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国产(深圳蛇口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1例,取得良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治疗组31例,对照组33例均为1995年1月份~1996年7月份在本院住院病例,皆因黑便或呕血或先呕血后黑便而入院,入院后24~48h立即进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因,但有3例病人拒绝胃镜检查,治疗组男26例,女5例,年龄18~74岁,平均59岁;对照组26例,女7例,年龄19~67岁,平均55岁,病因诊断如下:1.2治疗方法病人入院后,在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治疗组用凝血酶100…  相似文献   

2.
3.
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成功的关键。H2受体阻滞剂应用于临床已有多年 ,但对部分病人不能有效止血。我科自1997年开始尝试用奥美拉唑注射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现将止血效果同其他药物止血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及分组65例上消化道出血均经急诊内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 :甲组31例 ,其中男25例 ,女6例 ,年龄20 -74岁 ,平均47.6±4.5岁。十二指肠溃汤出血17例 ,胃溃疡出血7例 ,吻合口溃疡出血1例 ,急性胃粘膜病变6例 ;发生休克者7…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胃镜证实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泮托拉唑组(治疗组)和西米替丁组(对照组)。治疗组用泮托拉唑40mg/d静滴,对照组用西米替丁1200mg/d静滴。72h之内观察止血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1.4%,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显效率54.8%,总有效率73.8%。结论静脉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时急性病,病情重、死亡率高,如何注意观察病情,及时治疗或抢救,仍是护理面临的难题。我科从1993年至1995年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80例,经临床实践,反复探研,得出以下几点体会:1、临床资料男,61例占76%;女,19例,占24%;年龄最大79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53岁。80例中合并休克20例,占25%。80例中病人好转出院21例,痊愈出院57例,胃癌晚期破裂出血死亡1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2、临床观察(l)、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要严密观察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估计出血量。如血压上升,…  相似文献   

6.
7.
用去甲明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0例,治疗时间1-2天,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1996年-1999年我科ICU收治的22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观察与处理作了总结分析.22例中治愈好转18例,死亡4例,好转率为82%.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正确的处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对102例活动性胃肠道大出血患者,在24~48h内进行急诊喷洒凝血酶止血治疗,结果永久性止血87例,占85%,暂时性止血9例,占8.8%,无效6例,占5.9%,表明内镜下喷洒凝血酶是治疗活动性胃肠出血准确可靠,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 17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按脑出血的部位、血肿量、有无脑室积血和中线结构移位 ,分别进行比较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结果表明 :179例中并发消化道出血 4 4例 (2 4 .6 % ) ,死亡 37例 (2 0 .7% ) ;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以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积血为最高 (38.9% ) ,其次依序为蛛网膜下腔、脑干、脑叶、小脑和局限于脑基底节区出血 ;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为 50 % ,无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为 11.1% .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主要与出血溢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血肿量大等因素有关 ,且病死率高 .  相似文献   

12.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在胃贲门部和幽门部分布密度大,胃体部密度小,呈“U”形分布;在十二指肠密度大,从空肠到回肠密度逐渐变稀;在大肠上、下段分布密,中段稀,也呈“U”形分布;从食道中段到下段密度中等,并呈递增分布.细胞颗粒被染成黑色、棕黑色,细胞形态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腺上皮之间,在结缔组织里发现有少量的嗜银细胞,细胞充满嗜银颗粒,嗜银颗粒在细胞外有时可见到。  相似文献   

13.
南方鲇消化道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学技术,对鲇形目南方鲇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食道、胃和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食道壁肌肉层极厚,并为横纹肌;胃、肠壁的肌肉层为平滑肌,胃盲囊部、幽门部的肌肉层明显比贲门部厚,肠前段的环肌层较中段厚,后段的环肌层最厚。胃腺发达,贲门部的胃腺较厚,从盲囊部下段至幽门部,胃腺逐渐减少至消失。食道近胃贲门处,贲门部和胃幽门部的粘膜下层有丰富的致密结缔组织,且有众多分支伸入肌肉层,逐渐分支变细直达肌肉细胞之间,彼此联结成网状,该结构在鱼类消化道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虎纹蛙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除口咽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纵肌层稀少;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胃和十二指肠可见粘膜肌层。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还观察到食道粘膜上皮有纤毛结构。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扫描电镜方法对直隶环毛蚓消化道各个部位内壁表面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各部位的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环毛蚓消化道各部位已有明显分工,各部位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同时讨论了各部位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大鳍刺鰟鮍的消化系统进行解剖观察,发现消化道可以分为口、口咽腔、食道、肠和肛门等5个功能区.口腔内有咽及鳃耙,鳃耙形成了对食物颗粒的屏障,面向食管保护鳃丝.短的食管起源于咽腔,终止于肠.肠发达,分前肠、中肠和后肠,肠终止于肛门.消化腺有肝和胰,胰弥散在肝中,与肝合称肝胰脏.  相似文献   

17.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8.
大弹涂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4种兔抗胃肠激素抗体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5-HT细胞位于食道、贲门胃和直肠;Som细胞集中分布于食道.少量位于贲门胃;PP细胞在幽门胃分布较多,小肠内有少量分布;NPY细胞位于幽门胃和小肠.4种内分泌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对其可能的内分泌方式和生理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0.
探讨金莲花4种制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作用机制.运用多个数据库建立金莲花系列制剂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表明金莲花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化学成分为槲皮素、刺槐素及β-谷甾醇,靶点为MAPK1、AKT1、TP53、TNF、IL6、STAT1、TGFB1、IFNG、NFKBIA、CXCL8、MYC、CASP8、IL10及CASP3,通路为癌症因子、乙型肝炎、NTF、肺结核、癌症蛋白聚糖、恰加斯病、弓形虫病、单纯疱疹感染、甲型流感及利什曼病信号通路.起治疗作用的最可能靶标和通路为TNF、MAPK1靶点和癌症因子通路.研究表明,金莲花4种制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起到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