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合成了丙烯酸十六酯(HDA)与丙烯酸羟乙酯(HEA)的共聚物凝胶,研究了共聚组成对共聚物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二甲亚砜(DMSO)平衡溶胀后的凝胶,在HDA∶HEA(摩尔比)为1∶1时,具有较高的规整性和较高的溶胀倍率.溶剂的极性对聚合物凝胶的规整性有较大的影响.DSC及X射线衍射表明共聚物凝胶具有液晶性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化学交联法制备聚天冬氨酸与海藻酸钠半互穿型高吸水树脂,所得产物并不改变原有的可降解等性质,经筛选测试确定海藻酸钠的最佳复配比例为4%,这一比例的半互穿产物在纯水中的溶胀率比纯聚天冬氨酸树脂提高21.9%,经傅立叶红外等分析发现合成的半互穿高吸水树脂仍然存在交联聚天冬氨酸的网络结构,海藻酸钠的特征基团也有相应特征吸收。SEM观察到海藻酸钠的加入提高产物树脂的孔径大小,增加孔的数量,说明树脂提高了对水的吸附和溶胀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开环聚合方法合成星型PLLA-PEG共聚物。方法 L-丙交酯与季戊四醇反应合成星型结构PET-PLLA,通过酰化反应制备羧端基PET-PLLA-SA,最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星型PLLA-PEG多嵌段共聚物,并优化合成工艺条件。结果 1H-NMR,IR和溶胀度分析结果表明,配料物质的量比n(LA)/n(PET)=32,n(PET)/n(PET-PLLA-SA)=4,n(DMAP)/n(PET-PLLA-SA)=0.5,n(DCC)/n(PET-PLLA-SA)=5,反应时间24h,温度为30℃时制备的共聚物的溶胀度最大。结论星型聚乳酸嵌段共聚物(PLLA-PEG)有望作为可生物降解注射水凝胶。  相似文献   

4.
溶胀煤的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是由多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而煤结构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煤中的有机物质化学结构的研究。煤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多种反应性,所以煤化学结构的研究一直都是煤结构研究中的重要的研究课题。而煤的溶胀方法能够提供较多关于煤的化学结构消息,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两种手段对去灰煤样、酒精和蒸馏水洗静毗啶溶胀煤样和NMP二次溶胀煤样进行化学结构与热解性质的分析,表征煤溶胀前后结构与热解反应性质的变化情况,定性地认识煤的溶胀反应过程。采用热重和红外光谱法联用分析NMP二次溶胀煤样,依据红外光谱了解热解过程中产物。这些工作有助于对淮南地区煤化学结构和热解反应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AM与HEMA共聚制备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进行本体共聚制备水凝胶材料,研究了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AM与HEMA共聚物链段上存在的侧基-CONH2之间形成氢键,增强了链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AM链段成束,形成较粗的骨架网络;AM的含量越大,水分子越容易与大分子链形成氢键结合并迅速扩散,共聚物水凝胶的溶胀速度越快,过量溶胀现象越明显;其特征溶胀指数处于0.938~0.961之间,与松弛平衡扩散的特征指数n≥1相近,水分子扩散速率稍快于聚合物高分子链段的松弛速率.  相似文献   

6.
煤大分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溶胀行为及其交联本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溶剂抽提与溶胀法研究了煤-煤及煤-溶剂间非共价键力对煤大分子溶胀行为的影响。煤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胀行为反映了煤-煤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煤在碳含量81% ̄83%范围内有最小的分子间作用力,溶胀率最大。煤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胀行为由煤-溶剂间作用强弱决定,其溶胀率随碳含量增加而减小。煤大分子交联键性质包括共价与非共价交联两部分的贡献。共价交联存在于结构单元之间,非共价交联主要存在于片断之间,部分存在于  相似文献   

7.
根据辐照前后高聚物特性粘度的变化,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醋──苯乙烯共聚物、聚异 丁烯在苯(或甲苯)中溶胀态的辐射效应,由此推算了单位苯环有效保护范围。 比较了聚异丁烯在芳烃(苯和甲苯)中及异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的辐射效应,获得了 以下概念:辐照时,分子激发能量在高分子主链上的迁移速率与高分子主链间的传递速率基 本上一致。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辐照温度(-78°~70℃)对苯环保护范围无显著的影响。 聚异丁烯在不同性质的有机溶剂中溶胀辐照时,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能量传递过程,在含 苯环的化合物中(苯,甲苯,苯甲醚和氯苯),呈现“海绵保护效应”;而在含卤素化合物 中(氯仿和溴乙烷),则呈现敏化保护现象;在饱和烷烃中(庚烷和环巳烷)高聚物与溶剂 之间不发生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将淀粉和壳聚糖与丙烯酸接枝制备了高溶胀性接枝共聚物.研究了淀粉和壳聚糖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产物溶胀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淀粉和壳聚糖配比为8:1,引发剂用量为0.5%、交联剂用量为0.02%、丙烯酸中和度为80%、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 h时,该凝胶材料在蒸馏水中溶胀度接近800.  相似文献   

9.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聚砜—聚酯类嵌段共聚物。研究了这些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发现这些共聚物的溶液性质,热性能及力学性能与共聚体中二元醇的结构有关。共聚物系由非晶相聚砜为连续相与晶相聚酯为分散相组成的两相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对氯甲基苯乙烯为引发单体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为接枝单体,连续两次运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以对氯甲基苯乙烯超支化聚合物(PCMS)为核,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臂的星状接枝共聚物(PCMS-g-PVP).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这种星状共聚物在水中不溶,但可溶于碱水溶液,加热可熔融,因此有望作为非交联型高吸水性树脂应用.同时研究了树脂的吸水率和吸液率与共聚物中聚乙烯基吡咯烷酮链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π共轭聚合物因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由富电子单元和缺电子单元构成的给一受电子模型聚合物由于其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传感器等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而受到科学界和商业界的青睐。本论文介绍共轭聚合物的特性及其合成方法,论述共轭聚合物在太阳能电池和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聚季铵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二叔胺与二卤代烃为原料合成了十四种聚季铵盐,讨论了不同原料对缩聚反应以及缩聚物结构对其絮凝性能的影响。通过絮凝效应的测定,探讨了这些聚季铵盐的絮凝特性和Zeta电位变化等。结果表明,对悬浮颗粒的电荷中和是聚季铵盐具有絮凝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聚季铵盐和其它高分子絮凝剂类似,在溶液中对悬浮颗粒也具有架桥作用,因此,聚季铵盐分子量大小对絮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这类絮凝剂在中性、弱碱性且电解质浓度不高的溶液中絮凝效果较好。聚季铵盐化合物有可能成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类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  相似文献   

13.
Micro- and nano-structured conducting polymeric material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onducting polymeric materials with micro-/nano-structures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abrication of various optical, electronic, sensing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se materials not only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ducting polymers, but also have speci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ir micro-or nano-structure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work on “soft” and conducting polymers and open up the prospects of the main trends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14.
γ辐照对聚合物电导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几种聚合物材料(PP,PTFE,PET,PI)经过γ辐照后,电流-电压特性的变化;从辐照对材料结构的影响,探讨了辐照后材料的电导机理及空间电荷对於辐照后材料电性的影响,并由电导变化分析了材料耐辐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用自洽场晶体轨道方法,在能量梯度优化单胞所得几何构型的基础上,研究了3种含硫(或氮)杂环与芳环共聚的高聚物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由于这些高聚物中杂环与芳环的非共面性,使得它们的能带结构中带宽较窄,带隔较大,在未掺杂时为绝缘体物质.但它们的电离势大小与聚乙炔相应值接近,故是较好的P型半导体材料.  相似文献   

16.
由聚合物PPO、PC、MPM、TD、MPP、TPP和PS芳核上C-H键的伸缩振动频率计算了对应聚合物芳核上C-H键的键离解能。结果表明,计算所得键离解能顺序与聚合物热稳定性的顺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四氮唑配合物分子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及其在分子识别、选择性催化、气体储存、磁性、荧光等材料中的应用,结合该课题组的研究,着重介绍了近些年来四氮唑类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应用,以及展望了四氮唑配合物在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基乙酯(DMA)的乳液聚合体系中,加入不同比例的聚乙烯醇(PVA)得到了一系列PDMA/PVA复合薄膜,研究薄膜的热稳定性、透湿性及与沙林毒气模拟剂氯磷酸二乙酯(DCP)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PVA质量分数的增加,薄膜的透湿性能先增强后减弱,当PVA含量为30%时,薄膜的透湿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两步微波和离子交换的方法得到一种直径约为 1.5 μm 的微球形貌铜离子掺杂钒基配位聚合物 (V-Cu-HHTP). 聚合物中部分取代的 Cu$^{2+}$提高了配位聚合物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 并提供 V、Cu 的协同效应, 在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在 1 A$\cdot$g$^{-1}$ 的电流密度下, V-Cu-HHTP 表现出 287 F$\cdot$g$^{-1}$ 的比容量, 在 10 A$\cdot$g$^{-1}$ 的大电流密度下循环 3 000 圈后, V-Cu-HHTP 的电容保持率仍有 98.6%, 比相同测试条件下未掺杂的 V-HHTP 电极表现优异 (比容量为 227 F$\cdot$g$^{-1}$, 电容保持率为 94.2%). 选取 V-Cu-HHTP 作为正极, 活性炭 (activated carbon, AC) 作为负极, 组装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V-Cu-HHTP//AC, 电压窗口达到 1.6 V. V-Cu-HHTP//AC 在功率密度为 795.0 W$\cdot$Kg$^{-1}$ 时, 最大能量密度为44.1 Wh$\cdot$Kg$^{-1}$, 优于许多钒基超级电容器. 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 双金属配位聚合物的设计为体系提供了优异的协同效应, 提高了结构稳定性; Cu 离子掺杂提高了导电性; V-Cu-HHTP 的多孔特征为体系暴露更多活性位点, 提供优异的双电层电容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