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多以农村为背景,他那些获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大都以农村题材为主。九十年代末期,莫言开始城市题材短篇小说创作,把笔触伸向城市,探寻城市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虽然莫言的城市题材小说没有取得农村题材小说那样的辉煌成就,但他以《沈园》为代表的城市题材小说创作的尝试,显示了他拓展他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之外版图的努力,也是他始终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表现。虽然莫言对于城市题材不如农村题材熟悉,但极具创造力的他采用寓言化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城市题材小说同样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沈园》就是他寓言化城市小说创作的尝试,采取迂回手法而不是直白的表达思想,达到言在此意在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小说中的刑罚书写绕不开中国新时期刑法的转变与影响.余华、王小波和莫言等作家都在小说中透过刑罚书写呈现暴力,并侧重表现精神的刑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析,如果将1979年《刑法典》的颁布作为现实背景,那么法律的缺失与文学的填补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檀香刑》则以历史小说的形态解构历史,书写重刑的惨烈与人性的幽微.从余华到莫言,文学上趋于频繁的刑罚书写与法律上呈现的"重刑"趋势形成同构与补充关系.从刑罚的几个关键词暴力、荒诞、历史文化入手,能对这一关系有更加深入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4,(4):34-37
莫言的小说多依托"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然而在不同的作品中,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上不仅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也被莫言寄予了不尽相同的精神内蕴。从莫言的《红高粱》和《生死疲劳》这两部相隔二十多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叙事风格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死疲劳》从"精神家园"到"现实家园"的转变绝不是一种"下降"或"倒退",而是他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的又一实质性的大步前进,也是他始终保持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莫言将一个饱含生活艰辛和社会变迁的故事讲述得荒诞而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人性及其欲望的内在演变规律。这恐怕也正是张艺谋在电影中将丁师傅的"幸福时光"定位为时代变迁中获得的谋生手段和价值观念的缘由所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之所以在同类小说中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与莫言在表现人生的悲剧时使用了幽默这一艺术手法有着内在联系。莫言作为一位富有自我个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既注重向人性与欲望等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掘进,又注重发挥其汪洋恣肆的艺术想象力,用幽默的艺术手法,为我们营构了一个值得无限阐释的艺术世界。这恰是莫言的文本世界具有无限阐释空间的缘由——这对读者是如此,对跨界的电影导演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对于《红楼梦》的解"味"研究,也即旨意研究,其开篇文本是极为重要的。而夹杂于开篇叙事文本中的诗词韵语,更是解味小说旨意的关键线索。以诗语为据,联系作者的叙事笔法和用心,详细解析《红楼梦》开篇的诗事文本,主要集中在第一回,对小说旨意能有更直接和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每位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绰号,好比自己的名片,这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从绰号命名方式及分类、绰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绰号暗含的感情、绰号产生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浒传》的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乡土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应该说莫言小说是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因此,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中国乡土小说背景中将有利于突显出其在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与写实主义和写意主义乡土作家不同,莫言的乡土小说更多的是以一种平民姿态表达着对于乡土中国苦难的体验乃至认同。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5,(3):14-17
莫言认为"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他在创作中力求摒弃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站在人性的角度写作,最终"突破了阶级、政治界限"。本文以莫言早期小说为例,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其中的复杂表现,指出主流意识形态在莫言小说中并未退场,而是以一种作者不自觉的暗示方式存在着,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小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潍坊学院学报》2018,(1):12-17
自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对于莫言英译本的研究日渐兴起。葛浩文是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英语世界的重要人物。文章在收集并分析国内相关论文、报纸及著作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翻译语言、翻译思想以及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帮助研究者了解莫言英译研究现状,为进一步进行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提供指导。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内对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及翻译语言方面,而对其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多借用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较少有宏观的数据分析;另外,研究对象集中于莫言中长篇小说的英译上,对于莫言短篇小说英译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4.
《酒国》是莫言创作的较为典型、成熟的先锋小说,虽然生不逢时,面世后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先锋艺术成就不能忽视。《酒国》的先锋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虚构了一个欲望无度的"酒国"生活,创造了一个多重文本重复叙述的迷宫化的叙事艺术结构,有着显著的反讽风格,以及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与魔幻写作手法的融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万事由来     
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叫万秉迢的人发明的。万秉迢在阅读施耐庵的《水浒传》之后,被书中的108位好汉所折服,就想发明一副娱乐工具来纪念他们。万秉迢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我们现在所玩的108张麻将牌。他把麻将牌设计为108张,暗喻《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牌中的九索指“九纹龙”史进,二索指“双鞭”呼延灼,等等。因为108条好汉分  相似文献   

16.
<正>文学是与音乐相通的艺术,由阎肃创作、那英演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可以很好的表达莫言小说带给读者的感受。在40余年的文学创作中,莫言以11部长篇、34部中篇、80余篇短篇小说,([1])构建起一个"变幻莫测"的文学世界。这个"涛走云飞、花开花谢、纷纷扰扰"的文学世界是那样地恢宏又驳杂,不仅令读者常有"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18.
他拔出一棵“透明的红萝卜”,他种下一片“红高梁”;他因前者震动文坛,因后者声誉鹊起。在不长的时间里,莫言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以其鲜明的特色独树一帜,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他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比较突出的青年作家。对莫言小说的成就,已有诸多评论。论及其语言的,大都囿于宏观和整体考察。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总体和部分的结合上,论述莫言对小说语言的贡献。莫言在早期创作中,对语言的创新已显露端倪,《红高梁》则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许多作品,在语言的生成、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方而都有所突破创新,裹挟着感觉想象的神灵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20.
《四十一炮》是莫言首次用儿童视角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罗小通的叙述,使人意识到商业化经济过度发展对农村固有生活的冲击和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作为莫言对儿童视角进行告别式使用的创作,《四十一炮》从童话式形象、童话式语言、童话式叙述结构三个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童话色彩。与莫言之前的文本比较,还能够发现该小说的童话式思维在作家创作中的传承与突破,并呈现出一种变体童话的风格,即“童话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