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张坤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8(1):24-28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抗战时期沈从文在《一般或特殊》中提出的言论及其所引起的论争,从文学功能特别是文学审美功能的角度,来探讨在抗战时期的特殊政治环境里,文学是怎样坚持自己的独特方式曲折前行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论争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就有关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这次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及实践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4.
余行玉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恶姑塘》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再现了上个世纪中叶我国处在变革时期的那个典型环境,并把握住环绕人物,促使人物行动的环境,塑造出了众多有如可以触摸一般兀自活动在读者面前的"这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作者既没有一味地拔高,去创造"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也没有刻意贬低,将人物妖魔化,完全是按照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面貌,自然描摹。可以说,作品塑造的人物群像,具备了典型形象必备的真实性,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都让人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从1827年《鲍里斯·戈都诺夫》片段发表至1830年全剧发表,该剧在俄国批评界引发了激烈争论,其焦点主要是作品的体裁与风格问题:诗歌还是戏剧?浪漫还是古典?如果是诗歌但不押韵,如果是戏剧却违反古典戏剧规范,因而在众多批评家那里形成了肯定与否定的对决。普希金本人则意识到这是一种对古典戏剧的革新,一种浪漫主义戏剧的实践,虽然超出了当时观众对戏剧的认识,但也不愿为迎合观众而放弃新的艺术体系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正是迈向现代戏剧或曰现代文学的脚步。 相似文献
6.
7.
8.
任璧莲在《典型的美国佬》中精心设置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小说以美丽宁静的江南小镇为开头,以大雪为结尾,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充满意象的世界。这些自然意象生动形象、缤纷绚丽、内涵丰富,它们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而且也揭示着美国梦的神话本质,同时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9.
《坛经》产生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有人增删改动,但署名问题从未发生变化。进入著作权立法保护时代,胡适之提出了《坛经》作者是神会而不是慧能的意见,同时也遭到诸多学者的反驳。根据中国古代书籍的署名传统,结合现代版权保护理论,对《坛经》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把《坛经》的署名权永久回归慧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期间鲜明地体现着“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思想,他的小说作品熔铸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消极、悲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革命的梳理和反思,成为茅盾这一时期思想发展变化的一面镜子。“革命文学”论争后期,茅盾的创作视角不再拘泥于小资产阶级,而是向工人、农民和民族资本家等拓展,展示出更深广的主题和丰富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1.
郑国友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17(4):76-79
政治化思潮影响和制约着20世纪大多数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由于苏联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倾向于"向苏联学习",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创作方法的选择深受苏联文艺的影响。对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介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文章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来文学的接受情况,揭示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鲜明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50-70年代我国文学中的"新来年轻人"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0-70年代文学中的“新来年轻人”现象切入,揭示这一时期的文学及其批评是如何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规范以及启蒙精英是如何尝试逃离这种规范的努力的。 相似文献
13.
14.
姜长青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9(4):5-9,53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赶超战略是否正确,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意见。但是对历史问题的研究需要呆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中国之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呆取赶超战略,是由当时国内外的历史环境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有着内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论、后发优势理论和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原理,是中国实施赶超战略的理论基础;中国国情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内在根据,国际局势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外在西素。可以说,中国实施赶超战略是根据当时国情所能采取的最好发展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五十年代对贺绿汀的批判,表面上看是属于"吕贺之争"的又一阶段,但在其背后却有着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从现在来看,《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国当代的一篇经典性音乐评论,文中针对解放初期音乐创作和批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出了很多音乐理论家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提出了很多实际的建议,这些建议深刻而具有高瞻远瞩性。 相似文献
17.
张兴武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1-58
对《吴越备史》所阙艺文志的辑考和搜补,分“经学”“史类”“表状”“儒家”“释氏”“杂家”“舆地”“小说”“总集”及“诗文集”等十类,凡吴越一代之艺文资料尽得于此。 相似文献
18.
19.
李卫国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21-22
朱光潜自觉地借鉴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成果,用古今中外的大量文艺审美实践来阐释自己的理论,初步建立起以直觉说为基础的文艺心理学。他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学,审美对象及形象的直觉等概念,并把美学看作为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大量的西藏历史、宗教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从城市规划角度分析了西藏民主改革前的拉萨城市历史发展变迁和城市格局特点。并探讨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对拉萨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