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施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玉米生长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呼吸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变化范围(CO2-C)是43.86 mg.m-2.h-1~359.32 mg.m-2.h-1,在7月12日达到最大值。NPKOM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以及累积呼吸量明显大于其它施肥处理。CK处理Q10最大,表明施肥降低了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施肥处理(除PK处理)的Q10都呈现15 cm地温最高,地表温度最低。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氮肥会减少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西安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而工业生产的绿色距离及生态化实现度测评可为其提供科学依据.从资源和环境双调控出发,选取1985~2005年万元产值能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量和COD排放量4个指标,依据国家制定的生态市建设标准,对西安市工业绿色距离及生态化实现度进行了分析测评,结果显示:工业生产水资源消耗在2003年达到生态化标准,而能源消耗、SO2和COD排放量尚未达到生态化目标.针对其绿色距离和生态化实现度,从微观角度对西安市28个工业部门污染物的排放及绿色距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工业行业之间的差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了依据.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3.
政府市场型规制较高的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决定了其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优势.为此,对比分析了无市场规制+集中决策(情景1)、无市场规制+独立决策(情景2)、价格型规制+集中决策(情景3)、价格型规制+独立决策(情景4)、竞争型规制决策(情景5)下企业市场最优定价策略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计算出了每种情形下的系统废弃物排放量、系统经济效益和系统消费者剩余.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决策情景下,各外生变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努力水平与创新绩效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同规制类型和博弈决策类型有关.集中决策情形下,系统废弃物排放量和消费者剩余会降低,系统经济收益增多;在市场规制下,系统经济收益和消费者剩余会升高;在集中决策下,市场规制会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在独立决策下,市场规制会增加系统废弃物排放量,但是无论什么决策类型下,随着市场规制的引入,废弃物排放强度都是处于下降趋势;在竞争型规制决策情景下,系统废弃物排放量和系统经济效益均实现了最小化,但是社会福利达到了最大化.上述分析对于政府进一步优化市场化规制工具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冶  薛惠锋 《系统工程》2008,26(12):14-19
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价格的上升,以及环境问题的加重,能源税制及其改革日益受到各国重视.本文建立了中国能源财税政策决策模型,以期科学确定国家应采取的最优能源税收实施方案.该模型以系统动力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分析资源环境、投资决策和能源经济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着重研究国家能源财经税收政策对能源战略目标的支持作用.研究表明:以中国交通领域能源消费为对象,在实施年度最优减排目标后,相应能源税率从2005年的28%提高到2011年的41.2%,并逐渐回落至2020年的32.9%;含税原油价格升至2020年的1548.72USD/T,交通用能消费总量和CO2排放量提高到319.6MT和965.7MT,但仍比照理论排放量下降了13.48%.结论对于未来设计能源可持续财经与税收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技术投入的减排效应:来自中国宏观层面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DL模型测算了1978~2011年我国技术投入对人均碳排放的减排效应。实证表明,人均CO2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投入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从整个经济体的层面,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我国技术投入的减排效应都没有显现出来。当前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技术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提高生产效率层面上,技术创新的环保属性并不突出。然而从长期而言,我国经济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降低0.023749个百分点的CO2排放量,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产生减排的内在需求与动力。  相似文献   

6.
2008年欧盟颁布碳排放交易体系,这说明二氧化碳排放对航空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将航空公司效率分为三个阶段:运营阶段、服务阶段和销售阶段,并创新性地在服务阶段考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其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本文提出了基于弱处理的网络RAM(range adjusted measure)模型,并用其评价了2008年到2012年全球22个航空公司的效率.结果证明了方法的适用性.主要结论有:1.格陵兰航空和肯尼亚航空的平均整体效率值最高.2.欧盟航空公司的平均效率低于非欧盟航空公司的平均效率.3.被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对欧盟航空公司的效率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际能源利用的环境效率测度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选取CO2排放量作为能源利用的环境影响替代变量引入研究,利用非参数前沿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和方向性距离函数建立能源环境效率测度模型并将"环境规制"的思想纳入研究体系,以2000~2007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各省份能源环境效率差异明显,经济产出、...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厌氧培养法对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水、盐梯度及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下的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从0~40cm土层平均甲烷产生潜力看,距海由近到远的蔗草、成草和芦苇湿地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204ug/g·d、0.0355ug/g·d和0.0378ug/g·d;近潮沟区和远潮沟区成草和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分别为0.0355ug/g·d和0.0400ug/g·d及0.0378ug/g·d和0.0425ug/g·d,远潮沟区大于近潮沟区,成草湿地低于芦苇湿地;短期入侵(5a~6a)的互花米草斑块土壤平均甲炕产生潜力为0.0329ug/g·d,未明显地提高原有湿地整个土壤剖面的甲烷产生潜力。各研究湿地类型土壤均表现为0~5cm土层甲炕产生潜力最高。图5,表1,参23。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和环境生产技术,本文选取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作为环境影响替代变量引入研究,将"环境规制行为分析"纳入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利用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和非参数线性规划建立工业环境绩效测度模型,提出了环境无效率值、环境规制成本、环境绩效指数三个测度中国工业环境绩效的指标,并以1990~2010年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从时间和行业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结论是:(1)中国工业大多数工业行业存在环境无效率值,表明我国工业碳减排还存在一定的空间;(2)我国的工业行业还存在较大的环境规制成本,说明了我国工业经济和环境之间发展尚不协调;(3)1990~2010年整个工业行业三个环境绩效指标时序值都呈倒"U"型曲线,预示了环境规制可以达到环境质量改善和工业生产率提升的双赢;(4)资本持续深入及生产技术的提升对实现工业碳减排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据新闻出版署《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技术规范》,作者来稿时应注意以下规定:1多位作者的署名间应加逗号(,)。对于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其姓名的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数字序号。作者工作单位的邮编之后,可以加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例:韩英译1,王仲鸿1,蒋建民2(1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北京100084,Email:hanyy@public.bta.net.cn;2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武汉430027)2[摘要]与[关键词]后有冒号(:)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无标点3关键词下面增加[中图分类号]。(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添写)4[…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2008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和实际冬小麦单产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江淮地区冬小麦的逐级生产潜力;通过GIS叠加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增产区域与幅度。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冬小麦的2006-2008年光合生产潜力介于15 672 kg.hm-2~21 001 kg.hm-2之间,变化趋势是从北向南逐级递减。光温生产潜力介于8 311 kg.hm-2~11 072kg.hm-2之间,大体从江淮北部向南部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生产潜力为9 78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介于5 876kg.hm-2~8 988 kg.hm-2,空间变化趋势为从江淮中部向周边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值为7 657 kg.hm-2。2006-2008年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实际产量为2 537 kg.hm-2~5 954 kg.hm-2,区域平均值为4 871 kg.hm-2,由此看出,实际的产量与潜在气候产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江淮区域冬小麦存在一定增产空间。最后,针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情况,提出提高冬小麦生产的具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吸附平衡、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麦草吸附苯胺的吸附平衡、热力学以及动力学特征。采用Langmu ir和Freund lich等温线对平衡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并计算了吸附过程的自由能变(△G)、等量吸附焓变(△H)和熵变(△S)等热力学参数,同时采用拟一级动力学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扩散方程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试验平衡数据更符合Freund lich模型,其极限吸附容量(323K)为6.0mg.g-1。等量(0.2 mg.g-1~2.5 mg.g-1)吸附焓变△H为13.58kJ.mol-1~22.34 kJ.mol-1,△G〈0,△S〉0。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拟合最好,平衡吸附量qe和初始吸附速率h0,2随苯胺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麦草吸附苯胺经历了快速表面富集、微孔内扩散和吸附平衡3个阶段,麦草吸附苯胺初期,吸附速率由边界层扩散控制,吸附后期则由微孔内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3.
农业耕作土壤与人工经济林地土壤磁化率和质地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东北部地区人工经济林地土壤(JJC2)和农耕地土壤(JJC1)磁化率与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耕作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的磁性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农耕地长期的耕作、污灌以及C4作物玉米的生长与秸秆焚烧等农业管理方式可以增大土壤风化成土作用强度,增加土壤的磁化率;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表层0~40cm,1年生作物农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均高于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多年生园林土壤的含量;整个剖面耕地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变化差异均大于2μm~50μm颗粒变化。图1,表2。参14。  相似文献   

14.
寒地水稻节水增产技术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水稻灌溉试验站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灌溉方式、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同一品种水稻产量和节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Ⅱ技术较当地常规灌溉单产量提高6.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2.18%,节水64.04%;采用施肥量为B2水平、栽培密度为20穴·m-2的小区更容易获得较高产量,A3B:C2组合模式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达到了节水增产效果。图2,袁6,参5。  相似文献   

15.
对比研究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中黑土自然恢复(NR)及垦殖中不施肥(NoF)、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性变化明显,所有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峰值均出现在早春,自然恢复较垦殖处理提高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除垦殖处理的转化酶活性季节性变化较小外,其他处理酶活性季节性变化显著。NR处理促进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提高,而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不大。垦殖处理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高,但单施化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关中渭北作为研究区,选取典型农业耕地和人工苹果林地,分析出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主要由粉砂和黏粒组成,占总含量的80%以上,总体属于粉砂质黏壤土;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砂(〉50μm)、粉砂(2μm~50μm)和黏粒(〈2μm)含量差异显著。耕作土壤2v~50μm含量明显低于人工苹果林地,而〈2μm和〉50μm含量却高于苹果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不同。耕作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整体小于苹果林地土壤。耕作土壤,〈2μm和〉50μm的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高,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苹果林地土壤,〈2μm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低,〉50μm变异系数的变化与〈2μm相反,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如不同的耕作或管理方式以及种植作物类型可能是影响土壤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原理建立了氮肥(x1)、磷肥(x2)和栽培密度(x3)与陇薯5号产量(y)的回归方程:y=45.70958+2.18835x3—1.89344x1^2-2.55671x2^2-3.19346x3^2,对方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密度〉磷肥〉氮肥。陇薯5号产量大于40t·hm^-2以的栽培方案为施Nll6.7kg·hm~~183.4kg·hm^-2,施P205110.2kg·hm^-2~159.8kg·hm^-2,栽培密度为54895·hm^-2-61878株·hm^-2。(行距60cm,株距27.Ocm~30.4cm)。图4,表4,参5.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不同水分带上的两种土壤类型(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二者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二者不同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差异较大,缺乏相似性,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尽管差异较大,但存在一定相似性;二者不同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主要与不同生长期植物吸收作用、融雪补给、大气氮沉降、冻层深度、土壤结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有关;不同土层硝态氮淋失、对铵态氮的吸附以及不同时期有机氮矿化和硝化一反硝化作用等进行的程度对其也有重要影响;尽管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在两种土壤不同土层间差别较大,但均可用四次多项式进行模拟,模拟效果比较理想.基本反映了二者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图2,表2,参14。  相似文献   

19.
CO2浓度升高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化小叶章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箱控制CO2浓度,模拟CO2浓度升高对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受土壤氮素水平制约。不施氮和常氮处理,CO2浓度升高对其影响不显著;高氯处理,土壤中可利用的氮相对充足,微生物活性不受氮素限制,土壤微生物量碳显著增加。置于CO2浓度升高环境中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增高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上显著水平(P〉0.05)。施氮均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增加。图2,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