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0,(11):F0004-F0004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12,(17):F0004-F0004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表面的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罗兰(F.Sherwood Rowland)和穆连(Mario Molina)发现。1987年9月16日,全球4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纽约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签署),标志着各国对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即将开始。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旨在纪念1987年9月16日签署的  相似文献   

3.
世界环境日     
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还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就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进行表决,己33票赞成,13票反对和10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即联合国181号决议)。于是,以色列得以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斯大林在此次投票中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他控制了联合国5个成员国的票。如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乌克兰苏  相似文献   

5.
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该文分析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批判了源自基督教的进步主义,指出了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错误,阐述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984年前苏联学者В.С.利皮茨基,1986年中国农学家叶谦吉,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生态文明。三人一致认为,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费切尔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而利皮茨基和叶谦吉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整体的一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创新。生态文明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论将指引人类建设真正可持续的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     
正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在中共十七大(2007年)之前,只有少数学者使用"生态文明"一词。卢风和曹小竹追溯了论述生态文明的早期文献,认为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并认为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将被证明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创新之一。田甲乐介绍了起源于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31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以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负责主导这一年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8.
科技名词规范化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文字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为了使用和推广规范汉字,我国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先后颁布了多项规定,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出...  相似文献   

9.
肖岩 《科学大观园》2009,(10):59-60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然而在1914年的圣诞节,在充满着杀戮和恐怖的战争前线,敌对的英德双方间竟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敌对双方士兵自发地爬出战壕,私下宣告休战,并携手在欢乐中度过圣诞。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相似文献   

10.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已经数次截获了一个神秘的无线电信号,而且通过近一年的分析,他们认为,该信号的频率刚好与人类为寻找外星文明而发射出去的信号频率相同,因此这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收到的第一个来自外星的问候。  相似文献   

11.
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中国向世界宣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它更清晰了"能源革命"的阶段目标,也要求我们为低碳能源转型做出更为扎实、积极的努力. 能源转型是人类文明形态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煤、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是典型的能源革命.但200多年来,工业文明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气候和可持续性问题.现代非化石能源的进步,正在推动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并在推动新一轮能源革命.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问世,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同时,科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辩证关系的指引下,为后世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准确定位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讲,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贡献出不朽的理论价值,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最大的现实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正>当我们凝视星空时会有一种本能令我们发问,在浩瀚壮阔的宇宙里人类是否是唯一的生命?如果有外星邻居,他们是何种模样?他们的文明到达何种程度?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人类就开始有计划地监听外太空的无线电信号,甚至在2008年,美国宇航局还将披头士的歌曲《穿越苍穹》发射到北极星。但这些尝试截至目前并未给我们带来外星文明存在的确凿证据。而今,美国天文学家又成功研制出一种利用红外线信号寻找外星人的新型武器,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其整体性自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对自然科学发展的观察中,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观;将自然辩证法应用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中,构建了生态经济建设的价值观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追求从制度变革中找寻人和自然和解的方案。《自然辩证法》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从理论构建到实践发展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以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其深远影响及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红楼梦》中与玛瑙、翡翠并列的玻璃,早已镶入家家户户的窗棂;鲁迅在小说《肥皂》中所描述的那种上等商品,也早已失去了它的“上等”身价,从富户移进了平民之家。在实现这种转变中,谁知耗掉了多少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青春呢?  相似文献   

16.
2月20日晚,鸟巢,冬奥会闭幕式.灯光打在44位山里娃身上,娃娃们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他们的衣服和鞋上点缀着冰蓝色的鱼头剪纸图案,衣服厚厚的,显得萌态可掬,像中国传统的年画娃娃.孩子们的眼神纯真、声音纯净,边唱身体边随着旋律摇晃.在歌声中,奥林匹克会旗缓缓降下.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并将于7月1日起开始施行。据了解,《条例》是在1998年制定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施行经验基础上,从加大保护力度、促进合理利用、加强规范、优化服务监管等方面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做出的规定。这意味着,时隔20年后,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进一步迈向制度化轨道。  相似文献   

18.
尼尔斯·玻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智者”;他毕其一生,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为了发掘和继承这份文明宝藏,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起,由玻尔生前的得意门生L.罗森菲耳德发起并担任主编,编辑出版了《尼耳斯·玻尔集》(Niels Bohr Collected Works)。这部巨著的第一卷出版于1972年,整个计划出11卷,但到目前为止只出到第八卷。《尼耳斯·玻尔集》第一卷中译本于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约40万字,内容主要是收  相似文献   

19.
中东古文明的摇篮中东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摇篮,土耳其是中东古文明重要渊源之一。一些历史学家把人类6000年文明划分为26个文明,其中巴比伦、古埃及、赫梯、拜占庭、古希腊、基督教、东正教、阿拉伯、波斯和奥斯曼等文明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印迹,不同时期文明的古迹遍布土耳其。土耳其人对这片土地和古文明深感自豪。包括赫梯文明在内许多灿烂古文明随着考古发现不断展现。例如: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部落遗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绘画、文学、音乐,还是美轮美奂的建筑,都能使人身心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滋润心灵.千百年来积淀的文明古迹,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瑰宝. 在《艺术家钟爱的欧洲城市》一书中,作者以画家、文豪、音乐大师、建筑师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或给予他们滋养、或互相成就的一座座历史名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