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中的第一类孤独者魏连殳的悲剧是日常生活的悲剧。魏连殳勇猛地向社会和历史宣战,然而他本人却深陷矛盾之中,打不了持久战。魏连殳的孤独既是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时也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在魏连殳身上,鲁迅反省了前进的革命者的精神困境问题。魏连殳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处理好“活下去”的合法性。小说中的第二类孤独者是作为女人命运象征的魏连殳祖母。“我”也是一种孤独意义上的能指。  相似文献   

2.
《孤独者》中暗含着一种趋新与恋旧的情感纠葛,这突出表现在魏连殳对旧家庭的反叛与留恋,对新式家庭的向往与疑虑;这种纠葛得不到解决,造成他缺乏家庭温爱,形单影只地孤独寂寞;魏连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蕴涵着鲁迅本人当时复杂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和《在酒楼上》,都是鲁迅为探索知识分子出路而作的。但《孤独者》的调子更为悲怆,作者对魏连殳的灵魂剖析得更为细腻而深刻,它鲜明地表现了鲁迅对这类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他们思想道路十分不满的沉重的心情。 魏连殳最初也和吕伟甫一样。是个“新人”,他出洋游过学,受到近代思想的洗礼,平常“议论非常多,而且往往颇奇警”,对封建旧道德、旧秩序极为憎恨。但是这个“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社会生存、作者主体精神和启蒙知识分子的现代命运的三个层面对鲁迅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形象进行解读。“魏连殳”的形象是鲁迅先生的自画像。他的悲剧不仅是一场大众对先知者不理解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场“五四”现代启蒙知识分子自身命运永远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6.
鲁迅《彷徨》中揭示的是“孤独者”那种孤寂、落寞、痛苦、迷惘、挣扎、沉沦的心态以及弥漫于他们周围的冷酷的社会气氛,从中寄寓着作者荷戟寻路的苦闷情怀,这种苦闷同时也是时代的苦闷并与世界文坛“世纪末”思潮“多余人”形象遥相呼应。本文从吕纬甫与魏连殳、涓生与《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四铭与高老夫子的比较分析后以为“不能见容于社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孤独者”的根本特征。当然,作者在悲观失望、苦闷彷徨同时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和艰难的跋涉,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彷徨》正是鲁迅上下求索漫漫长路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8.
斯多芒和魏连殳分别是易卜生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都以极强的“精神反叛”气度示人.是为自由、真理而战的斗士,最后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失败。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位主人公及两部作品,剖析不同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下、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反抗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比两位作家的思想与创作个性,以揭示人物塑造同中含异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必然。  相似文献   

9.
《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却有着异质的生命内涵。同是面对母性的温情面纱,前者作为一个弱质的知识分子,由战斗者摇身成为传授封建礼教的布道者,在清醒的自觉中践行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而魏连殳始终在骨子里和旧传统有着决然的抗争,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嘲弄和蔑视中,不惜以生命对抗,完成了自己复仇的人生,由此激励着后来者在斗争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解救民众。  相似文献   

10.
现代知识分子的尴尬--从《孤独者》到《沧浪之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日趋坍塌,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建立之时,现代知识分子该扮演什么角色?面对金钱和权力霸权与自己所困守的虚无,现代知识分子无法给自己定位。《孤独》中的魏连殳面对困苦的生活,社会的抛弃,作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否定和价值的重新拾取。《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则抛弃中国传统的人精神,以功利作为人生的唯一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呐喊》《彷徨》中,"鲁镇"、"未庄"、"S城"是以鲁迅的故乡绍兴为原型建构起来的一个充满浓郁的浙东水乡色彩的文学世界。鲁迅一方面揭示了闰土、阿Q、祥林嫂等越地底层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也力图去发掘他们追求解放的精神力量,从而开启与贯通了我们民族走向解放与新生的可能。由狂人、疯子、魏连殳等组成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形象谱系凸显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谱系的镜像。他们争取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冲动延续了越地异端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同时又贯通了与底层民众的精神联系。他们致力于整个民族的觉醒与解放的愿望使他们在绝望中抗战而更加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地说,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几个因素。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的反映,是他生活历史的纪录。鲁迅在短篇小说《孤独者》中描写了魏连殳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对什么也不感兴趣,也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这种乖僻性格和他的身世有关。他从小失去父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后来又学非所用,又因在报上发表了几篇不满现实的文章而遭到失业的打击。当他遭到和他相依为命的祖母不幸死去的痛苦打击时,人们却在商量着争夺她的财产。这样的孤独环境,这样的身世,就逐渐地…  相似文献   

13.
正星期天,睡惯了懒觉的明明和亮亮哥俩一大早就起床了,今天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呢?原来爸爸将带他俩去看新买的房子,他们能不兴奋吗!路上,明明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搬到新房里住啊?"爸爸笑呵呵地说:"你真心急,现在正装潢呢。  相似文献   

14.
许多年前,我曾读过《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一书,书中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非洲高原,黎明。空气凉爽清新得似乎能够触摸到,它使你产生错觉:仿佛你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黑黝黝的深水里沿着海底行进。"当读到女主人公不得不孑然一身离开那片曾经带给她痛苦、爱和勇气的土地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完全理解了卡伦·布利克森在非洲高原所经历的震撼和孤独。  相似文献   

15.
正"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张益唐2012年7月3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益唐在科罗拉多州好友齐雅格家后院抽烟,20多分钟里他有如神明启示般的想出了主要思路,找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特别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正自从我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逐年增多,我那可怜的两眼的近视度数也就像芝麻开花一样,年年在不断地增高。150度,200度……就这样,在我眼前任何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看什么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老妈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立马带我配了眼镜。从此,我正式跨入了"近视一族"的行列。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前期小说创作中写了最后一篇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这也是他唯一的一篇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涓生和子君,都是被“五四”革命风暴唤醒的青年。他们曾经强烈地反抗封建主义和礼教传统的压迫,大胆追求新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他们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不象“狂人”那样偏重于灵魂的呼喊,也不象吕纬甫、魏连殳那样先前激烈要求改革,后来却在无聊和表面的灯红酒绿中虚度残生。他们是在易卜生、雪莱、  相似文献   

18.
本·拉登改变了什么9.11之前与之后的世界有什么不同,拉登和"基地"组织对世界造成了何种影响?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从过去十年看,拉登给美国造成了极大的恐惧,也带来了国际反恐形势的重大改变。恐怖行为古已有之,但恐怖主义真正成为国际性的现象,仅仅是20世纪后叶的事情。拉登制造的9.11事件更凸显了恐怖主义。本·拉登无论是作为一个符号,还是作为  相似文献   

19.
正习作要求写童话。自己选择几种动物,或者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编成一个故事写下来。也可以写你续编的小木偶的故事。习作指导听到"童话"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大堆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丑小鸭》《龟兔赛跑》《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这些童话,伴着我们成长,给我们带来不少欢乐。其实,自己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也是一件乐事,因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编写时,请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孤独     
<正>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