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液固相复合法生产的铜包钢线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能谱等手段分析了铜/钢界面区的组织形态和成分组成。结果表明:在界面区发生了互扩散,形成了Fe、Cu固溶体,无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产生,这使得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微观结合力。  相似文献   

2.
用液-固相复合法制备铜包钢线,并研究了预热温度、铜液温度和复合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铜包钢线的包覆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触初期,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铜层厚度和包覆比增加,当热流达到平衡时,包覆比达到最大,最大可达77%,之后包覆比逐渐减小.钢芯线预热温度和铜液温度的升高使包覆比下降,重熔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五种不同的沉淀剂,利用较简单的沉淀法制备了纳米NiO催化剂,并采用BET、SEM和XRD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五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大小顺序为K2CO3〉NH4HCO3〉CO(NH2)2〉NH3·H2O〉KOH,粒径大小顺序为K2CO3,NH4HCO3〉CO(NH2)2〉NH3·H2O,KOH。因此,沉淀法制备纳米NiO催化剂时,尿素为沉淀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刘晓雷 《科技信息》2011,(20):372-373
本文由Cu、Mo的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CuO-MoO3/SiO2催化剂,并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TPR、XRD表征,考察了铜、钼含量对催化剂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钼的加入使催化剂中铜物种的晶粒度变小,分散度增加,活性组分铜的还原温度明显降低,催化剂的活性提高,当CuO与MoO3的质量比为6:4时催化活性最好,此时硝基苯的转化率为94.3%,选择性为90.3%。  相似文献   

5.
以NH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是消除大气重要污染物氮氧化物(NOx)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Nb促进的NbaFe1-aCeOx(a=0,0.1,0.2,0.4)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并利用BET、XRD、XRF、NH3-TPD、H2-TPR、insituDRIFTS...  相似文献   

6.
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乙酸龙脑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该文首次对稀土复合固体超强酸SO4^2-/ZrO2-La2O3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乙酸龙脑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La2O3在载体ZrO2-La2O3中的质量分数为2%,(NH4)2SO4浸渍液的浓度为1 mol/L,焙烧温度为600℃时,所制得的催化剂SO4^2-/ZrO2-La2O3对乙酸龙脑酯的合成表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为120℃,催化剂用量为天然龙脑质量的6%,天然龙脑与乙酸的摩尔比为1:6,反应时间为8h时,反应的酯化率和选择性可达到93.14%和99.8%,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并能活化再生。  相似文献   

7.
郑健  朱祺 《江西科学》2014,32(6):869-873
介绍了NOx来源及消除方法,着重分析了催化剂类型、温度、空速、NH3/NO、O2、H2O和SO2因素对NH3-SCR脱硝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低温NH3-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NH3-SCR脱硝催化剂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完全液相法的基础上对前驱体制备工艺进行改进,采用经醇解反应改性的异丙醇铝作为铝源制备Cu-Zn-Al双功能催化剂。考察了不同醇类及醇用量对催化剂结构及催化CO加氢合成二甲醚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XRD,H2-TPR,NH3-TPD-MS等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的体相结构和表面性质。结果表明,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使用乙醇为溶剂,用量为150 mL时,催化剂的体相结构最好,可还原的铜物种最多,铜的分散度最高,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强,催化活性最高。另外还发现,铝醇解液的老化是影响催化剂性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对高温煤气中NH3、有机硫化物、HCl及焦油蒸气4种污染物进行了单独和同时脱除的研究,其中选择CS2和1-甲基分茶分别作为高温煤气中有机硫化物和焦油蒸气的模型化合物。研究得出,高温煤气中氨催化分解和1-甲基萘化裂解的最佳催化剂同为Ni-3催化剂,CS2转化的最佳催化剂为硫化态的Ni-3催化剂,最好的脱氯剂为ECl。在NH3、CS2、HCl及1-甲基萘4种污染物同时存在时,将上述脱除剂组合在一起进行同时脱除实验表明:ECl脱氯剂对HCl的转化率和Ni-3催化剂对1-甲基萘的转化率均为100%,氧化态的Ni-3催化剂对NH3的转化率和硫化态的Ni-3催化剂对CS2的转化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00-550℃之间,氨的最大转化率为79%,CS2的最大转化率为88%。  相似文献   

10.
铜钒复合氧化物的NO催化氧化活性和抗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钒复合氧化物在NO催化剂氧化中的活性和抗硫性。实验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铜钒催化剂具有显著的抗硫中毒能力和较好活性。为了进一步阐明催化剂的抗硫机理,以CuO,5CuO V2O3催化剂抗硫性作为对比,发现复合催化剂中Cu3V2O8的形成大大增强了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根据Cu3V2O8的独特晶型结构特征,研究探讨了催化剂的抗硫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干法和湿法脱硫脱硝经验基础上,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先采用氨水吸收法脱除烟气中大部分SO2和部分NOx,再用铜基氧化物催化剂干法脱除大部分剩余SO2和NOx,巧妙地应用了湿法中逃逸的氨气,而湿法保护了干法中催化剂,较好地解决了工程中的难题。文中着重研究了影响脱除效率的因素,优化了工艺条件,从而给出了最好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氨浸法和离子交换相结合的方法回收含铜污泥中的铜,实验结果表明:氨水浓度为12%,温度为35~C,搅拌速率为350r/min,固液质量体积比为1;3,反应时间为50min,铜的浸出率在95.9%.浸出液经离子交换树脂富集后,铜的浓度可提高20倍,氨水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设计了一个综合化学实验——用一种负载型FeCl3/丝光沸石作为固体酸催化剂,用苯与苯甲酰氯进行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合成了二苯甲酮。用XRD表征负载型催化剂,用催化剂氨气吸附(NH3-TPD)得到了催化剂的表面酸度,用吸附吡啶的红外光谱表征固体酸的表面酸性,用气相色谱仪对产物进行分析,分离纯化产物,用红外光谱分析产物的结构。用氨水吸收副产物氯化氢使其转化为氯化铵。使用后的催化剂回收活化可重新使用。所涉及合成属绿色合成。  相似文献   

14.
全水清  吴银枝 《江西科学》2008,26(5):794-796
采用Na2HPO4·12H2O和MgSO4·7H2O使NH3-N生成磷酸铵镁的化学沉淀法,考察了药剂投加顺序、pH值、药剂配比对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投加顺序对处理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在pH值为9,反应时间为20min,n(NH^+4 +):n(Mg^2+):n(PO^3-4)=1:1.02:1时,氨氮去除率可迭99.28%,为后续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不同pH条件下铜对固定化小球藻除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固定小球藻,对人工污水进行静态模拟净化试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铜对固定化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氨氮和硝酸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铜存在时第5天,pH为4、5、6、7、8时固定化小球藻的NH+3N的去除率相对无铜条件分别下降了4.0%、0.6%、5.9%、6.0%和4.4%,悬浮态小球藻的NH+3N的去除率分别下降了10.9%、22.4%、15.5%、14.5%和20.2%;pH为6、7、8时固定化小球藻的NO-3N的去除率相对无铜条件分别下降了4.1%、2.8%和4.2%,但pH为4、5时固定化小球藻的NO-3N的去除率却上升了0.8%和02%,在pH为4、5、6、7、8时悬浮态小球藻的NO-3N的去除率相对无铜条件则分别下降了4.4%、92%、5.3%、10.6%和10.2%。总体而言,铜抑制了小球藻的除氮能力,尤其对悬浮态小球藻的除氮能力产生了较大的抑制性,而固定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铜对小球藻除氮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运用溶胶-凝胶工艺以TEOS为反应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来制备SiO2纳米粒子.开展了以TEOS量、氨水量以及反应温度为参数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EOS量、氨水量增加,SiO2粒径将增大,而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SiO2粒径将减小.  相似文献   

17.
将Ce、Zr和Mn的硝酸盐溶液与双沉淀剂(NH4HCO3和NH3·H2O)并流共沉淀,制得Ce-Zr-Mn-O载体,然后用等体积浸渍法分别负载上Cu和Mn,制得Cu/Ce-Zr-Mn-O催化剂,然后考察该催化剂对CO和NO的催化转化性能,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催化剂活性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Cu0.07/Ce0.2Zr0.8Mn0.05O2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CO和NO的起燃温度T50(转化率达到50%时的温度)都较低,分别为88℃和223℃;当温度达到350℃时,CO和NO均能完全转化.  相似文献   

18.
载体对草酸二甲酯加氢铜基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为基础,研究了二氧化硅载体对铜基催化剂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催化剂分别以气相硅溶胶、硅胶、二氧化硅为载体,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Cu/SiO2催化剂(wCu=0.20),分别记为CS1、CS2、CS3,催化剂的活性从CS3、CS2到CS1依次增加。XRD测试物相结构表明:氧化态CS2和CS3中存在CuO晶相,而氧化态CS1中活性组分呈无定形分布。还原态催化剂的XRD测试表明催化剂中有Cu2O和Cu0存在,且Cu2O/Cu0的比例按CS3、CS2、CS1顺序增加,XPS分析证实了3个催化剂表面Cu2O/Cu0的比例有相应的变化趋势。这说明Cu2O和Cu0与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活性相关,提高Cu2O的含量,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化学沉淀法去除木薯制备酒精废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NH_3-N质量浓度为500~900mg/L木薯制备酒精的废水,采用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用化学沉淀法去除废水中氨氮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MgCl_2·6H_2O和Na2HPO4·12H_2O为沉淀剂,在pH=9.0时废水溶液中PO_4~(3-)与Mg~(2+)和NH_4~+一起发生沉淀反应生成MgNH4PO4·6H_2O,从而达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的目的;影响废水中的氨氮去除率的因素依次为n(Mg~(2+):NH_4~+),反应时间,n(PO_4~(3-)∶NH_4~+)和pH值。最佳反应条件是当pH=9.0,n(Mg~(2+))∶n(NH_4~+)∶n(PO_4~(3-))=1.4∶1.0∶1.2,常温下反应30min,静置30min,该工艺条件下,对初始氨氮为644.5mg/L的木薯制备酒精的废水进行处理,其氨氮的去除率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