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彬 《奇闻怪事》2011,(5):20-27
他的名字在历史上若隐若现,他的故事在后世备受争议。 公元1275年的夏天,他随着父亲和叔叔,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行,来到了元朝大汗忽必烈的夏官上都,从此开始了他17年的传奇生涯;公元1295年冬天,他回到阔别25年的故乡威尼斯,留下了一部“天方夜谭”的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他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他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友好使者,他是成功的意大利商人,他是欧洲探险家的伟大先驱,他是欺世盗名的骗子——其实,无论哪一个身份,在今天看来都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人们盼望已久的大型彩色故事影片《马可·波罗》,已在我国译制完成,最近就要同广大观众见面了。这部分四集上映的巨片,以许多壮观、瑰丽和扣人心弦的场景,展示出中世纪意大利的迷人风光和中国元代多彩多姿的宫廷生活。它再现了7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探险家马可·波罗与他的父、叔爬山涉水远道东来的艰险经历,以及他同元世祖忽必烈可汗的友谊,令人重温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3.
提起卢沟桥,北京人部引以为自豪,因为据说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它。北京人部相信马可·波罗在元大部(北京)的朝廷做过官,算半个北京人。但不久前,西方一些学者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重要疏漏,断言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北京,甚至从来没到过中国。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4.
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个欧洲人。生活在13~14世纪,到过亚洲和中国,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已经成为古典名著,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记之一。到今年,他逝世已674年了。9~10月在北京、11月在上海举办了"马可·波罗  相似文献   

5.
自从马可·波罗第一个向世人讲述他在忽必烈汗宫廷的经历,神奇的丝绸之路随后出现在一代代旅行作家的笔端。世界各地讲述丝绸之路的书足足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而且现在还以每六个月就出现一本的速度增加着。不可否认有些书不过是昙花一现,随即就会淹没在出版的海洋里,但是有些  相似文献   

6.
700年前,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意大利威尼斯,来到中国生活了整整十七年,直到1291年才取道泉州,放洋回国.他目睹了当时的情况,回到欧州后,便在游记中描述了当时泉州物产,交通的盛况以及海外贸易的繁荣.他还断言刺桐港(泉州以遍植刺桐又名刺桐城)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高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大迥环 高科技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500年前中国是世界高科技的中心,它拥有世界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四大发明,即火药、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公元15世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将中国的高科技带到了欧洲,带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英国工业革命,使整个欧洲成为世界高科技中心.十九世纪至廿世纪,高科技中心继续西移.  相似文献   

8.
本期,马可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两位中国朋友,以及他们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无奈。再来看看“小马可”又有怎样的“中国梦幻之旅”呢?  相似文献   

9.
水城威尼斯     
中国艺术团在4月上旬结束了对法国的访问演出后,便开始访问意大利。艺术团在巴丹平原的波伦亚和都灵等四个城市的成功的演出,立即在意大利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艺术团于4月30日到5月3日来到了意大利文化中心之——水城威尼斯,接连演出了四场。中国的精湛的演唱艺术,轰动了整个水城,获得观众热烈的赞扬。提起威尼斯,不能不使人们想起马哥波罗。正是这个威尼斯人,早在十三世纪末(元朝)远游到中国,回国后于1307年写了《马哥波罗行纪》,最先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东方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2013,(7):8-8
杭州正在寻找一位“当代马可·波罗”,来发掘该市最值得一游的好地方,并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它们。这个由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提供的职位被称为“杭州博士”。其工作要求就是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拓展文化体验,并通过社交媒体与全世界分享,薪酬是4万欧元(约32.4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1.
周慧民 《世界博览》2011,(19):79-79
德国中部沿黑森林各地、瑞士巴塞尔等地的饸饹面技术,很难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马可·波罗其实没传播多少中国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海上的丝绸之路由此开始。到第五日晚上,便到达宏伟美丽的刺桐城。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剌桐港这个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这位意大利人记录下了他所见到的泉州港。从家乡热那亚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一期中,马可提到了幼时的他给空白的中国地图上色的故事。这次马可回顾了那些为他头脑里的中国真正涂上颜色,令他决心成为“汉学家”——至少是“汉学爱好者”——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4.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证据但是,罗萨比在对《游记》的研究中,从另一方面找到许多证据说明马可·波罗的确来过中国。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涉及到几乎各个领域,特别是对中国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的记述,写  相似文献   

15.
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和马黎诺里是最早来杭州游历并向欧洲介绍杭州的三位欧洲旅行家。他们的《游记》中描述了14世纪中叶之前的杭州城市风貌,这是迄今所知西方人勾勒的最初的杭州印象。明清欧人对杭州的报道是马可.波罗时代的继续,元代旅行家对杭州的描绘,启迪了明清欧人更为客观,全面地揭示杭州。  相似文献   

16.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入仕元廷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受世祖忽必烈差遣,出使“程途距离有六个月之地”的云南及缅国。本次西南行进轨迹和见闻心影,记录在《马可波罗行纪》第一一二章至一二九章中,而构成西南行纪灵魂的,是沿线多民族的风土民俗和奇闻异事。检视马可瞳孔中的西南民俗事象,既可洞见叙事的结构模式,更能释读出叙述者的文化心理与价值秩序。质言之,马可通过程式化展现形式和虚实相生等叙事手法拱筑成的西南民俗风情图,与其说是现代文类上的民俗纪实,不如说更像一首且认他乡作故乡的田园诗,一幅充满异国情调的道德图谱。  相似文献   

17.
讀“馬可波罗行紀”中所講到的“山老”,我們一方面感到有兴味,一方面又感到惊奇。因为,虽然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西北阿拉模脫山称王的“山老”被元朝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灭掉的时期离开今天已經有七百多年,但“山老”的那些奸詐的权术,却还有人在师承着,运用着。为了要得到衛士或“哈昔新”(刺客)万死不辞地供他們驅使,以使别的国家畏惧并納幣求和起見,“山老”要人相信他們有神权,可以使那些为他們效死的“哈昔新”进天堂去享受一切。“山老”的騙术是这样的:他們用一种飲料給“哈昔新”喝。一当后者喝醉了以后,就被送进了一座常人不得进去的大  相似文献   

18.
礼貌的力量     
元朝有个文人叫胡石塘,很有些才华,在当地颇有些名气,但不拘小节。后来,他胸有成竹地到京城应聘,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了他。上朝时,胡石塘的斗笠戴歪了,但自己却一点也没有察觉。元世祖问他道:“你平常所学的是哪些学问?”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的天主教教廷使者、传教士,还有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的宗教问题,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了中国佛教,尽管充满了误读,但不难看出他们在介绍异国宗教状况的表象下,理解异国文化的努力。大发现时代的欧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异国情调层面,商人、传教士未能也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佛教,但其意义重大:这是继马可·波罗之后两百余年,欧人首次向西方传递了中国佛教形象。考察17世纪前欧人笔下的中国佛教形象,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鸣沙之谜     
世界上有30多处会“唱歌”的沙丘。自马可·波罗以来,人们对鸣沙现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近两位法国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