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东西方几乎同时使人类文明达到一个新高峰。东方是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 ,而西方是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的。这一现象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1][2].东西方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西方科学技术在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沉寂近千年之后 ,重拾古希腊科学精神 ,使近现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而相反 ,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过自己的辉煌 ,但随后便显得苍白乏力 ,一步步地衰弱了。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东西方几乎同时使人类文明达到一个新高峰。东方是以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 ,而西方是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的。这一现象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1][2]。东西方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西方科学技术在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沉寂近千年之后 ,重拾古希腊科学精神 ,使近现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而相反 ,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过自己的辉煌 ,但随后便显得苍白乏力 ,一步步地衰弱了。为什…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15世纪的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16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科技,而中国的科技却从此时开始停滞不前,开始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笔者不赞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中国近代科技的观点,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精神实质及其价值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讨论:(1)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儒家学说,不重视、不提倡科技的研究和发展,甚至对此起了负面的影响;(2)道家经历长期的炼丹实践,涉及到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等知识.给中国古代科技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但由于缺乏西方实验科学的“假设—试验—结论”的完整过程,而不能使炼丹术上升为科学技术;(3)佛教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极为有限;(4)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排斥一切西方物质文明,严重阻碍了科技发展.通过以上讨论,阐述了中国在16世纪后,科技落后的深层文化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分别介绍了公元2~4世纪和公元4~6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代表服饰,以及相应的文化历史背景.对比东西方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以及功能性,分析了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东西方服饰发展开始分离的萌芽期是在公元2~6世纪;东方服饰等级制度要比西方早1000余年.认为功能性是这一时期服装的特点,也是服装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从16世纪起,由于闭关锁国,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在国势上渐渐落后,还不断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个时候,一批有识之士通过翻译外国科学著作,将外国先进的科技介绍到中国,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拯救中国。本文将详细介绍16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科技翻译外国经典科学著作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后,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李约瑟问题":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文章在借鉴前人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席文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辉格式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反对用欧洲早期科学和近代科学为标准,来评价非欧文明,试图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以一种全局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来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教授在哈尔滨发表演说中谈到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时说: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是领先的;1400年至1600年是举步不前的;1600年至1900年是极端抗拒新科技的引入;1900年至1950年中国以两代人的速度,就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科学;1950年至本世纪末,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先进科学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9.
17~19世纪中叶.正值西方各主要国家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解体,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强国富民”而引进西方科技作。本对这些早期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作及其作用进行了介绍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的时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前言中提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13世纪或15世纪,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有的著作也用了这种说法,以后李约瑟博士又提出了其他一些观点。反映他及从产对这一问题的关心。作者认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的时间,应是从秦汉到明代中这段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到公元15世纪。文中阐述了形成这一看法的根据,并提出先进与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华民族能创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物理学,特别是近代物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进行了阐述。文中述及近代物理学起源于17世纪,经过一百多年(1666~1800)的发展,在欧洲近代的科学观念开始萌芽,并逐渐开花、结果。到19世纪近代物理学有了长足进步,并大大刺激了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使整个物理学出现了革命性的进展。此后,从1930年开始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以固体物理学和液体物理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为标志的近代物理学蓬勃兴起。本文认为,物理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是一连锁循环,而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又是一连锁循环。因而世界各国竞相重视,大量投资于物理学尖端的研究。本文后部分对中国科技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1600年后中国科技发展长期停滞,落后于西方科技300年。最后,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作了高度评价,并预言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很多发明创造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当西方还处于落后的中世纪前期的“黑暗时代”时,处于汉唐时期的中国在科技方面就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学、天文、历法、化学等学科,丝绸、陶瓷、铸铁、造纸等技术均雄居世界之首。到了宋元至明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人创造的就占了58%。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的。 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的写作发端于对李约瑟问题的思考.李约瑟问题大致可表述为:在公元15世纪之前的十余个世纪中,中国科技一直领先干西方,但当西方现代科学兴起,中国却大大落后了,那么,两者高下形势之逆转是如何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今世界,在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环伺,私有制经济仍占据世界经济话语主导权的当下,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简称"国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近代以来,得益于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存在先发优势,而新中国真正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大致是在20世纪中后期。但短短数十年间,中国先后研发出了"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在16,17世纪以前保持了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明末清初以后, 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10年动乱中遭到摧残,造成了与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严重不相适应的局面。我们急缺一支掌握高度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军。这支大军的骨干力量是能够独立地解决四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6.
我们无疑走进了一个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它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科技伦理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树立科学发展现,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六次大的转移,弄清楚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条件和基本规律,对于科学规划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促进中国科学技术进步意义重大。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科学技术的现状,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基础,预言通过30~50年的发展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绘画艺术历经千年演变,在思想和技法上已各成体系,分别代表各自民族文化的审美主张,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文章结合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审美意境上的差异,通过对比9世纪中国画家郭熙和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维坦的艺术成就,分析中西方绘画所采用的不同透视观察方法,研究中西方艺术家在世界观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别,阐释中西方艺术品鉴标准。客观理解中西文化艺术差异,对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共生、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路文 《科技潮》2005,(3):10-11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世界各国尽管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科技政策,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重视对科技的投入。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一直是各国政府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建立完善、健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科技服务业起源于西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科技服务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欧盟建立了创新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