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契机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依托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宜昌是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呼应汉渝,也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新一轮城镇化应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克服城镇化发展的阻碍因素,结合区域特色,实施融都市区发展、全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低碳生态智慧发展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智慧城市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继数字城市之后我国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已逾百个。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6,(1):646-654
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五化"协调发展背景下,智慧宜居型都市区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推进城市空间节约利用的重要途径.首先,基于智慧宜居都市区的建设理念,分析了"五化"协调背景下建设智慧宜居郑汴都市区的重要意义;其次,根据智慧宜居都市区的建设目标,对郑州都市区"智慧宜居"、"智慧康居"、"智慧乐居"、"智慧安居"以及"智慧逸居"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估;再次,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郑汴都市区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的实现路径;最后,在现状问题分析与实现路径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智慧宜居郑汴都市区的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下的"五化"协调发展背景下,智慧宜居型都市区建设已成为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推进城市空间节约利用的重要途径.首先,基于智慧宜居都市区的建设理念,分析了"五化"协调背景下建设智慧宜居郑汴都市区的重要意义;其次,根据智慧宜居都市区的建设目标,对郑州都市区"智慧宜居"、"智慧康居"、"智慧乐居"、"智慧安居"以及"智慧逸居"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估;再次,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郑汴都市区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的实现路径;最后,在现状问题分析与实现路径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智慧宜居郑汴都市区的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新型城镇化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双重转型使命,大数据可以促进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大数据和新型城镇化的分析,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拆迁工作、公民信息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7.
探索英国伦敦新型经济与宜居绿色城市建设经验。全文共分为3部分,分别分析了伦敦工业城市发展与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伦敦新型经济发展经验、严格治理环境污染与宜居绿色城市建设途径,对我国新型城市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7,(1):93-94
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探索和展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过程,其内涵应当体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多元推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面协调、低碳生态、上下互动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工业等部门信息化、领域信息化和数字城市建设,信息技术逐渐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及城市各部门中较为广泛的应用。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了信息化深入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也成为中国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2010年以来,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主导理念的智慧城市建设逐渐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国家、区域与城市不同行业与领域的应用,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通过试点与示范有效地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生态城市,是成都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成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存在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生态社会压力日益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应该在城市规划上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并且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时倡导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早日建成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1.
发展总部经济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型城镇化是总部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两者之间存在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和生态宜居等多个内生耦合机制。建立和维护这种耦合机制形成和运行的实现模式包括城市商业游憩区模式(RBD)、城市中央活动区模式(CAZ)以及城郊总部基地模式(ABP)。通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空间配置和企业办公区位思想的转变,促进总部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长期可持续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借鉴工业化国家战后城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指出城镇化模式因城镇化水平而变,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如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进的城镇化,代表的是一种"工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模式.结合河南省城乡发展情况指出,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财政资金建设和发展乡村,并要以城乡统筹发展的开放性思维,从要素重组和功能提升的角度,重新寻找城镇化的动力和发展路径.在将"区域"视为一种在更大尺度上协调城乡不同建设活动的背景的情况下,提出把城乡社区一起,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区域城镇"的初步思维框架,并针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区域城镇"的3种表现形式.最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模式转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智慧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物流,也有能源和环保等,未来智慧城市的新五大基础设施应该是云、物联网、数据湖、人工智能和视联网,从而打破城市的孤岛建设,实现无处不在的联接,无所不及的智能。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同步落地,5G微站的超密集组网运营和AI智能技术的加持,将带动海量智慧灯杆需求释放,智慧路灯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向前跨进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当指纹支付和人脸识别取代钱包,当路灯和电线杆成为集智能照明、微基站、充电桩、道路视频监控、风速温度气压信息发布屏于一体的智慧平台,当“市民云”APP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人们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正在由理想照进现实. 智慧城市被视为未来城市发展大势所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纳入国家级战略规划,而随着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有力支撑.随着《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上海将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开始向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转变,需要在绿色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上实现突破,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国内光伏产业也亟待调整升级。该文论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以及推进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工业化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甘肃省静宁县城镇化建设在经过多年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问题,笔者认为静宁县城镇化建设应走"特色化定位、市场化动作、多元化经营、法制化管理"之路,力争把静宁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城镇。  相似文献   

17.
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最新学术思想,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乡资源配置政策不公平导致的贫富差异扩大问题,克服"增长极"思想的不利影响,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到新型城镇化实施的过程之中,以人为本,努力探索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和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可行之路,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智慧发展、绿色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要加快推进城乡体制机制一体化,建立全省统筹的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集聚机制,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要素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动态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健全城镇投融资体制机制.研究提出了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即,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公平性,坚持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正确方向,牢固树立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城镇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步伐迅速,但是生态文明被忽视,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薄弱,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包括经济发展、资源节约、集约高效、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等8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陕西省2001—2013年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文明的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生态损害3个板块权重较大,占总权重近50%,要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理念;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发展、功能完善是拉动陕西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生态损害、城乡一体、社会和谐等4个方面则延缓了陕西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是科学可行的,可推广至全国各省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兰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兰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兰州"率先跨越式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兰州市走生产稳定、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北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建设绿色之城。立足首都发展新阶段、新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顺应广大市民对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期待。花卉是进行人居和城市环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