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分析核事故时东部不同地区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特征的差异性,通过利用区域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和高斯大气扩散模式研究了东部区域尺度以及部分核电厂周边的大气弥散因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部区域尺度计算网格中心点周边500 m和5000 m处大气弥散因子的最大值分别为10-3 s·m-3量级和10-4 s·m-3量级;不同核电厂距离中心点500 m处的大气弥散因子最大值在10-4 s·m-3量级,距离区域中心点5000 m处的大气弥散因子最大值在10-6~10-4 s·m-3量级之间;针对不同核电厂距离中心点500 m处和5000 m处大气弥散因子比较发现,前者昌江核电厂大气弥散因子最大值最高;后者秦山核电厂大气弥散因子最大值最高。可见不同地区的核电厂受气象场影响其大气扩散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上第三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十年代以来笔者等曾陆续在南京地区的江宁、江浦、浦镇、大厂、六合及仪征等地进行新生代地质调查,相继采集与发现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如1956年率领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学生野外实习时,在江宁方山南麓“洞玄观组”内首次发现安琪马化石~(8、11);1963年参加江苏省砾石层现场调查,又在浦镇砂矿内找到短腿犀、柯氏皇冠鹿、双角鹿、短吻鳄、利齿猪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扩散和输送特征, 利用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46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的全年逐时气象数据和探空资料, 对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质量控制并整理, 使用Calmet模式诊断出逐时气象场。利用逐时风场和72小时轨迹, 对该地区的扩散类型进行分类(系统大风型、弱背景影响型和局地环流型), 并依此对该地区的流动状况进行分析。还根据季节和分类结果对扩散路径进行简单的分类, 并依此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输送路径以及影响范围。分析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输送特征具有明显的季风性以及海陆风特征; 该地区春季和冬季的大气输送和扩散能力较好, 夏季次之, 秋季最差; 大气输送轨迹随季节变化明显, 并且在不同的扩散类型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6.
在P—T大气稳定度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净辐射和地面风速进行大气稳定度分类的方法,并对西北某地区大气稳定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风速呈对数正态分布,各月全年和四季中性类稳定度出现的频率最高,极稳定和极不稳定出现的频率均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程波 《科技资讯》2014,12(24):214-214
北京市的雾霾天气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而且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雾霾天气造成的污染,研究雾霾天气形成的气候特征、成因及控制措施,为昌平区雾霾天气提供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北亚不同纬度的5个气象站(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分别为: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图拉、哈坦加)20世纪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和移动t法对这5个站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显著性及突变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5个站中,20世纪气温的变化与纬度有一定的关系,纬度较低的站升温现象比纬度较高的站明显,而降水量的变化与纬度关系不大.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气温倾向率为0.018℃/a,其他4站均小于0.01℃/a,纬度相对较低的库什卡、阿拉木图、托木斯克3站的升温趋势显著,且在20世纪70~80年代发生突变升温;年最低气温比年最高气温的升高现象明显,且纬度最低的库什卡站的升温现象最显著.5个站的降水量倾向率约0.09%/a,但增湿的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引起极大关注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无论是对过去气候变化历史的归因和解释,还是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都必须知道引起全  相似文献   

10.
酸雨地区大气与林内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地区大气降水PH为4.14,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2-4,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该地区酸雨属典型的硫酸酸雨,城区针叶林冠流和干流PH低于郊区,其Ca^2+、Mg^2+、NH^4+、SO^2-4、Cl^-、NO^-3离子浓度大于郊区,酸雨促进了该地区马尾松针林的酸化作用和元素淋失。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WRF模式模拟分析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区的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海南岛春夏季北部开阔地区平均边界层较高, 约500~600 m; 秋冬季海岛的西北?东?东南沿岸的半环绕地带平均边界层较高, 约500~700 m; 岛内中南部山区平均边界层高度较低且季节变化不大, 数值约200~500 m。各季盛行风向及海风发展因素与平均边界层的空间分布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海岛周边海区秋冬季平均边界层高度约500~800 m, 春夏季约100~500 m, 呈秋冬季高、春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岛内边界层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春夏季, 可达1800 m以上; 沿岸地区边界层高度最大值出现在秋冬季, 约1300~1500 m。海南岛岛内区域具有典型的陆面大气边界层日变化规律; 沿海地带受盛行风向的影响, 向岸流和离岸流时边界层日变化分别表现为海洋性和陆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风冷却塔雾羽扩散是内陆核电厂重要厂用水系统环境影响评价时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核电厂机械通风冷却塔附近大气环境。以江西彭泽和吉林靖宇内陆核电厂址为研究对象,应用冷却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SACTI 模拟预测不同厂址、不同冷却塔设计和不同布局方案情景下机械通风冷却塔雾羽扩散特征,以确定不同厂址环境特征和冷却塔设计可能对机械通风冷却塔雾羽扩散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械通风冷却塔设计情景下,一机四塔比一机两塔方案引起的雾羽扩散环境影响范围广,雾羽长度范围后者约为前者的2.1 倍,雾羽高度范围后者约为前者的1.3 倍。不同冷却塔布局方案情景下,一机两塔情景下线性排列和平行排列方案主要影响近场雾羽长度分布和高处雾羽高度分布,一机四塔情景下两种排列方案主要影响远场雾羽长度分布和低处雾羽高度分布。不同厂址情景下,一机两塔方案2 个厂址雾羽扩散差异最大,一机四塔方案2 个厂址雾羽扩散差异最小。  相似文献   

13.
影响华南西部的登陆热带气旋的若干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0-1999年台风年鉴资料,结合广西89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和分析了登陆影响华南西部热带气旋的若干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进入华南西部的热带气旋数占登陆华南沿海地区总数的75%;年均有1.9个热带风暴级别以上的热带气旋进入广西,其中强热带风暴强度以上的占84%.进入华南西部和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气旋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月份、不同热带气旋登陆后的维持时间差异极大,平均维持时间的长短与登陆后12 h内强度的衰减程度密切相关.热带气旋引起暴雨的多寡和低压环流在广西境内的滞留时间成正相关,而与登陆时的强度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污染物大气扩散数值模拟中伪扩散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数值模拟产生的伪扩散一直是影响模拟结果精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分析了数值模拟中伪扩散产生的原因,用一阶迎风差分和对流项二次迎风插值格式对一稳态污染物扩散模型进行了计算,并比较了计算结果,得出了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生境破碎化对鼠类扩散种子行为的影响,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南京紫金山地区选择典型的试验区域释放栓皮栎、麻栎和蒙古栎橡子。研究结果表明:鼠类偏好取食蒙古栎橡子,而很少取食当地的栓皮栎和麻栎橡子;大部分栓皮栎、麻栎和蒙古栎橡子存留在种子释放点,很少被扩散;栓皮栎和麻栎的橡子在释放点有较高的成苗比例,而蒙古栎的成苗率较低。生境破碎化可能引起当地鼠类的种类和数量下降,使得该地区栓皮栎和麻栎的种子扩散过程受阻,原地成苗率高。  相似文献   

16.
陕甘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春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64个测站1961~2000年春季降水量的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和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陕甘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甘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特性,也存在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相反变化的差异,可将陕甘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降水异常区域:陕南秦岭区、甘蒙西部区和河套区.各异常区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40a来陕甘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春季降水呈减少趋势,但未发生突变现象,并且存在着14a,8a和2~6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副热带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6?2007年(无2004 年) 11 年 6?8 月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与很好时、空完整性的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 资料, 给出了我国副热带地区(94 °?124 °E, 24 °?36°N) 夏季的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该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存在 3 个活跃中心: 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原及云南北部部分区域, 云贵高原东北部的云南、贵州交界区域以及广西北部区域, 浙江、福建与江西大部区域。深对流活动与地势分布、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月际和候际变化特征, 深对流活动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江淮流域的候变化特征清楚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梅雨期降水和二度梅降水。深对流活动 日变化演变表 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浙闽地区等不同地区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这种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传播特征与区域地势分布密切相关。我国副热带地区存在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类 日变化特征深对流, 但不同地区同类型日变化深对流也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点。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与浙闽地区深对流日变化都为单峰型, 但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深对流 比浙闽地区持续活跃时间更长。四川盆地东部、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区域都属于双峰型深对流活动区域, 但 四川盆地东部深对流活动主峰在 日出前( 22 UTC) , 不同于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在 日落时段( 09?10 UTC) 的深对流活动主峰。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79年—2001年太原市6个县(市、区)气象局的历史资料,分析了降雹的空间分布和年变化、日变化及持续时间。根据当地情况,提出了加强预测预报、植树造林和改良土壤等减轻冰雹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6—2007年(无2004年)11年6—8月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与很好时、空完整性的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资料,给出了我国副热带地区(94°—124°E,24°—36°N)夏季的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该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存在3个活跃中心: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原及云南北部部分区域,云贵高原东北部的云南、贵州交界区域以及广西北部区域,浙江、福建与江西大部区域。深对流活动与地势分布、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月际和候际变化特征,深对流活动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江淮流域的候变化特征清楚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梅雨期降水和二度梅降水。深对流活动日变化演变表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浙闽地区等不同地区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这种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传播特征与区域地势分布密切相关。我国副热带地区存在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类日变化特征深对流,但不同地区同类型日变化深对流也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点。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与浙闽地区深对流日变化都为单峰型,但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深对流比浙闽地区持续活跃时间更长。四川盆地东部、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区域都属于双峰型深对流活动区域,但四川盆地东部深对流活动主峰在日出前(22UTC),不同于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在日落时段(09—10UTC)的深对流活动主峰。  相似文献   

20.
太阳黑子活动对滇中地区气候演变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昆明地区近40a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和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云南滇中地区气候演变与太阳活动准11a振荡和准2a振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