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京族成人皮下脂肪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京族305例(男160例,女145例)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及体脂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值和体脂百分含量(%)均高于男性,性别间存在极显著差异.2)男性6条曲线分布较稀疏,面部、上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在40-49岁组较厚,在30-39岁组较薄,下肢皮下脂肪发育情况则相反.3)女性除二头肌皮褶外,其余5条曲线分布较密集,面部皮下脂肪随年龄增长持续增厚,四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在40-49岁组最丰富.4)京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发育低于北京汉族,优于贵州布依族和宁夏回族;与达斡尔族相比,京族男性在30-49岁期间其上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较薄,而下肢的皮下脂肪较厚;京族女性上肢和背部皮下脂肪较薄,而腹部和下肢的皮下脂肪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四川羌族602例(男299例,女303例)成年人进行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的测量,分析该族群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与我国部分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四川羌族男性和女性的躯干皮褶厚度总体上高于面部和四肢皮褶厚度,后者最低;(2)男性和女性的7项皮褶中,均是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最小;(3)女性的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的数值,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各项皮褶、体脂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同西部地区13个族群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羌族男性与甘肃汉族最接近,羌族女性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最接近.  相似文献   

4.
2009年6月在山东寿光调查了778例(城市男性156例,城市女性150例,农村男性272例,农村女性200例)山东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厚度.分析了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总体来说,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2)6项皮褶指标中,男性以肩胛下皮褶最大,而女性则以三头肌皮褶最大.(3)城乡对比显示,总体来说,城市组皮褶发育优于农村组.(4)与其他4个族群比较,总体来说,山东汉族皮褶发育优于布依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逊于北京汉族.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简阳调查了699例(城市男性137例、女性151例,乡村男性205例、女性206例)的6项皮褶(腓肠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肩胛下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与面颊皮褶)厚度值,分析了简阳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1)无论城市或是乡村,女性各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男性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女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女性高,除面颊皮褶外,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简阳汉族男女皮褶厚度曲线随年龄增长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6.
芜湖郊区中学生皮下脂肪及身体围度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安徽省芜湖地区668名乡村中学生四顶皮褶厚度及四顶身体围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尤其是青春期的变化。结果表明:男性、女性皮下脂肪在青春期迅速增厚,身体围度随年龄增长而增中;在青春后期,皮下脂肪、身体围度保持在一定水平,求出了皮褶与转度间的回归方程,进行了回归系数的t检验。文中比较了男女间的差异,并与芜湖地区1992年测量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皮褶发育状况,对282名蒙古族和255名汉族大学生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进行了测量,计算了两处皮褶和、肩胛下/肱三头肌皮褶,并对各指标进行了民族间比较.结果发现,汉族男生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与两处皮褶和显著高于蒙古族男生,女生之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提示汉族男生的体脂发育优于蒙古族,而汉族与蒙古族女生的体脂发育状况整体上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8.
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了310例(男152,女158)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6项皮褶(腓肠肌位、髂前上棘位、肩胛下位、三头肌位、二头肌位、面颊部)值,分析了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躯干部皮下脂肪厚于四肢部位,以背部最突出;2)6项皮褶厚度性别差异均高度显著(P<0.001),女性的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3)男女30~岁组前皮褶厚度明显上升,35~岁时下降,之后男女略有不同,男性呈波浪式上升,女性则缓慢上升;4)男女6项皮褶厚度值均呈正相关;5)布里亚特蒙古族皮褶厚度发育总体优于达斡尔、布依、乌孜别克、俄罗斯和云南蒙古族.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省黔南州494例(男259例,女235例)布依族成人的围度值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我国其他15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组的头水平围值变化很小;(2)男性与女性四肢围度的最大值均在30-岁组,男性躯干围度的最大值在40-岁组,女性胸围、臀围最大值在30-岁组,腹围最大值在50-岁组;(3)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但相对变化率都低于四肢围度;(4)同年龄组间比较,女性的腹围、臀围、大腿围值多大于男性,而四肢围度值小于男性;(5)我国16个族群进行比较,布依族围度值较小,但在5个南方族群中,布依族围度值较大;(6)聚类分析显示,我国16个族群围度可分为2个大组,即南北方混合组与北方组,布依族男性和女性均属于南北方混合组;(7)主成分分析显示,南北方混合组上肢围度值小,北方组上肢围度值大,上肢围度值是16个族群分组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用皮褶厚度、体脂率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来计算体密度,采用Brozek公式计算体脂率.用BMI、皮褶厚度、体脂率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2)随年龄增长,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值、BMI、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3)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江淮汉族肥胖率男性为39.8%,女性为30.4%.皮褶厚度法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BMI法,两种方法存在较大矛盾.本研究认为用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来判断中国人群肥胖的标准,男性应该在35~45 mm之间,女性应该在45~55 mm之间选取.(4)用长岭晋吉体脂率法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肥胖率男性为43.3%,女性为5.3%.用体脂率和BMI法判断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存在较大矛盾.长岭晋吉体脂率法男性标准定得太低;女性标准定得太高.本研究认为用体脂率来判断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  相似文献   

11.
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双语教学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疑跟民族文化的衰落密切相关。对黔西南布依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双语教学在整个布依族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采用血型遗传标记鉴别法准确诊断的27对12~15岁同性别双生子进行了身高、体重、皮褶厚度及无氧功率的测定。数据经遗传统计学处理,估算出体成分及无氧功率的对内相关系数和遗传度。初步探讨了遗传因素对体成分与无氧功率关系的影响,为某些项目运动员科学选材、控制体重及预防青少年肥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服饰作为布依族文化的主要表征和重要载体,对其进行研究,对推动整个布依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布依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物质文化现象,是布依族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的祭祀文化历史久远,内容丰富,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作为展示布依族文化的平台,传承布依族文化的媒介,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布依族的祭祀文化被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富有本民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祭祀最原初的意思就是,用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沟通天人之界,以期得到神启与护佑。祭祀活动在布依族社会中一直都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祭祀文化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致使这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与威胁。  相似文献   

16.
婚恋习俗、家庭结构和功能集中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婚姻、家庭状况也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罗平多依村布依族传统的婚姻、家庭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迁。导致变迁的主要原因为:法律法规;旅游开发;外来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传统文化有久远的传承历史和丰厚的积淀.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布依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传统技艺的学习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传统居民与现代居住方式的差距,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迥异,传统服饰与现代着装需求相悖,传统民族语言与现代通用语言的矛盾等诸多困境.如何让布依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永葆民族特色,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长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丰富道德情感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布依族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道德心理结构。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维度对布依族伦理道德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伦理道德认知由感性到理性;伦理道德情感由简单到丰富;伦理道德行为由他律到自律。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他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系统,他们用这样的传统文化命名事物对象,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名录分类系统,这样的名称民俗具有重要的文化、语言、经济、历史和教育价值,体现标识功能。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祭祀文化,与布依族的历史一样悠久。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与其本身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通过考察,了解到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心理慰藉功能、社会规范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促进布依族社会和谐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