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也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选择.综合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因子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营效率的时空分异,讨论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平缓,主要受制于纯技术效率水平,中部地区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凹陷区,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虽均有提高,但增长势头缓慢,整体经营效率偏低;2)资源丰富程度和旅游专业化并不完全代表旅游经营效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居民出游偏好对经营效率提高具有积极影响;3)不同驱动因素对经营效率时空分异影响具有显著区别,作用强度和方向也随时间发生改变.最终,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和驱动因素三个角度提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与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DEA和网络分析方法,结合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模型,分析辽宁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8—2012年旅游效率,并分析其可达性。研究发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总体相对较高,少数在单个指标上尚未达到最优水平。总体上看,1998—2012年,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以青山沟为最大,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以鸭绿江为最大;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在分析时段中处于中间状态。在可达性方面,分布差异十分明显,总体上形成中部平原地区可达性较好、辽西山地和辽东丘陵地区可达性相对较差的空间分布态势,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中部平原地区景区的旅游综合效率水平相对也较高,随着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加强,其他景区的综合效率水平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旅游发展质量体系,对环渤海地区18城市2002—2014年间旅游发展质量水平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标准差椭圆、重心法、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旅游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时序变化差异显著,存在典型的"高质量-高稳定性"和"低质量-低稳定性"两大类型;(2)从空间格局演变看,空间集聚态势有增强的趋势,环渤海圈内南北部差异在扩大而东西部差异性增减不定,整体上东南部地区城市的影响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量的重要引擎。基于多种DEA测度模型对江西省2011—2020年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旅游效率测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双重视角揭示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静态视角上,江西省旅游产业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动趋势几乎一致,纯技术效率除了2015年以外都处于前沿面,说明江西省整体旅游技术效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规模报酬除了2012年和2019年外,其他年份均呈递增趋势,说明江西省旅游产业要素投入规模尚未达到最佳水平。横向比较全省各设市区层面上,南昌、萍乡、九江三地超效率值较高,而赣州、宜春和抚州三地的超效率值偏低;动态视角上,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19—2020年江西省全要素生产率仅0.599,显著下降;横向比较结果显示,10年间除了抚州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有小幅回落(降幅6.9%),其余10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均大于1,且年均增长率达8.5%。研究结果对江西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平衡地区差异、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相关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我国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1年~2017年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从全流域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经济的专业化程度缓慢提升;2) 从上中下游各区域看,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上游地区较低的区域经济水平突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中游各省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下游的相对差异最大.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此亦有贡献.4) 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已经形成了下游网络化、中游均质化、上游专业化的空间结构,并有望向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其总体差异及年际变化趋势,利用首位度方法分析城市旅游规模结构演化,揭示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分异演化规律,并围绕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解析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呈现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减小态势.上海旅游的中心性是导致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因,初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苏州为次级旅游发展中心的主-副中心旅游圈层结构;(2)长三角地区各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初现空间分异性,即错位型和匹配型;(3)长三角地区入境游客日趋分散,逐渐由中心城市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7.
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和存在形式,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体系的建设.该文以武汉为例,通过对网络游记进行词频分析以挖掘游客对城市旅游意象感知,并据此对相应的旅游空间的可达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进而分析旅游意象要素的可意象性与旅游空间的可达性之间的关联和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与其空间和感知可达性整体相关性较低;部分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和分布与道路可达性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该研究可为完善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营销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影响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者出游半径、旅游企业区位成本、旅游相关产业配置以及城镇体系与布局等。我国旅游产业布局在大尺度范围内,由东南向西北和西南地区转移;在中尺度上,由中心城镇、旅游热点地区向旅游温点或冷点地区转移;在微观尺度上则向城市郊区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旅游中心城市及其中心性要素的界定,选择表征旅游中心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与城市旅游服务水平的11个指标,建立旅游中心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定量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以加合法模糊评价模型求算出各旅游中心城市的中心性综合分值,再结合各旅游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构建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3级等级体系;提出该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措施,构建"4大旅游中心城市-交通线路-品牌旅游区"的点、线、面组成的空间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0.
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结构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在构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和GIS技术,对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苏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分别由南、北向中部递减的“凹”字型空间格局;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示出由中部分别向东、向西递减的“凸”字型空间格局;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出由沿海、沿东陇海线向中间递减的“八”字型空间格局;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呈“工”字型空间格局;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可持续发展能力向周边呈辐散状递减趋势.文章最后从加强资源环境管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运用分形理论对山东黄金海岸带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空间分布密度由中心旅游城市———青岛向周边地区衰减,且青岛的集聚性比较强,众多旅游城市集中分布在G18、G15等高速公路线上,交通通达性好。从空间集聚维数可以看出,该区域优秀旅游城市空间结构仍处在有限扩散集团凝聚模型演化的初级阶段,空间分布密度由青岛向四周衰减比较快,但青岛的空间吸附半径不大。从空间关联维数可以看出,该区域优秀城市系统空间结构自组织优化还没有完成。据此,本区域在继续发挥青岛集聚性的同时,应着力培育烟台、潍坊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而构建以青岛为中心、烟台、潍坊为副中心的“三角形”山东半岛黄金海岸带优秀旅游城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机制。结果表明:(1)临汾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空间上农业用地适度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旅游由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2)临汾市探索出乡村旅游实践模式,即明确定位,重塑旅游形象,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3)乡村旅游从农业、农村和农民3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资源型城市乡村发展亟需转型,资源型城市乡村应注重旅游形象的重塑,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新型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本地完整旅游产业链条,以谋求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介绍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宁波的城市旅游空间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4.
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为宝鸡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城市旅游规划空间布局要素分析法.结果 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要素相对完整,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但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结构不科学,特色不明显,地方优势发挥不足. 结论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应从山水城市个性的体现、地方性旅游文化的强化、旅游通道游客感知度的提高、游憩商业中心(RBD)的打造和工业旅游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15.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16.
《河南科学》2021,39(1):132-139
选取2009—2018年截面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运用重力模型、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局域关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东北三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并选择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①2009—2018年东北三省旅游经济重心在辽宁省内且向东北方向偏移.②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表现为空间依赖性.旅游经济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低-低集聚区集中在黑龙江.另外,辽宁、吉林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二元结构也较为显著.③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由"西南高、东北低"逐渐演变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空间格局.2009—2018年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热点区为主.④居民生活水平、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经济等一级指标对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影响较为显著;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等二级指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2005,2010和2014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市圈25个城市的旅游效率。珠三角都市圈旅游效率逐步上升,区域内各城市旅游效率呈现一致的上升趋势,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出现极化结构;长三角都市圈旅游效率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同时期珠三角都市圈,区域内各城市旅游效率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都市圈旅游效率呈现空间分化格局;通过分析两大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将都市圈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划分为空间极化、空间分化和空间一体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以环渤海为研究案例地,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2004-2014年的城市代谢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与Super-CCR模型的比较发现,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更能反映环渤海城市代谢效率的真实情况.(2)时间序列上,2004-2014年环渤海城市代谢效率总体波动上升,环渤海城市代谢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贡献显著.(3)空间格局上,2004-2014年环渤海城市代谢效率较高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内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热点区由辽中南地区下移到辽宁西部以及京津唐区域,且胶东半岛热点群凸显.(4)城市开发度、城市生产效率对城市代谢有正向促进作用,环保力度、行政级别对城市代谢的作用须进一步引导.  相似文献   

19.
运用分形理论对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的研究显示:合肥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呈内紧外松的格局,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景区的密度衰减性在增强,是比较标准的有限扩散集团凝聚.景区系统空间具有多分形特征,自组织优化功能较弱.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优化应着力于三点:完善"两核心、四组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加强交通体系建设,深化旅游产品规划建设,积极引导旅游流空间流动.  相似文献   

20.
陈青松  马耀峰  李森  刘智兴 《河南科学》2014,(11):2366-2372
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评价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入境旅游为视角,基于市场调研数据,构建了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指标评价体系,借鉴模糊物元模型对我国六大城市的旅游供给水平进行测评,把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要素分为核心、辅助和瓶颈等3个要素层次.结果发现:北京、上海、西安和成都为二级供给水平,广州和昆明为三级供给水平;形成了目的地城市供给评价的3883结构;城市间旅游供给要素水平存在差异,供给特色鲜明;模糊物元模型在旅游供给水平测评上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