynamics of water content after rain was conducted in Wanchanggou, Guangyuan City to find out the vegetation types with effective water-conservation functions in order to serv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ow hill heavy rain area upper the Jialing Riv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mixed Alnus crernastogyne and Cupressua Leyland forest (AcCl) were best. But in the depth of 0-20 cm. The properties of soil in the abandoned cropland (Fm)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AcCl. The soil bulk densities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layers of 0-20 cm and 20-40 cm in all the six vegetation types except that in the Robinia pseudoacacia shrub forest (RpII), and the changes of the maximum and the capillary moisture capacity between layers were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Fm and in the AcCl. Of these stands, the AcCl had the shortest water-absorbing period and the strongest moisture changes in the upper layer (0-15 cm). In the same stand, the deeper the soil layer, the slighter the soil moisture varied, and the longer the soil moisture accumulating process lasted.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时间脐橙园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年限脐橙园土壤理化特性,为脐橙园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未种植地(对照)、2年生、4年生、9年生、15年生、23年生6个脐橙园为研究对象,采集样点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分别测定土样的物理性黏粒含量、容重、20 cm蓄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含量和pH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脐橙种植年限对土壤容重和蓄水量影响不显著。土层对土壤容重、蓄水量在土层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01),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容重和蓄水量逐渐升高。脐橙种植年限、土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物理性黏粒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01),2年生及4年生果园上层土壤物理性黏粒显著低于未种植对照地(P<0.05),而23年生林地则显著高于未种植对照地(P<0.05),下层土壤物理性黏粒变化无显著规律。脐橙种植年限、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各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脐橙园中层土壤的pH均显著低于未种植对照地,下层土壤的pH则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5年生脐橙园土壤各土层的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年限(P<0.05),上层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在23年生果园达到最高值。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与土壤物理性黏粒呈正相关关系,而与pH、土壤容重、蓄水量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脐橙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特性存在显著影响,随着脐橙种植年限延长,土壤逐渐酸化,表层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15年生果园土壤总体肥力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年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