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金属按照人的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形状,历来是人们的梦想.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根伸缩自如的金箍棒,或许寄托了古人对金属的某种期望.……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孙悟空遇到黄风怪,那怪有两大法宝:“干热风”和“黄沙”,十分厉害。后来孙悟空得到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和“飞龙宝杖”,任由黄风怪吹风扬沙,在狂风中岿然不动,终于战胜了凶恶的黄风怪。这个“定风丹”、“飞龙宝杖”降伏风沙恶魔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一个愿望:希望能有一种神奇的物质,一种方法,能有效地避免由于狂风造成“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正威胁着人类!是啊!沙漠化号称地球健康肌肤上的“毒瘤”。它悄无声息地蔓延着,吞噬着肥沃的土地,吞噬着生灵生存的环境。据统计,全世界沙漠总面积为四千八百多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描写齐天大圣孙悟空去赴蟠桃会,想偷吃玉液佳肴,便卖弄神通,拔下几根毫毛,放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喝声:“变!”,即变成一些“瞌睡虫”,奔向负责看守的众力士,钻入鼻中口内,使仙官力士们很快酣然大睡,悟空乘机大吃大喝尽情享受。这神奇的“瞌睡虫”,在书中多次出现,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睡眠的一种看法。与东方人不同,西方古老的传说是“催眠咒语”,古典神话芭蕾舞剧“睡美人”中,只要巫师或巫婆念一种神秘的“催眠咒语”,整个王宫(包括美丽的公主和她的仆人、卫士以及宠物猫、狗、鸟等)都马上进入深睡之中(题图为“睡美人…  相似文献   

4.
让金属按照人的意愿随心所欲地改变形状,历来是人们的梦想。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根伸缩自如的金箍棒,或许寄托了古人对金属的某种期望。 为了改变金属的形状,从青铜器时代起,人们就用加热、锤击等方法想让金属听使唤。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种能记住自己本来面目的合金终于应运而生了。 1963年,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在一次实验中,需用镍钛合金丝。他们把原为圆圈状的镍钛合金丝拉直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08,(3):15
拥有“火眼金睛”也许不再是孙悟空的“专利”。美国科学家正在利用纳米技术,开发一种能拉近并分析远处目标的电子隐形眼镜。  相似文献   

6.
我们听说过压缩饼干,但是很少听说压缩能源。最近,美国一家风能发电厂开发了一种巨型“储能袋”,它可以压缩风能。当风力强的时候.风能被装进“储能袋”储存起来;当风力弱的时候,“储能袋”又可释放风能用于发电。这听起来十分神秘。有点像神话传说中弥勒佛的“如意乾坤袋”。那么,美国人造的这个“风能袋”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相似文献   

7.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最早起源于欧洲,现在已通行于全世界。特指某国院士时,译作Member ofAcademy或是Fellow of Acade-my,通称则译作Academician。无论哪一种译法,都少不了“academ”这个词根。追溯院士的来历,就要追到这个“根”上。 传说在古希腊时代有一位名叫阿卡德莫斯的英雄,曾凭自己的智慧和责任感把雅典城从一场可能发生的大灾难中解救出来。他死后葬  相似文献   

8.
邂逅“尼西” 1933年,为了在尼斯湖边修路,人们用爆破的方法清除湖边的岩石。大概湖中确实有什么东西受到爆炸声的惊扰,在以后的几个月中.不少人便声称看到了“水怪”。有人描述说,“它有三个隆起物,搅动湖水,在湖面上留下尾迹。”“脑袋的直径和颈部的粗细大致相当.嘴的大小为30~50厘米。”“从脊背上看很像一头大象,一米多高,近四米长。”  相似文献   

9.
提及悬丝诊脉,人们或许又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路经“朱紫国”,为抱病卧床的国王治病时,故弄玄虚,变出3根金丝线,为国王悬丝诊脉,进行“望闻问切”,道出了国王患病的起因由来,开出了救命处方。虽然那只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神话。但是“悬丝诊脉”这一方法,却不断因科学家,特别是军事科学家的运用升华,演绎出许多神秘离奇的真实故事。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总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中心正向亚洲地区特别是朝鲜半岛转移,并不断地调整驻东北亚美军基地的部署:以第七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小鹰”号航母战斗群的母港横须贺为核心,辐射至佐世保、釜山、浦项、镇海和那坝等港口和海军航空站,形成了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基地群。这一地区的基地数量多、规模大,仅美国海军常驻或战时可以使用的港口就有三十多个,至少可容纳各型舰船1 300艘,约930万吨。东北亚基地群不但是美国海军,而且也是美军在亚太地区主要的战略集结地和出发地,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后勤补给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家根据观察,发现水母是一个高度准确的“活气压计”。在暴风雨到来很早之前,它就急急忙忙地把身体隐藏到安全地带。 科学家仔细地研究了水母的身体,发现它有一个可以感觉超声波的“耳朵”。在暴风雨发生前10~15小时内,它的“耳朵”就能清晰地“听”到由水中传来的超声波。在水母的“耳朵”前端有根细细的棒状物,上带一个圆球,充满液体,上面有一个小小的石子浮起,并同神经  相似文献   

12.
“层次”这一术语,在目前的各类自然科学、哲学,以至各类社会科学的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从我们所接触的材料看,有的将其视为有明确规定的概念,有的则做为日常用语,用得很随便。至于“层次论”,亦是众说纷云。那么,何谓“层次”,何谓“层次论”?能否给予科学的规定,对此,我们想试一试。近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中这样写到:“宇宙是无限大的,它又是可以不断分割的”,“宇宙无限多样的客体,由于量的不同分为许  相似文献   

13.
考古学家最近宣布,存巴拿马新发现的、年代在公元700~1000年的墓葬群,为揭示鲜为人知的“金酋长”文明提供了线索。“金酋长”文明可追溯到大约公元250年至16世纪。在新发现的墓葬中,有一个墓葬的墓主是一位酋长,其胸甲上雕刻着鬼魅图案,还有一根大金珠串成的皮带。  相似文献   

14.
这个喜人的消息来自一篇最新报道。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一种人工“冬眠”技术,使老鼠进入假死或“冬眠”状态,再在必要时将它们“唤醒”。因此,科学家们相信,这种“冬眠”技术也可以用在人类身上,为人类在冬眠中飞越漫漫星球打开一扇大门。远征星际航行的第二站自人类踏上月球之后,科学家早就把眼睛盯住了火星。这是因为它与地球很相似:同样有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只不过火星上一个季节的时间差不多是地球上两个季节的时间;同样有大气层,只是比地球上稀薄,大气中含95%的二氧化碳;同样有气候变化;同样有南北两…  相似文献   

15.
没到诗巴丹时,就听说在诗巴丹潜水经常可以看到海狼,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大群“捕猎”的海狼,这就是潜水人俗称的——“海狼风暴”,据说那场面十分壮观,潜水者均为之震撼。几个去过诗巴丹的潜友都有印着海狼的T恤衫,海狼张着大嘴,露出成排的利齿,眼神酷似陆地动物“狼”发现猎物时的神态。而海狼风暴据说是诗巴丹潜水的一大精彩看点之一。“海狼”这个“二战”时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使多少盟军舰船葬身大西洋海底,如今提起它,总会使人回忆起“二战”中许多恐怖的战役。通常我们常说的海狼,是巴拉金梭鱼(Sphyraena barracuda)或黄尾金梭鱼(…  相似文献   

16.
在千姿百态的蘑菇族中,有一种珍品名叫竹荪。它每年夏秋之间,生长在南方深山竹林之中,形态特别奇异:它的菌盖有白色的、绿色的,也有黄色的,菌托呈粉红色或褐色,菌柄嫩白如玉;菌盖从上而下挂着一圈细白、透明、形若窗纱的网状菌裙,宛若一个穿着白纱裙、婀娜多姿的窈窕少女,亭亭玉立地站立在竹林湿地之中。这种稀见的蘑菇在全世界独有我国食用,故中国人可以称得上是竹荪的知音。早在春秋战国时,大诗人屈原就已将它列入“香草”,写入《楚辞·九歌·湘君》之中,诗云“:荪桡兮兰旌。”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还详尽记载了它的形态“:梁简文延香园,…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也能融入相声中“逗”的艺术,那么就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始,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逗”的方法,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说要猜谜,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  相似文献   

18.
海底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世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海底龙宫几乎是家喻户晓,除了龙王和虾兵蟹将以外,孙大圣也要念着避水诀才能下去。诗中说“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上九天揽月早已做到,现在还能飞得更远,可是下五洋遨游,困难还是不小。因为在太空的问题主要是真空和失重,而进入海底除了空气供应外,还有压力问题。每增加10米深度就要增加一个大气压,到1万米的海沟中就要经受1000个大气压的考验,人如果不加上耐压的保护壳,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了这种压力。  相似文献   

19.
正在经历了3年半的旅行之后,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飞抵目标小行星"龙宫"。该探测器将于2018年晚些时候在这颗小行星的表面释放着陆器,并于2020年将珍贵的样本带回地球上的实验室,在此之前,它已经为行星科学家提供了针对此类神秘小行星的近距离观测。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发布了一些距离"龙宫"约300 km拍摄的模糊图像。这是一颗普通但很少被研究的小行星,它看起来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第20回,唐僧师徙途经黄风岭,忽然狂风大作,孙悟空道:"等我把这风抓一把来闻一闻!"只见大圣"让过风头,把那风尾抓过水闻一闻,果然不是好风!"话未落,山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却是黄风手下的虎先锋,它化狂风,将唐僧摄将而去.此后是孙悟空大战黄风怪,在灵吉菩萨的帮助下,收服黄风怪,救出唐僧. 这个"抓风辨妖"的神话,反映了古人希望能扩大人类"嗅觉"的功能,能闻出一般人闻不到的气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