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方文学史中有一个黑袍家族。他们内在神学理念和外在行为举止上的极度相似,已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由于长期受着宗教神学的桎梏,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双重人性。通过对双重人性的分析,揭示神职人员们在人性与神性的斗争中挣扎的悲剧现实,阐述宗教对人性的迫害。  相似文献   

2.
奇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图书市场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热潮.作为本土奇幻小说的代表,<九州>系列小说在文本中对于"神性"和"人性"的追求和探索,较为鲜明地呈现出了近年来本土奇幻小说普遍的创作特点,并从多元化、平民化等角度挖掘出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屈原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思维,具有浓烈的奇幻色彩。他将神话材料组织在自我的情感逻辑中,重新解释神话的内涵,用自我强大的情感力量驱使众神。但是,屈原所表现的神性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人性最终凌驾于神性之上。其核心关注的是对人性永恒价值的追求,二者的张力造就了屈原作品的悲剧性与崇高性。这点对于提高当下奇幻文学的"耐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字》中,海丝特·白兰追求人间美好生活,逐渐成长为一个觉醒的新女性。亚瑟·狄姆斯黛尔只承认彼岸世界的天堂幸福,是一个深受禁欲主义毒害的牧师。在十七世纪神权统治的特定背景下,他们各自以人性或以神性为出发点,围绕爱情与情欲、真诚与虚伪、期待与背叛、新生与毁灭诸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冲突。人性与神性水火不相容;他们之间的恋情必然以悲剧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以人性为主,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性:不同的分类所体现的神性。神的特性,形式的神性,灵魂的神性,人的神性。受此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文论也有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神性:关在神,人类赖以产生和掌握技艺的双手乃出于神意,宇宙万物归于美的形式,人之灵魂中的神性制约着文艺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宗教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亚宗教性质承担了人的终极关怀使命。而自90年代以来,即使文学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景观,宗教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并未因此而紧密起来,中国文学仍在无神语境下进行着形态各异的表述。“人道主义”这个关乎现代人的思想动向和生存境况的终极关怀话题被反复提起,却未能得到浓墨重彩的渲染,这是中国当代文化建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欠缺。关乎人性关怀的宗教神性表述出现了,用宗教言说的方式在无神的语境中书写神性,并企图救赎绝境中的人性,这种企图是否虚妄呢?  相似文献   

7.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坚守着自己"乡下人"的身份,从乡村中国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来建构自己的文学及文化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紧密关联的三个方面:带有"五四"启蒙传统的对民族品性的思考与重塑;"乡下人"视角下"城"与"乡"对立所导致的对世俗的躲避和对自然人性的讴歌;基于对"人"更高意义上的关怀,他还对现代文明的弊病做了深刻的思考,庄严地呼唤和谐"神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论麒麟神性     
麒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四灵"之一,象龙、凤一样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神物,作为祥瑞的象征一直被崇拜至今。作为神物,自然有其神性,麒麟的神性可用体仁、秉德、兆瑞、显贵、送子来概括。  相似文献   

10.
“神性”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生命意识范畴的支柱之一,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自然神”和“巫神”两位一体的神性空间使湘西世界成为一个“泛神”的世界。它的产生既是湘西“地域边缘”的自觉体认,也是“文化边缘’’者生命理想的主观流露,彰显出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想象和探索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远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哲人和文艺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对文艺形式做了探讨和表述,虽然不成体系,限于只言片语,但却开创了从形式方面探索文艺规律的传统,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文学(艺)形式观,乃至当今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皆有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艺理论视野下的自然观,是从作为文艺研究对象的自然和作为文艺内容与创作方法的自然两个角度,结合西方文论发展史,探寻了西方文艺理论领域对自然涵义认识的发展脉络,以及作为文艺内容和创作方法由古代的一元论到近代自然与人分立,再到现当代的自然内化于人心的辩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作品论作为古代文论的基本理论层面,具有显著的人本精神特征,并体现于“以人喻文”的表述方式、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及对内容与形式要素的具体要求等三个方面。古代文论中以人论文的文学思想及从人的角度探索文学问题的方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卢佑诚先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于长期坚守着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三种范式。所谓第三种范式,既不同于从前的以古代文学来完全统领古代文论的研究,也有别于后来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研究,它由两个基本原则的相互融合而构成:一是传统的问题阐释;二是现代的价值判断。第三种范式不仅纠正了传统范式的封闭性,而且克服了新兴范式的浮躁性,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必经的长期历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网络的本质属性,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拓展人的社会关系,使人的社会关系走向平等,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艺学"可指代两种不同层面的文论体系:一是民族国家层面上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即中国文艺学;一是少数民族层面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即少数民族文艺学。对于中国文艺学来说,少数民族文艺学不是要在原有体系中填补余下的空白,而是要确立一种新的文艺学观念,即反对独断论的、非单边主义的、去中心化的、多民族视角的文艺学观念。对世界文艺学来说,中国文艺学亦如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有关原始文艺的动力学研究中,逐渐相对稳定地形成了第一推动力分析方式和媒介推动力分析方式两种最基本的思考路向。这种思考路向有助于文艺起源体系脉络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最为重要的做人标尺和写作标尺.始终要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层次应该是每个人的生活追求.从心理学和文学对道德的描述上看,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于道德的提升没有帮助,且有负面影响,社会学给予道德的描述却稍显简略.所以,只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故事才能够给予人们以有趣而重要的启示、安慰和指导,并暗合人性道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