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的“百姓”指人民(旧时区别于“官吏”),然而古代却与之相反。例如:《诗经·大雅·天保》五章:“群黎百姓,遍为尔德。”毛亨传:“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周语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韦昭注:“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礼记·郊特牲》:“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大庙之命,戒百姓也。”郑玄注:“百姓,王之亲也。” 战国以前,并不是象今天这样每个人都有“姓”,“姓”是贵族的标志,一般的贫民百姓根本没有“姓”。且“姓”与“氏”是有分别的。“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的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所以,《通志·氏族略·氏族·序》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相似文献   

3.
《汉书》词义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捐《高帝纪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以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按:颜注:“捐,弃也。”历来注家均未注“出”字。按“出”字亦有舍弃义。《孟子·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谓遗弃妻儿则终身不得赡养。《吕氏春秋·忠廉》:“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陈奇猷校释:“本书《上农》‘不出粪’,高注:‘出,捐也’,捐、弃同义,是出生即弃生也。《贵生》:‘危身弃生以徇物’,弃生亦此出生。”汉何休注《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大归日来归”,谓妇女无子、淫逸、  相似文献   

4.
义的演变与侠义文化走向江湖文化的堕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社会、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范畴。“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是“从羊,从我”的“己之威仪也”。它首先被解释为礼仪、容止,如《周礼·春官·肆师》郑玄注:“郑司农云:古者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者为谊。“又解释为适宜、合理,如《易·乾》:“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疏》:“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义”即是合理、合宜的事物。此  相似文献   

5.
关于《豳颂》,历来颇有争议,依据《周礼·春官·籥章》有关“豳颂与蜡祭关系”的记载,并结合《礼记·郊特性》、《月令》诸文有关“蜡祭”的记载及郑注孔疏的解说,自认为《诗经·小雅》中《楚茨》等四诗即为《豳颂》。据此,对《楚茨》四诗作相关的考释。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化词语图说(一)黄金贵一、羹·古代“囊”常连用。马中锡《中山狼传》:“乃出图书,空囊囊,徐徐焉实狼其中。”这里当然浑称袋子。但《诗·大雅·公刘》:“乃裹猴粮,于于囊。”诗中分明指两种袋子。二者有何不同呢?古代的注家断断而争:或主囊大小,或称囊小...  相似文献   

7.
《礼记·礼运》曰:“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礼记》中的“外户”的解释是:“外,用如动词。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虽然没有明讲“外”是个表示什么意思的动词,但是可以体会,“外”似指“从外面合上”。把“外”说成“从外面合上”的根据是这样的。有关《礼记》这段文字的解释最早有东汉郑玄的注。他在“外户而不闭”下注:“御风气而已。”只是解说整  相似文献   

8.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  相似文献   

9.
风流“风流”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品评人物的,如《后汉书·樊英传》:“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世说新语·赏誉》:“范豫章(宁)谓王荆州(忱)”:“卿风流(?)望,真后来之秀。”又《品藻》:“韩康伯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意指其有才能而不拘礼法的气度。《晋书·王羲之传》附王献之:“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风流  相似文献   

10.
“劝、勉、勖、励、奖”辨释李宪国这几个词都有勉励义。《说文·力部》:“劝,勉也。”《礼记·月令》:“勉诸侯”郑玄注:“勉,犹劝也。”“励”,《说文·力部》作“”,训“勉力也”。帕尔雅·广诂》:“励,劝也。”又《广言》:“励,勉也。”《集韵·上养》:“...  相似文献   

11.
对行步方式的描写,现代汉语有常见的动词走、跑,古代汉语知有三个常用的动词:步、趋、走。古代汉语的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走相当于跑。“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孙父死,且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平?贯不能及时疾至也。”来表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释“一介之使”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各类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范文。在此文中,蔺相如对秦王讲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上海H版高一语文教材注“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有关的工具书,包括《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等,“介”字的义项中都有“通一个”之说,举的例子多为《尚书·秦誓》“如有一介  相似文献   

13.
“认为是”“以为是”是“重言”形式吗?许剑宇关于“认为是”“以为是”的问题,就笔者所见,迄今有四处评议:(一)《中国语文通讯》1979年第6期向若先生的《“重言”小议》,举例是:他的发言,我·认·为·是很正确。(他的发言,我认为很正确。)(二)《语文...  相似文献   

14.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相似文献   

15.
所谓同素逆序词是指字序可以互换而意义保持不变的双音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先秦就大量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如: 权利(《荀子·劝学》),利权(《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感激(《孟子·尽心下》),激感(《楚辞·九怀·陶雍》注); 威严(《礼记·曲礼上》),严威(《国语·楚语下》); 茂盛(《楚辞·招魂》注),盛茂(《庄子·山木》); 经典(《潜夫论·赞学》),典经(《晋书·儒林传》序); 乃遂(《国语·英语》),遂乃(《后汉书·张衡列传》)等。 其词性涉及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对其内部结构,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以及  相似文献   

16.
规和矩是我国古代的两件器具,一般都认为分别是画圆和画方(画直角从而画矩形——当然包括正方形)的画图工具。其实,在古代,规和矩不仅是画图工具,而且还是校验圆形·和方形的器具。古籍《周礼·考工记》等均载有“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的说法,在《诗经小雅·沔水序》里郑玄注称:“规者,正圆之器也。”我国古代“正物之器不独规也,规以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X的 V”是“N的 V”的扩展 ,“X”指有关的词和短语 ,“V”指动词和动词性短语。下面试从“X的 V”的构成成分、“X的 V”的句法功能两方面做点分析与说明。(一 )“X的 V”的构成成分1 .充当 X的成分能充当 X的成分 ,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等。名词一般能充当 X。尤其是在记叙性文章、小说中 ,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 ,表示称谓的名词 ,表示职务、行业的名词或其他名词 ,都可充当 X。如 :(1 )如果态度不好 ,就不能取得 ·农 ·民的信任。 (《毛泽东选集》)(2 ) ·孩 ·子的长大是以“背叛”父母为标志的。 (《生为女人》)(3…  相似文献   

18.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20.
“初唐四杰”的名称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新唐书·文艺传上》所载略同)杨炯幼举神童,年少才高,对时论所称“王、杨、卢、骆”颇为不满,曾宣扬云:“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他的用意是什么呢?闻一多谓大约卢照邻年辈较高,所以愧不敢当;与王勃则属同年,心所不甘,故有“耻居”之说。萧涤非则谓前一句愧列卢照邻前,恐非由衷之言;后一句耻居王勃后,才是他的真实意思。总之杨炯对自己被排名第二位居王勃之后是不服的。 杨炯的这个“争座位帖”,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