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集聚经济效应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与质量的体现.作者运用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定量测算成渝经济区部分地区工业集聚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13个研究地区中,工业集聚经济效应不显著,呈现无规律变化,总体表现出规模不经济.而且,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工业企业集聚,没有享受到内部集聚经济和区位集聚经济,但多数地区产生了城市集聚经济,即存在初步的产业协作.  相似文献   

2.
攀西城市群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攀西城市群有利于加快成渝经济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增强成渝经济区发展聚集力和带动力,形成整合效应,促进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攀西城市群建设应明确战略定位,突出特色和重点,推进核心城市与城市群双向互动,增强攀西城市群建设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渝经济区城市扩展基本状况以及未来城市可能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影像自校正方法"和"动态阈值法"对城市扩展数据进行提取,采用重心偏移相关指数、灯光指数和城市化相关指数以及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近20年来城市扩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灯光数据提取误差在4%以内;2)成渝经济区扩展区在1997—2007年的增加面积比例最小,同时期四川部分增加比例下滑,重庆部分持续上升;3)成渝经济区城市区重心在1992—2012年时期向东南方向波动变化,四川部分城市区/扩展区重心均先靠向成都市区然后向绵阳方向转移,重庆部分城市化区/扩展区重心位置沿东北方向较快移动;4)成渝经济区近20年来城市发展以第i类为主,四川部分城市化呈现出加速提升—持续加速—减速提升—加速提升的态势,重庆部分城市化呈现出加速提升—减速提升—加速提升—持续加速的态势。【结论】成渝经济区呈现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两极向外不断扩展的趋势,是一种非良性发展,应注重多极化发展。采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扩展进行分析结果较好,对充分了解区域内城市化区域发展类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文章应用ESDA技术,对重庆直辖以来(1997-2011),四川省成都市、广安市等15个市和重庆市渝中区、万州区等31个区县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揭示成渝经济区空间格局特征和空间格局的演变进程,以期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编制提供决策依据。实证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存在明显问题,优化经济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成渝经济区城市扩展基本状况以及未来城市可能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影像自校正方法”和“动态阈值法”对城市扩展数据进行提取,采用重心偏移相关指数、灯光指数和城市化相关指数以及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近20年来城市扩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灯光数据提取误差在4%以内;2)成渝经济区扩展区在1997—2007年的增加面积比例最小,同时期四川部分增加比例下滑,重庆部分持续上升;3)成渝经济区城市区重心在1992—2012年时期向东南方向波动变化,四川部分城市区/扩展区重心均先靠向成都市区然后向绵阳方向转移,重庆部分城市化区/扩展区重心位置沿东北方向较快移动;4)成渝经济区近20年来城市发展以第i类为主,四川部分城市化呈现出加速提升—持续加速—减速提升—加速提升的态势,重庆部分城市化呈现出加速提升—减速提升—加速提升—持续加速的态势。【结论】成渝经济区呈现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两极向外不断扩展的趋势,是一种非良性发展,应注重多极化发展。采用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扩展进行分析结果较好,对充分了解区域内城市化区域发展类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充分认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法制的法律属性,才能尊重其统一性、权威性和确定性。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解决经济区面临的行政法治问题。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法治一体化作保障。  相似文献   

7.
以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体系为主体,分析了其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对进一步完善成渝经济区的城镇体系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成渝经济区,其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细分工业结构为基准,利用产业结构综合效益和结构贡献,分析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效益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发现,虽然地区之间工业结构效益差异较大,成都等重点发展地区工业结构效益总体偏低,但是区域工业结构综合效益总体态势良好.其主要原因是过去10余年中的无序招商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不力等,从而导致工业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9.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均较好的地区,本文应用城乡统筹理论,对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0.
指出当前区域经济竞争中,金融资源向先发区域集聚的“马太效应”El益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位于两大先发区域之间的新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之相比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威尔逊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西金融存量水平较低,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较弱。提出为缩小与先发区域的发展差距,新兴经济区需有效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合理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借力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渝经济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成渝经济区1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例,通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五个方面来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再用综合分析法对这10个城市2000年至2007年以来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其时间变化特征,并总结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成渝经济区各城市土地集约度时空变异的原因,并提出经济区未来发展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程偲  张旺锋  宋雪婷 《甘肃科技》2021,37(20):49-54,32
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指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从经济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科技人才竞争力和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四个方面科学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计算2008-2017年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各方面竞争力得分,并利用ArcGIS绘制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和达州有潜力发展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次级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发展;(2)资阳、内江和遂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加强,以填充中部凹陷地区,提高成渝城市群整体实力;(3)加强成都对西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成渝城市群西部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为期一天的首届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高层论坛30日在重庆举行,本次论坛以川渝合作与城乡统筹为主题,重点研讨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重点领域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突破口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的路径之一.搭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成渝经济区作为科技资源密集的区域,有必要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在总结长三角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近期成渝经济区在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专业化水平、产业规模和产业比较优势度作为指标,筛选了2000、2005、2010年三个时点成渝经济区15个二级地区的工业主导产业.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存在衰退型、稳定型和成长型三类,多个地区衰退型主导产业所占比例较大,反映出成渝经济区多个地区主导产业发展不稳定.同时,广安、德阳和泸州等多个地区主导产业在时期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本文还分析了主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351个国家级、省(直辖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全局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缓冲区分析、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揭示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现集聚型分布,且集聚程度逐渐增强;在集聚尺度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强度的峰值由83 km变化至100 km;2) 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个城市之间分布不均匀、分层明显,数量上川多渝少,等级上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点的高密度区居多;3) 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集群效应,核密度分布以成都市、重庆市中心城区为双核心点,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密集区和次密集轴带;4) 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其中政策和高A级景区是影响重点村分布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ESDA与统计分析方法,对淮海经济区2003—2009年20个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总体差异呈现波动减小趋势;2)区域旅游经济集聚性减弱;3)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地区区间差异减小,区内差异扩大.4)各城市集聚变化较小,没有发生旅游格局的重组,形成以京沪沿线(鲁南、苏北)为主的高一高集聚区和以皖北、豫东为主的低一低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建议构建“一心两轴四节点”的旅游空间结构,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跨越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区位熵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工业产业集聚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工业发展存在较高的产业集聚水平,但近期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产业集聚现象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有扩散效应,并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但也应重视反集聚经济对海峡西岸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资源整合,分区规划及跨省区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998-2010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不一致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湾经济区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经济重心则由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往西南方向转移,并呈现南北波动的格局,人口重心的移动远远慢于经济重心的移动;研究时段内北部湾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沿着南宁-北海一带分布;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指数将北部湾经济区各县(市)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和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城市经济区系统分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直辖市是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征的城市经济大系统,其中各地区内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子系统,这在重庆管辖的40个区市县中表现比较突出。文章将这40个区市县看作重庆这一大城市经济区系统中的子系统,拟定最能反映城市经济影响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6个主要经济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并根据经验和现实情况将这40个子系统归为5类,揭示出这5类城市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和空间分布符合中心地理论模式,即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经济区子系统呈圈层与点轴分布相结合的特征,提出了今后各类城市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