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界定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对四川省21个地级市州的耕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成都平原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川西高原地区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差异所致;②PSR系统的协调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成高度正相关,充分说明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在引入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引入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结合城市化水平,对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城市化水平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否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系统相对状态发展度模型具有思路简明、操作简单等特点,同时,该模型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基于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与独立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结果相比,两者差异很大。河南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各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后,结合城市化水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对状态协调度等指数,对各个城市分类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紧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依据城市人地关系的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各城市区位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这种空间差异分布由南向北依次形成苏南、苏中、苏北3个梯度带,与江苏省各城市的区位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图1,表4,参15.  相似文献   

4.
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挖潜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区域内的14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协调度两个方面挑选了2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获得1997~2005年间各组主成分的贡献率和20个指标的影响因子,从贡献率和影响因子出发,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然后从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出发,结合主要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将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划分为东部模式、中部模式和西部模式,并且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均质性。表4,参6。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济—社会—环境(ESE)子系统构建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研究区建市以来(2004-2008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同时借助协调度函数分析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在此基础上,依据研究区城镇用地远期规划控制标准,利用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各区县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陇南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处于基本集约向较集约过渡的状态,城市用地尚存较大挖掘潜力;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但有下降趋势,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将受到抑制。②全市城镇用地理论可挖掘潜力1 181.56 hm2,集约利用潜力较大。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陇南城镇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实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烟台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烟台地区相关的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烟台地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②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③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即随着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烟台市耕地面积的减少程度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较不发达地区逐渐降低。因此,科学合理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规划决策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图4,表2,参14。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基本生产力要素之一和有限的稀缺资源,如何高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系统评价2000~2005年以及200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在2000—2005年以及2007年均存在微弱的正空间自相关,表明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各城市间土地市场化程度差异还比较明显。为了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土地市场,优化配置区域内有限的土地资源来解决当前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稀缺的政策建议。图1,表3,参19。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供给侧结构视角下,分别从产品层面和区域层面测度我国城市房地产供给结构水平,分析城市住宅-办公-商业的耦合协调关系,揭示城市房地产供给结构的平衡性、充分性、区域性和时序性特征.通过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7年的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房地产供给结构的平衡性较强但充分性较弱,整体平衡充分性水平偏低且城市差异显著;2)房地产供给结构的区域性特征明显,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城市的平衡充分性弱于东部地区,国家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平衡充分性较强;3)房地产供给结构平衡充分性的城市差异在逐年收窄,城市房地产供给结构整体趋于平稳健康发展.现阶段提升住宅-办公-商业的协调度将有助于优化我国城市房地产的供给结构.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自2000年以来呈不断增长趋势,省域范围内耕地集约利用差异较大,差异原因主要是由于区域农业投入产出差异所致;政策、政府、农民和科技是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驱动力;农业从业人口与耕地集约利用呈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的原因。图1,表5,参7。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并对辽宁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995年以来辽宁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倒u”型曲线:2000年以前,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由初级协调向高级协调转化;2000年以后,两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图2,表4,参12。  相似文献   

11.
胥莉  庄莹  孙昊 《系统管理学报》2020,29(5):934-942
要素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省际间相互溢出效应的持续作用。通过构建GVAR模型,利用全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异质性基础上,实证了上海、武汉和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以及3个中心城市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东部省际间经济增长的联动性较强,中部次之,西部较弱;而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不高。进一步对溢出效应的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本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溢出效应呈正相关,而外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实证结果有助于规划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确认识相互间的发展关系,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2005年各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对性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31个省区划分为5个级别,并对各省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衡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较大;农业循环经济结构平衡性与总体发展水平之间没有对应性,结构失衡状态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首先综述了协调的概念和内涵 ,讨论了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模型 ,并对可持续发展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和步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不同省份的不良贷款回收率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构造一系列能够刻画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指标,较好地解释了环境因素对地区回收率差异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法律环境和中介组织发育程度、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政府干预程度等因素的差异能够比较好地解释其回收率之间的差异,而且2001年至2005年各省的不良贷款回收率差异的逐渐变小也是由于这些因素的趋同造成的.基于这些指标, 将回收率水平接近的省份划分到相同的区域,为不良贷款的分区域回收率建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求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沼泽湿地面积两者间的合理比例,使之既能保证粮食生产,又能维持沼泽湿地的重要功能,有必要对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沼泽湿地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在获取过去50多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表征粮食生产效益和沼泽湿地效益的评价指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两者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农业生产和沼泽湿地环境是比较协调的。该时期三江平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58万hm^2,沼泽湿地面积为282万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恢复程度的一个参考标准。按高产水平计算,三江平原可提供111077t粮食,而三江平原的生物种类可以恢复到建国初期的95%。图8,参25。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spatial statistic method,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tate-space model of housing market bubbles, discuss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ousing market bubbles in China,and identify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ubbles of housing market walked along a path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and then downsized to a low level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9 and 2014, and the highest level stayed at 2011. From overall, the level of housing market bubbles had shown significa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detail, the direction of North-South in China showed the inverted U shape, i.e., Central region was with high bubbles, and two ends contained low bubbles; from East-West direction, the East had high bubbles and the West contained comparatively low bubbles. Local spatial test indicates that there were some approximate spatial features in housing market bubbles among the adjacent regions. Observed from the level of housing market bubbles, China contained 3 plates: The first was the plate with low bubble level,including 3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provinces of Jilin, Heilongjiang and Liaoning were included,but Dalian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excluded; the second was the Central and West plate(the provinces of Yunnan, Guizhou, Sichuan, Guangdong, Guangxi, Hunan, Hubei, Gansu, Fujian, Jiangxi and Hainan were included in this plate), which was also featured with low bubble; and the third was Central East plate(provinces or provincial regions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Shandong,Anhui, Shanxi,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were included),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as high bubble region.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学研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及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以知识积累为门限变量时,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以知识积累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效率间存在明显的双门限效应;随着知识积累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绿色增长模式的动态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中国绿色增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经济、资源、环境、生活、政策子系统参数的调控,预测人均绿色GDP、资源环境成本、生态安全指数、环境污染指数、国民幸福指数以及研发效率等变量的动态趋势,模拟得到四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问题的日益严重将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干预与国家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的生产与使用起到约束作用;方案4:协同发展模式以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低的经济损失、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代表了快速增长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即绿色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9.
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黄河流域低碳建设和区域协同减排背景下的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包含知识产出的内生增长Romer模型,构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理论模型;进而通过选取2000-2017年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发展驱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